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美丽宁国走向新时代

2019-12-18陆瑾

魅力中国 2019年45期
关键词:宁国文明绿色

陆瑾

(中共宁国市委党校,安徽 宣城 242300)

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但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人类生存环境,也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也成为新时代地方政府的主要课题。

一、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1]。“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在于人与自然的平等关系,在于人类的绿色发展理念。早在2005年,宁国市就提出了“生态立市”的发展战略,加强对生态资源的保护、建设和开发,倾力打造文明和谐的宁国;2009在全省县市率先实施生态主体功能区划,建立乡镇分类考核和生态利益补偿机制。2017年,开展环境问题“七大整治”行动,进一步巩固和提升生态优势。

一以贯之的绿色发展理念让宁国市的发展朝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绿色发展道路上迈进,获得了很多喜人的成绩:一是宁国市生态环境质量好。空气、水等主要环境指标持续保持在全省前列。优良天数比例82.3%。全市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环境质量达标率100%。二是宁国生态创建牌子多。宁国市争创了国家生态市、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荣获首届中国生态文明奖、美丽中国十大最美城镇、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等称号,2017年,经济技术开发区跻身首批全国24家绿色园区。

这些成绩的取得,既得益于宁国市山青水绿的资源禀赋,更离不开历届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上下,始终把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摆在突出位置,苦干实干的结果。

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问题,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近年来,宁国市通过多种措施积极培育绿色新动能,不断调整产业结构。

(一)推进工业产业转型升级

一方面,宁国市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秉承“控制源头、改造现有、淘汰落后”的思路不断培育绿色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率先探索实施了工业企业分类综合评价,从亩均税收、创新指标、单位能耗、生态环保等经济指标对企业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结果将企业分为A类(重点扶持类)、B类(帮扶提升类)、C类(倒逼转型类)三类,实行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分类指导和精准服务。同时,以高端引导促“进”,以标准倒逼促“退”,以严格审核促“转”,重点整治了“散乱污”企业。另一方面,建立严格准入体系。始终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统一,严把投资强度关、产业政策关、亩产效益关和环保准入关,严格执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坚决守好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项目预审工作的通知》,增加了能耗标准、环境标准等5个约束性指标,进一步明确了项目预审的范围、内容和程序。

(二)聚焦乡村振兴发展生态农业

聚焦乡村振兴就是要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这就要求政府在推进乡村振兴中不断发展生态农业,既能美化环境又能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宁国市和绿色发展走在前列的安吉相比,有着更加丰富的绿水青山,但是带来的经济效益却大相径庭,根本原因在于产业融合不够,产业链短,附加值低,因此,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绿水青山的自然优势,深入开展农工融合,农旅融合转为产业优势。

(三)厚植生态优势发展全域旅游

发展全域旅游,是凸显宁国市生态优势、深厚文化底蕴的重要举措,是顺应全民旅游时代到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宁国市连续三年把全域旅游发展作为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来推动,但旅游的要素保障仍存在薄弱和不足,要结合要素保障来提质发展。

三、执行“最严格生态环境制度”的法治观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实现这样的变革,必须依靠制度和法治[2]。围绕生态环境制度,宁国多措并举保障生态文明建设顺利推进。

(一)建立区域环保协作机制

加强与安吉、临安、绩溪等毗邻县市区合作,强化服务长三角地区绿色生态屏障功能,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合力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协同防治,健全跨区域联动环保合作机制,开展区域环境联合执法,互换共享大气、水、固体废物、重大项目审批等环保资源和信息,共保区域生态环境。

(二)建立环保督查整改机制

坚决抓好中央、省环保督察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和长江经济带固体废物大排查等督查行动,加大对交办问题整改工作的监督检查力度,对交办的问题逐一制定整改方案、明确包案领导、落实整改时限,确保整改到位、取得实效。

(三)建立生态利益补偿机制

确定分类管理和激励约束原则,制定生态利益补偿措施,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分别设立生态公益林专项补助资金和生态利益绩效资金,用于重点支持农业、生态型乡镇、街道办事处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和改善民生。

(四)建立环保责任追究机制

在党政领导检查,人大、政协视察、新闻舆论监督、人民群众监督四个层面,加大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督查监督力度。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批露、严重惩罚等制度,进一步加大对环境污染责任人的惩处力度。建立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层层压实工作责任,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猜你喜欢

宁国文明绿色
绿色低碳
请文明演绎
沟梁梁也要奔小康
漫说文明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爸爸妈妈,请放下手机
名伶之死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