APP下载

沧桑宝山州

2019-12-18董学瑞

壹读 2019年1期
关键词:哈巴宝山土司

◆董学瑞

1984年3月,在原丽江县大研镇北门坡老百姓建房开挖屋基地时,发现明永历帝铸造颁布的一门“宝山州印”。“宝山州印”质材料为青铜,表层留有铜绿。印为正方形,边长7.5厘米,厚1.3厘米,净重890克。印有炳,正面“宝山州印”四字为小篆阳刻,印背面正楷阴刻两行,一行为“永历十年九月□日”,另一行为“礼部造”,并有“永字叁千伍佰拾当柒号”字样,于是宝山州走进了我的心里。读《丽江府志略》《纳西族史》《木府风云录》等历史志书,品读浏览木氏土司统治丽江470年的历史,看到丽江铁马金戈的古战场;看到鼎盛时木氏土司领“府一(北胜府)、州七、(顺州、蒗蕖州、永宁州、通安州、兰州、宝山州、巨津洲)县一(临西县)疆域的广袤;明代时,丽江府木氏土司仍领四洲(通安州、兰州、宝山州、巨津洲)一县(临西县),向明王朝进贡一次就是白银二万两,明王朝授予“忠义”圣旨褒奖,徐霞客誉她是“富冠诸土郡”的荣耀。木氏土司“富冠诸土郡”的经济实力,财源来源于何处?又是什么缘由使“大匮”在元朝的至元十四年更名为“宝山县”,才隔两年又升为“宝山州”呢?元、明时期的“宝山州”在丽江的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为“宝山州”身为丽江土知府的木氏土司又做了些什么?为了探密探源,我走进了沧桑宝山州的历史寻访中。

一、“宝山州”的来历及其范围

“宝山州”在《元一统志》中的叙述是:“宝山州”在雪山之东,丽江西来,环带三面,昔磨些蛮居之,其先自楼头徙居此二十世。世祖征大理,自卞头济江,由罗邦至罗寺,围大匮等寨,其酋内附,名其寨曰:“察罕忽鲁罕”,至元十四年(1277年),以大匮七处立宝山县,十六年(1279年)升为州。”由此看到“宝山州”的地名和建制从元朝开始,界定了“宝山州”的范围是“大匮七处”。

元朝进入云南是1253年的十月初,当时,忽必烈带兵从四川的雅安过大渡河后进入木里、永宁,略为休整后兵分两路,东路由忽必烈率大军“革囊渡江”进入奉科,翻太子关到“罗邦”——现今的宝山石头城,又到“罗寺”现今宝山乡政府的所在地——拉汝。十一月二十二日到大匮,主将叔叔投降,其侄坚壁拒守不降。忽必烈攻下大匮寨后,杀了寨主之侄,对百姓不相扰乱。忽必烈的大军十一月二十五日到丽江,十二月十二日到大理。该事件的经过《元史·世相本记》中记载的是:“忽必烈入觐宪宗,奉命征云南……冬十月丙午,过大渡河,又经行山谷二千余里,至金沙江,乘革囊及筏以渡,摩娑蛮主迎降,其地在大理北四百余里。十一月辛卯,复遣玉律术等使大理。丁酉师至打郭寨,其主将出降,其侄坚壁拒守,攻拔杀之,不及其民,庚子、次三甸。辛丑,白蛮送款。”这里出现的“打郭寨”就是大具。

自古以来,纳西语称大具为“打鼓”。“打鼓”一名,一是相传镇立于“万里长江第一湾”的石鼓碣在大具打制,所以大具因打制石鼓碣而得“打鼓”之名。但是著名的纳西族学者木丽春老师对“打鼓”地名的见解是:根据大具金沙江流域的玉龙山、哈巴山、太子关的山势和大具坝子的地形地貌,同时依据纳西族对地名命名的习惯,“打鼓”是“达古”一词音变过来的。从地形上来看,很古以前,金沙江冲破玉龙山和哈巴山后,江水尚未将太子关完全冲刷切割开来时,今天的大具坝子在当时,就是被江水淹没的一个很大的回水湾。在这个回水湾中,金沙江上游动物落水的死尸都会在大具坝子的回水湾里漂浮出来,于是当时居住在这里的纳西先民就根据这一自然规律现象,称这里为“尸木达古”——就是动物尸从水里漂浮出来的地方,在日常用语的会话过程中,纳西语言忌讳“尸木”一词就简称“达古”,所以“打鼓”是“达古”纳西语音音变的延续使用。说来也是,如今宝山乡高寒村委会金沙江边就有一个村子的村名叫“达可”,这里也是一个金沙江的回水湾,至今我们大具人落江之后,都会到宝山高寒的“达可”这个地方去寻找,有时还真的能找到落水者的尸体。在历史岁月的前进中,金沙江将宝山太子关与玉龙山之间的河道冲刷得愈来愈深,随着金沙江水位的下降,江两侧的陆地逐渐显露出了水面,于是形成了当今的大具坝,“达古”也就成了大具的地名。

“以大匮七处立宝山县。”在2001年出版的《丽江纳西族县志》卷一“建制”中这样记载“北宋建隆元年至南宋宝佑元年(960至1253年),大理国剑川节度前期和大理国成纪镇善巨郡后期,在丽江地区设有三赕(今丽江县城周围)、九赕(今巨甸范围)、大匮(今大具)”等几个地方政权。《元一统志》中记录“以大匮七处立宝山县”,大匮七处除了大具之外,另外的六处又是什么地方?乾隆《丽江府志略》“古迹”章中记载“大匮寨遗址,唐摩西兄弟七人居之,曰大匮、曰罗邦、曰罗寺、曰碍场、曰卡头场、曰当坡罗场、曰当即将。”摩西兄弟七人居住的“罗邦、罗寺、当坡罗场”三个地名,至今玉龙县东部乡镇中上了年纪的人们都知道,是如今玉龙县宝山、鸣音两个乡镇中的一些村子的地名,卡头场是奉科乡江边的一个村子,大东旧称东山,多于大具合并为一个建制,如民国时两地合并,各取两地地名“大具”的“大”和 “东山”地名的“东”组成为“大东乡”。那么,碍场、当即将是哪两个地方呢?笔者无法从原丽江县东部的这些乡镇的老地名中考证出来。

翻读丽江的史志,在元代以前对丽江木土司的兵戎记载不多,但从明洪武时期开始对领地纷争的兵戎记载就多了起来。元代时木氏土司管辖的地域是“府一、州七、县一”,到明初时朱元璋将“丽江路”改为“丽江府”,将“北胜府”降为州,同时把北胜、顺州、蒗蕖、永宁四州改归鹤庆府管辖,木氏土司管辖的地域只剩下了通安、宝山、兰州、巨津临西等四州一县。地域小了,木氏土司加强了对丽江府领地的管理,特别是对宝山州的领地更是寸土必争。如对宝山州的用兵,《木府风云录》“木氏宦谱”中记载,八世土司木初执政的洪武十七年,“本年十二月,宝山州土官生拗,同大理卫李指挥以策平定,攻打本州山寨,安抚人民。十八年本州土官剌密如吉复据山寨,然行领兵前区,攻打本寨,擒杀二十余贼。”木氏土司在“永乐八年,亲诣宝山州白的元始瓦等寨招谕头目,阿容目名下认纳差发。”景泰六年宝山州白的等处,被刀日卜他同男阿俗劫掠,十一世土司木嵚:“率兵征讨,擒贼四人,斩首八颗,阿俗来降。”天顺四年,阿俗引众重占宝山州,木嵚领兵剿灭了阿俗的反乱“格杀阿俗余党二十三人”。天顺六年木嵚再领兵“得胜剌宝鲁普瓦寨;鼠罗你罗、占普瓦寨。八年得胜鼠罗剌罗、岩那瓦寨”等。成化二十一年,阿加南八率部侵犯白地诸寨,十二世土司木泰率兵征讨击溃进犯者。二十二年木泰再率兵征战鼠罗,得胜于鼠罗苴公寨。二十三年阿加南八率部又侵犯宝山州,木泰率兵与阿加南八:“鏖战于山哈巴江口,馘首级十五颗,生擒六名,趁势追至可琮寨,贼将固守,然攻破之,斩首七十二级,讯质十八名,吾牙等寨不攻自遁,被掳人民,尽行复业”等。文中出现的“白地”“哈巴江口”这些地名,至今还使用在三坝乡辖区的地名上。

香格里拉县的三坝乡与洛吉乡唇齿相依,元时是丽江路的领地,部分地区的行政区属永宁府节制,但是洛吉和俄亚的历史渊源特殊,鼠罗、无量河是纳西族从“贡嘎”向丽江“衣古堆”迁徙的重要中转站,离纳西民族心灵中的神山“贡嘎”,只有六站的马站距离。“贡嘎”在乾隆《丽江府志略》中记为“牯岗”,东巴经中称之为“巨那茹罗山”。纳西族祖先的迁徙,从“贡嘎”雪山、无量河出发,翻越千山万水历经艰辛,最后寻找到丽江,在“衣古堆”定居下来。然而故乡情结十分浓厚、世代不会忘记祖宗根源的纳西民族没有忘记古老的家乡贡嘎雪山、无量河,至今每一个纳西老人去世了,东巴祭师都要把死者的魂灵从丽江“衣古堆”居住地,顺着祖先迁徙的路线将其送回到无量河和“巨那茹罗”那古老的故乡安息,巨那茹罗山、无量河是纳西民族心灵中的神山、神河。同时在纳西族迁徙过程中留落下来的纳西人,经过历史的发展,在迁徙路线的沿途上了也形成了很多的纳西族村寨,如香格里拉市的洛吉、东坝等地都有纳西族居住,四川木里县的俄亚乡、香格里拉县的三坝乡是纳西族自治乡,白地是纳西族东巴文化的发源圣地。

香格里拉县三坝乡的白地白水台,泉水清澈,泉台洁白,水流飞奔而下,水波银光耀眼,风光十分绮丽。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木氏土司木高巡游此地,被此景震撼,于是在白水台旁边的崖石上留下了两首诗。一首律诗一首绝句。

律诗:

五百年前一行僧,曾居佛地守弘能。

云播雪浪三千垄,玉埂银丘数万睦。

曲曲同留尘不染,层层琼涌水常凝。

长江永作心田主,羡次当人了上乘。

绝句:

五马巡游到圣地,玉田千涧水脂凝。

人间此景闻着少,不是天成谁道明。

在诗中,木高生动地描绘了白水台的美景,并借景生情,把它比作是高僧释里达多沉浸在佛法中一尘不染的心田境界,十分羡慕高僧释里达多在此“禅地”静坐修行专注一境,完成了如来佛祖所传的“上乘”之道,到了居佛地守弘能的境界,同时流露出了他对常年戎马征战的厌倦。七绝诗明了简单,情景交融,再现了五百年前木土司一行五骑来到白水台边,木高立马而望,天然美景尽收眼帘,脱口吟诗的洒脱形象。此时、此景、此形的白水台就像是木氏土司木高的丽江后花园。

明朝丽江府木氏土司领地是四州一县,相传木氏土司到鼠罗的无量河畔游玩打猎,看到这儿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就把带来的大麦籽、蔓菁种撒在地上,第二年回来时看到麦穗饱满、蔓菁肥大,就迁来一部分纳西族安置住在了这里,还委派“木瓜”管理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是俄亚,据说到1949年解放时,木氏土司委派在俄亚的世袭“木瓜”已相传了20多代。一个十分忠于明王朝,并被明王朝授予“忠义”圣旨匾牌的丽江木土司接连对洛吉、鼠罗用兵,接连到无量河畔游玩打猎,不是自己的领地,没有明王朝的默许,聪明的木氏土司不会做这些事。历史证明木氏土司平息了宝山州境内的纷争,明王朝还派“藩镇两台太监嘉奖彩缎、花牌、银两等”,对木氏土司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据历史文献记载,现在的迪庆州香格里拉市三坝乡、洛吉乡和四川省木里县俄亚乡的金沙江、无量河流域等地,当时从属于丽江府,从属于宝山州,木氏土司多次出兵平乱,既守住了领地,也为宝山州的黎民百姓营造了一个安居乐业的平安社会。

二、“宝山州”在丽江木氏土司中的经济地位

郭大烈、和志武两位老师的《纳西族史》第六章“明代丽江木氏土司”的第三节“采矿业”中记载:“《滇略》语云,金生丽水,今丽江其地也。其江曰金沙,源出吐蕃,经铁桥、宝山、永宁、北胜,以达东川,江浒沙泥金麸杂之,贫民淘而锻焉”“丽江之金,不止沙中,又有瓜子羊头等金,大或如指,产山谷中,先以牛犁之,俟雨后即出土,夷人拾之,纳于土官,然近已无,绝也。”“《博物志补》云:金一也,产于金沙江者赤色光荧;产于丽江者色赤而沾垢腻。银一也,产于梁王山者,白荧而有茶花黄点,扑之有声铮铮然;产于细花、明光诸场者,微有铅色,扑之有声黯。丽江府产金尤多,其金散拾如豆如枣,大者如拳。银则穴地数十丈,取矿石炼之。”

宝山州的辖区大具、三坝、宝山、洛吉、奉科、俄亚、鸣音、东山这些地方,位于金沙江两侧,蕴藏着丰富的金、银、铜、铁等矿藏,也是元、明时代木氏土司建立金厂、银厂、铜厂、铁厂最多的地方。同时木氏土司为开发这些地区的矿产,解决工匠、技师不足的问题,经明王朝的同意,木氏土司从外地征集了许多技工人员,到俄亚、洛吉、三坝、大具等地办厂开发金、银、铜、铁等矿。这些办厂历史,并在洛吉、三坝、大具留下了许多与开矿办厂有关的,至今还在延用的“老金厂”“大伙房”“老炉房”“铜厂坪”“东炉房”“白马厂”等地名。

“打鼓含冒堆,茅命许茅绝”,翻译成汉语是“大具是堆着金沙的地方,肥沃的土地上,种什么庄稼都会获得丰收。”这句话是古人形容大具十分富饶的赞誉。大具地处玉龙山、哈巴山下虎跳峡的金沙江边,这里海拔低,气候炎热,光热条件好,土壤肥沃,出产丰富,农作物两熟,盛产水稻、小麦、玉米、黄豆、鸡豆、豌豆等粮食作物;出产西瓜籽(即红瓜籽)、芝麻、甘蔗、棉花、烤烟、黄姜等经济作物;适宜李、桃、杏、梨、石榴、葡萄、苹果、核桃、芭蕉、柿子等经济林木,是周边邻乡戏称之为“娃娃干活,大人吃饭”的富庶之地,坝子面积25平方公里,是金沙江流经丽江市后,在丽江市境内留下的最大的江边坝子。玉龙山北坡流下来的季节河箭台河、牦牛坪、米测冻梁子坡脚发源的头台河、白麦山脚的岩窝龙潭三大水系,哺育着大具坝子,并经过大具数十代先民披星戴月的辛苦劳作和辛勤耕耘,大具的土地成梯成块有规有矩,水利沟渠浇方灌圆井井有序。元朝时大具是元军的主要粮草供应基地,明、清时期也是向木氏土司上缴租米的十四个官庄的主要地区之一,古往今来都是丽江东部主要的粮食产地。

大具与香格里拉市三坝纳西族自治乡的哈巴雪山脚的江边村委会的白马厂隔江相邻,以前这里金矿十分丰富,是木氏土司主要的黄金、白银产地之一。木氏土司组织人马开采黄金,在金沙江边和现今大具培良村委会箭台河的沿河河岸留下许多淘金洞,这里也留下了老金厂、金柜子、木天王采金厂等许多与“金”有关的地名,也流传下来了许多古老的淘金传说。相传以前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是一样高的,玉龙雪山是哥哥,哈巴雪山是妹妹。妹妹哈巴雪山的山中蕴藏着丰富的金矿,在此挖金淘金的人很多,哈巴山是“金山”,因此出名。随着哈巴山脚的白马厂出旺金的消息四面传开后,引来了成千上万的挖金淘金人,哈巴山被挖得千疮百孔,无数的金洞挖进了哈巴山的山腹,并挖得很深很深。后来在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就听到有人呻吟:“唉呀……肚子疼……唉呀、唉呀、肚子疼。”在十冬腊月的一个晚上,有人听见哈巴山对玉龙雪山说:“哥哥我的肚子太疼了,那些大大小小的蛆虫,快要把我的心肝五脏都要掏空了,我支撑不住了,您帮帮我!”哥哥说:“妹妹,你再忍耐一下,待我把那些生灵引出金洞后,你再坐下来。”第二天,哈巴山白马厂金洞的附近出现了一个美女,提一篮仙桃顺着金洞沿路叫卖:“卖仙桃……卖仙桃了……”叫卖声传进了很深的淘金洞之中,一些挖金的人听到后说:“怎么冬腊月间还有仙桃卖,出去看看,是真的就买几个回去给爹爹妈妈尝尝。”一些人说:“冬腊月间的仙桃,奇货,买几个回去叫姑娘儿子解一下馋,高兴一下。”他们扔下了工具出来买仙桃,那些出来买仙桃的人见卖仙桃的姑娘只提着一小手提篮的仙桃,就问:“姑娘你只有一小篮仙桃,我们这么多人买,怎么够卖?”姑娘说:“你们不要担心,你们想买多少有多少。买了以后赶快回家做一个好儿子,做一个好父亲。”仙桃一直卖到下午,姑娘提篮中的仙桃一直没卖完。于是,江边有美女卖怪仙桃的事马上就传开了,原来不打算买仙桃的人也纷纷走出金洞来观看。只有那些贪心的人还在金洞中狂挖乱刨。傍晚时分,玉龙雪山说:“妹妹,我已点住了你的穴位,你不会有事的,坐下去得了!”话音刚落就听见“轰隆隆……哗啦啦……”的声音。随着一声惊天动地巨响,哈巴山坐下来了。大多数的生灵被救了,只有那些不听奉劝、贪得无厌的人,永远被埋葬在了哈巴山的山肚子里。哈巴山坐下之后,那些买了仙桃还没有吃的人发现那些仙桃全都变成了黄草纸。事后,人们说:“卖仙桃的姑娘是恩鲁阿普三多来拯救挖金人的。”从那以后,哈巴山就比玉龙山矮了。

传说归传说,历史上的哈巴山脚的白马厂的确是木氏土司一个重要的采金矿点之一。大具属地震带,笔者亲自经历了大具1966年、1996年的大地震,在两次的大地震中,地震震松了岩层的哈巴山,曾垮塌过,两次都将金沙江江流截断,只是白马厂金矿点历经那次哈巴山坐下来之后,出金不旺了,慢慢的白马厂金矿没落衰败了。但是直到今天,江两岸揭不开锅而为找一碗饭吃的人,拿一把锄头提一个淘盆来到江边,挖些江沙在江水里淘一淘,也能淘出些绒金来解决困难,当然捡到狗头金一夜暴富的事也出现过。

淘金人依据金子的形状,将金子分为绒金、麸金、砺金、狗头金四类。绒金、麸金很小、很细、很薄,从淘金盆中取出时,必须用水银将其裹住再用铁勺焚烧冶炼形成金块之后才能取出,淘到砺金淘金人可以从淘盆中直接取出。在一九三八年农历四月的一天,岩窝村的一个村民在矿洞背沙子淘金时,在洞中的砂石层中发现一块亮晶晶的物件,他当即凿开岩层挖出一块狗头金。据他说,他将金块装入纳西汉子系在腰间用来装旱烟、钱文的“兜肚”中时,金块太大了,盖“兜肚”的盖子都吃力,拿回家用老称一称约有八两多重,以前的老称一斤是十六两,于是他一夜暴富。

木里山区埋藏这许多矿藏,传说古时在木里无量河畔的俄亚这个地方,老母猪滚泥塘,身上都会带着金子,于是在上世纪的1949年前,国外把木里成为“黄金世界”。其中无量河、木里河、雅砻江流域的金矿最为集中,无量河畔的水洛金矿,在古代就十分有名气,在乾隆《丽江府志略》中“水洛”记载为“鼠罗”,水洛也因盛产黄金而出名。木氏土司多次用兵北进鼠罗的目的,也就是为了开采、占有金矿。木氏土司收复俄亚之后,大量的征集民夫开采金矿,挖金淘金。为了保障金矿能正常开采,木氏土司一是组织当地的土户和战时兵、平时民的兵丁,开挖梯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保障生活;二是在周围的关卡要隘上,修建碉楼设立营盘,保护俄亚。修建的这些碉楼,至今还矗立在俄亚。木氏土司统治俄亚的时期,俄亚的社会稳定农业发展,同时也助推了木氏土司的经济实力的发展。

在香格里拉市的洛吉、三坝、桥头;玉龙县的奉科、宝山、鸣音、大具、白沙的九子海;古城区的大东、金山的树底、七河的三义、城区的寨后和束河山边等地,散居着一些汉族,他们的口音与宁蒗、华坪的汉族相近,这些汉族被当地人称之为“四外人”。翻看这些“四外人”的族谱,观看他们祖先的碑铭,这些人的来源之地分别是以前的东川府域地的宣威、会泽、巧家和四川,最初在丽江落脚的地点是香格里拉市的洛吉、三坝和四川的木里俄亚等地,工作是“办厂”,地点分别是大火房、老炉房、铜厂坪、木胜土、东炉房、安南这些地方,工作种类分别是办金厂、银厂、铜厂、铁厂等。笔者就是这批四外人的后代,祖籍是原东川府的巧家寨,祖先是银厂的工匠,被当时的东川府与其他工匠一起拨给木氏土司做棚户,举家迁徙到三坝东炉房后,为木氏土司的东炉房银厂工匠。据老辈人讲,这些工匠到达之前,东炉房、龙达河、洛吉、俄亚的这些厂不旺,经过这些工匠、技师对矿点进行了重新定位、炉房重新改造后,这些厂产银旺得很,如东炉房的银厂一年要出几十驮的白银。输银的日子到了,在数百个兵丁的护卫下,几十条骡子驮着银驮子离开了银厂,这是全厂最高兴的时候。白银堆放在厂里时紧张的心放松了,管事发钱了,银厂放假了,技师、工匠、旷工可以送钱回家,与全家老小欢聚几日。冬末春初是大具渡口的黄金水运时段,这个时节整个三坝、洛吉、俄亚冶炼出来的金、银、铜、铁都在兵丁的押送下,用马帮驼运经东坝、瓦刷、哈巴、然宝后过大具渡口,再从大具起运过黑白水驮到丽江“衣古堆”。

大具渡口是官渡,官渡的水手世袭,当时用革囊、木筏渡江,“革囊”是官话,在民间称“革囊”为“羊皮口袋”或“水皮袋”。老辈人讲,当时冬末春初的几个月大具渡口忙得很,南来北往的马帮络绎不绝,他们把大具的粮食驮到东炉房、龙达河、洛吉、俄亚这些地方,又驮着金、银、铜、铁折回来送到丽江。当时羊皮口袋结成的筏子载人运送货物渡江,速度慢而且水手十分辛苦。渡江时,羊皮筏子载上人和物,然后由四至六个水手骑着水皮袋,游在江中一些前边拉一些后边推,将货物和人运送到对岸,一天划不了几个来回,春冬季节马帮多时,过江都得排队等好几天。木氏土司没落后,这些官渡水手的后代就定居在大具乡的岩窝、三坝乡的永壳、然宝等村寨,至今大具渡口还是由这些人的后代在划船摆渡。巧家、宣威、会泽、四川的这些工匠技师的到来,提升了木氏土司矿山金、银、铜、铁的冶炼开发能力,使木氏土司的财富以飞快的速度增长,大大增强了丽江木氏土司的经济实力。以致留下了“大具的粮食,洛吉的铜,白地的银子,俄亚的金;铜铁进农家,金银落木府;粮食济穷人,白银得忠义”的民谣。

三、木氏土司“富冠诸土郡”

有宝山州的金银、兰州的“盐课”赋税作为木氏土司的经济后盾,明末的木氏土司财大气粗。据史载,明洪武十五年木氏土司“率众归顺明朝后”,木氏土司对朝廷承担的义务是“每岁输白银750两”,洪武二十六年改为了“以马代输”,从那以后木氏土司对明王朝的“差发”都是以马为贡,初为一年一贡,后为三年一贡。于是,木氏土司对明王朝贡银的次数不多,有记录的仅有13次,数量为6.6万辆,其中是明万历年间的土司木增缴纳的最多,一、二千两的小额缴纳不说,如在万历三十八年“以征蛮军兴,助饷银二万辆”;万历四十七年又“复输银一万两,助辽饷”等,仅万历年间木增缴纳白银数量就达到四万多两,占了整个明朝两百多年间木氏土司时代贡银数量的三分之二。而万历年间,也是宝山州白地东炉房、龙达河、洛吉、俄亚的这些矿厂最兴旺的时代。

有了经济基础,木氏土司就大兴土木,竖牌坊、修楼阁、建寺庙。矗立在木府门前的“忠义”石牌坊,竣工于万历四十八年。大具锅底潭被大具人称之为“木天王采石场”,据说木氏土司在万历四十八年建造的“忠义”石牌坊,初胚石材就是从大具的锅底潭开凿后运到丽江去的。1997年,原丽江县委政府决定重建毁于文化大革命中的木府标志性建筑“忠义”石牌坊,专家根据传说和记载带着原石牌坊的遗物,来到大具木天王采石场进行验证和核实,确认原明朝建造的木府“忠义”石牌坊的石材就是大具的石料之后,专家们决定用大具的石头重建木府“忠义”石牌坊。在清除旧时遗物做开凿第二次石牌坊石料做准备工作时,工匠们发现一个坐南朝北的石头石壁上,镌刻着“万历四三”四个字。这个石头长约4米,高约2米,刻字面向金沙江,字体为篆体,格式为竖式,四个字全长约30公分,其中“历”字长为8公分,“四”字宽为8.5公分。“万历四三”比木氏土司修建好“忠义”石牌坊的年号“万历四八年”早了五年。依据“万历四三”四个字,可以推断“万历四三”是当年木氏土司在大具开采忠义石牌坊石料时的其中一年。“万历四三”到“万历四十八”年,也就是说木氏土司建造“忠义”石牌坊,在开采、运输、建造过程中,最少花费了6年左右的时间,“万历四三”四个字或许就是工匠们有意或无意中,为后人、为历史而铭刻上去的。

据《纳西族史》“木氏土司时期经济”中记载,“万历四十八”年的“忠义”石牌坊,“高11米,四柱三门,中间一门比两侧门宽而高。柱为通天柱,全仿木结构式样。上有两层石檐,檐下斗拱。下层二挑,上层三挑,都有斜拱。下有四头石狮子,后有狮头鱼身两尊,雕工精细,神采奕奕。”重建石牌坊的石料,按照“万历四十八”石牌坊的规格,开采长10米,宽0.7米,厚0.6米的石柱4件;分别长4米、5米、6米,宽0.7米,厚0.6米的石方20件;其他的斗拱、飞檐、石瓦面等石料85件。这些初石胚石材最轻的一件数百公斤,一般的重一两吨,10米长的石柱一根就是4、5吨。这么重的石材,不知道明朝时期的木氏土司和工匠们用了什么方法,将它们搬运着从90公里外的大具金沙江边,翻越海拔4千多米的双海子、牦牛坪后,过黑水河、白水河后搬运到丽江古城,并把它们做成精美的石雕工艺品,矗立在丽江古城三百四十六年。

明朝木氏土司在重建、扩建木府衙门“亭台楼阁”的同时,也花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建设了大量的道教和汉传佛教的寺庙群,如白沙的大宝积宫、束河的龙泉三圣宫及福国寺、法云阁、琉璃殿等四十多个庙宇。其中五凤楼最为著名。五凤楼是福国寺法云阁的俗称,楼基四方、楼台三叠、楼顶宝塔,整楼雕梁画柱;楼高20米,飞檐八角,三叠有24个飞角。但不论从那一个角度来看,都只能看到其中的五个飞檐,恰似五只彩凤从天空飞来,老百姓故叫“五凤楼”。木氏土司不仅在丽江修建寺庙,还拿钱在外地大建庙宇,如鹤庆的“太玄宫”为木氏土司木高所建,规模之宏大,彩绘之奇丽,被称之为“甲于鹤庆”;鸡足山的“悉檀寺”为木增土司所建,据《鸡足山志补》说:悉檀寺还收藏着木增穿着僧服的绢画像,绢画像“立轴,高八尺,宽二尺余”等,仅在明末清初,木氏土司就在丽江、鹤庆、鸡足山等地修建寺庙观庵三十余处,据说连山西的五台山、浙江的普陀山、四川的峨眉山、安徽的九华山等佛教寺庙,木氏土司也是这些寺庙的大施主之一。面对木氏土司的挥金如土慷慨大方,徐霞客惊叹:“宫室之丽,拟于王者”“产矿独盛,其富冠诸土郡。”

四、“宝山废州”

明朝灭亡后,清朝执政,虽然丽江的土知府木懿“争先投诚”,但是清朝不在沿袭明朝的“丽江作为屏藩”的治国方略,木氏土司失去了明朝260年来“太祖高皇帝令木氏守石门,以绝西域,守铁桥以断吐蕃,滇南藉为屏蔽”的政治方略支持,加之吴三桂在云南施政的原则是“不可使滇一日无事”,于是丽江府这块北与吐蕃对峙,南与大理接壤的木氏土司领地,成了吴三桂的施政砝码。“收归云南入版图,建制各如旧,寻裁通安、宝山、兰州、巨津四洲、临西一县归府。”于是,在乾隆《丽江府志略》中留下了“宝山土知州如他,本州人,洪武中,率众归附,受土知州,今奉割除”的记载,顺治十六年,清政府走出了对丽江改革的第一步,于是,乾隆《丽江府志略》“古迹”章中有记叙:“宝山废州,在城东二百四十里,汉越嶲郡西境,后汉属永昌,唐为摩西蛮所据,元宪宗三年内附,名其寨曰:茶罕忽鲁罕,至元十四年,置宝山县,寻升为州,属丽江。明因之,本朝省入府。址存。”完成了宝山州从元朝至元十六年到清朝顺治十六年,共三百多年的历史使命,也留下了“址存”的记忆。

康熙年间,1668年吴三桂以金沙江为界,将木氏土司管辖的“照可、你那、香罗、鼠罗、中甸”等地割送给吐蕃,随着木氏土司退出了洛吉、三坝和四川的木里俄亚等地的领地管辖权后,洛吉、三坝、俄亚的社会治安环境越来越差,这些地方不时受到吐蕃和永宁的土司武装的袭扰,加之俄亚、洛吉、三坝、大具这些地区的矿产资源在开发了百多年之后,呈现出了枯竭现象,从外地征集来的工匠们也难以在此生存。为了找到更好的生存地点,这些工匠棚户便向外迁徙,各自寻找地方定居在了香格里拉县的洛吉、三坝、桥头;玉龙县的奉科、宝山、鸣音、大具、白沙的九子海;古城区的大东、金山的树底、七河的三义、寨后和束河山边等这些地方。笔者家搬迁流落到大具乡的大沟头村,当时称之为“大具情普罗约、箭台村”。

古时生产力低下,土地的粮食产量低,居住在山区的人半年几个月缺粮是常事,是老百姓全靠老天爷恩赐吃饭的时代。大具土地肥沃出产丰富,居住在这里的人们能保证年年都有一碗饱饭吃,当时居住在贫困山区的人眼中,大具已经是天堂了,于是时常有土匪“光顾”大具。对匪贼出没大具、劫掠大具的历史,以前的史书资料记载不多,但民间传说却很多,木氏土司衰败之后,土匪过江来抢劫大具的事时常发生。发生在近代的匪患,许多老人甚至可以清楚地说出姓名。如大沟头村的张德荣(已故)和宿正龙(已故)两位老人说:“光绪时候我们还小,土匪就来抢过,爹、妈背着我们跑匪。”张德荣说:“民国十一年,农历属猪年(1921年)的二月初二,那时我已经懂事了,土匪从白马厂过江,抢劫岩窝、营盘、金江后,来到培当、大沟头、大坝子、黄草坝抢劫。在抢劫的过程中,打死培当和玉文的父亲、大沟头胡天明的大哥、大坝子吴金熬的父亲,打断王贵新父亲王富斌的三条肋骨,单单大沟头村就被土匪放火烧了王贵新和李文学两家的房子,土匪在大具乱了四五天,才折回中甸。”大具因土匪之乱,大部分人家都在家中修有藏东西的地洞,如大沟头村的农户家家都有地洞,笔者家中的地洞,直到一九七四年翻建新房子时才被填掉。对匪贼出没大具、劫掠大具的历史,光绪丽江府志中记载“废宝山州,在府治东二百四十五里,洪武十六年建,后因吐蕃出没,被焚。”于是“宝山州”唯一的“址”不存在了。但是,“宝山州”作为是明朝丽江木氏土司社会经济鼎盛时期的重要经济基础,在徐霞客对木氏土司的“宫室之丽,拟于王者”“产矿独盛,其富冠诸土郡”的惊叹中深深的体现了出来。

猜你喜欢

哈巴宝山土司
靳叔家的哈巴
程宝山书法作品选
15 个产地玄参中哈巴苷与哈巴俄苷含量测定
“土司文化圈”的内涵、特征与意义
Fort Besieged
哈巴雪山的太阳
乌江流域土司文化述略
马宝山小小说欣赏
微波辅助萃取法提取玄参中哈巴苷和哈巴俄苷的工艺研究
Surgical treatment options and its results for thoracic and thoracolumbar disc herniation with or without ossification of ligment flav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