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

2019-12-18任利飞

魅力中国 2019年45期
关键词:数学知识创设情境

任利飞

(贵州省习水县桃林镇沙溪小学,贵州 遵义 564600)

新课程标准改革的不断深入取得了诸多成效,也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认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一味地被动接受教师所讲的知识,会感到枯燥乏味,而教师适时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索,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因此,情境教学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以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彰显小学数学的学科价值。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一)层次性

小学数学教学具有一定的知识性及层次性,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问题的层次性,提出的问题应能通过表面的知识点引入一个新的知识点,让学生在解答该问题及思考的过程中能够了解更多的数学知识。

(二)趣味性

小学阶段由于学生年龄的特殊性及自我控制能力的缺失,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学生开小差及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增加创设问题情境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及学习兴趣,让学生保持高度集中的学习状态,对于数学学习充满期待[1]。

(三)针对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要充分发挥对学生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问题情境的学习氛围中通过主动学习新知识,找到解答问题的答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教学效率,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具备较强的针对性,以此达到创设问题情境的效果。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

(一)创设能利用旧知探索新知的问题情境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系统性较强的学科,前后知识联系非常紧密。因此,在学习新知识时,要充分利用数学学科的这一特点,认真分析知识的前后联系,寻找到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处创设能利用旧知探索新知的问题情境。从而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发现所学知识与原有知识的联系,主动地利用原来的认知结构去理解掌握新知。比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小数的基本性质”时,上课伊始,老师提出“2=20=200对吗?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相等?”似乎让学生感到惊诧的问题,迅速把学生带入到理性的思考中。其中有一位学生提出可以用添上计量单位的办法:即“2元=20角=200分”。受到启发,其他同学相继提出2米=20分米=200厘米,2分米=20厘米=200毫米等。针对2分米=20厘米=200毫米,教师建议改写成以“米”为位。于是学生改成0.2米=0.20米=0.200米。然后,教师再建议去掉计量单位,便得“0.2=0.20=0.200”。这样,随着教师创设的一系列问题情境的展开,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也从旧知不断向新知拓展。学生在强烈的探究欲望下不自觉地获得新知识。

(二)创设富有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 [2]。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对小学生来说,数学学习是他们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的总结与升华。因此。在组织数学知识的学习时,要善于把新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创设富有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让这种情境能较快激活学生已有的有关生活体验和知识经验。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迅速地理解、建构新知识。如教学“小数的性质”。课前预先布置学生到超市或商店里了解各种商品的价格。上课时,先听取学生的汇报,教师有意识地记录一些价格,如30.50元、40.15元、2.70元、7.08元、108.00元等。然后,教师提出三个问题:(1)商品的标价为什么都是两位小数?(2)例如30.50元、7.08元、2.70元、102.00元这些标价,如果把它们小数部分的“0”都去掉,商品的价格有没有发生变化?(3)这些数中哪些“0”可以去掉,又能保证商品的价格没有改变?这样让学生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既加强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能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创设能激发学生产生认知矛盾的问题情境

良好的问题情境在于能有效地引起学生产生认知的不平衡,使学生的现有认知活动与原有认知经验产生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经验和将要学习的教学内容出发,找出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和将要学习的数学内容之间的不同,创设一种使现有的对数学知识的认知与原有认知产生矛盾的问题情境,使其现有的感受和理解与原有的认知体验产生明显差异,引起学生对数学认知的不平衡,激起学生思维,使其不由自主地产生探因求源的心理。在学生的认知冲突中,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向深入,把学生的学习活动有简单的操作引向理性的探索。

(四)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小学生的特点是善于迎接挑战,他们想通过战胜挑战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数学教学中就要善于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积极创设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通过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到数学知识的探索和学习中,培养学生灵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3]。如教学《平均数应用题》,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小明的数学、语文、英语的三门平均成绩是95分,由于成绩单被弄脏了,现在只能看出数学是96分、语文是98分,而英语成绩看不清楚了,你能帮小明算出他的英语成绩是多少吗?你能想出几种办法帮他解决?这样的问题情境,不仅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面前受到了挑战。吸引学生去主动解决,而且能够促使学生灵活的运用有关平均数的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促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快速的发展。

总之,在实施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对提高教学效率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充分把握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原则,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方法进行丰富,进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质量。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创设情境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情境新颖的概率问题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数学知识在于应用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从生活中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