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

2019-12-18余红辉

魅力中国 2019年45期
关键词:第三产业三农基础设施

余红辉

(中共福建省古田县委党校,福建 宁德 352200)

一、杉洋镇的基本情况

杉洋镇位于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东部,全镇总人口3.4万,总面积20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约3.9万亩,其中一半以上为抛荒地。森林资源丰富,全镇拥有林地面积23万亩,草场面积4.2万亩,森林覆盖率为75%。杉洋镇粮食作物以水稻、甘薯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花菇、反季节蔬菜、葡萄、茶叶等。杉洋镇矿产资源丰富,有“叶腊石”“古田青”“辉绿岩”等。

2018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0.2亿元,比增4.5%;其中工业总产值6.8亿元,比增5.1%;固定资产投资9000万元;农业总产值3.4亿元,比增4.2%;全年稳定粮播面积2.01万亩,打造水稻功能区1.2万亩。积极引导农户转型,大力培植猕猴桃、黄桃、百香果等特色果蔬业态,建立起了省优产品油柰的种植面积2000多亩、千亩优质水稻、千亩反季节蔬菜、800万袋食用菌、4000亩水果、3500只牛羊等六个绿色无公害生产基地。同时,还引进福建省华祥苑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建设3000多亩的高山茶叶基地,福建省飞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设1000亩黄桃种植基地,从事茶庄园及山地农业旅游综合开发。

二、“三农”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县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程度不高,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不强;一些党的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强化。就杉洋镇而言,目前发展还存在许多不足与短板。

(一)基础配套设施落后

农村基础设施作为农村公共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农村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虽然杉洋镇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仍与城镇存在一定差距,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杉洋镇进一步的发展。

1.道路建设质量较差。目前杉洋镇地区通达通畅、道路网化任务仍然艰巨,部分下属村处于山大沟深困难地区,投资大、建设难度大。同时,道路养护和管理任务重,前期建成的公路标准较低,抗灾能力较弱,安全设施不到位,养护投入严重不足。

2.电网设备差且用电成本高。杉洋镇仍存在村电力设备陈旧落后的问题,部分变压器严重老化、能耗高、性能差,导线截面基本偏小,表箱、接户线锈蚀严重、绝缘性能差。有些电线杆破损十分严重,已处于危险状态。一旦遇到刮风打雷下雨就发生断电,这不仅使供电不正常,而且容易引发安全事故。此外,农村电网电能质量差,电压偏低问题仍然存在,配电变压器没有布置在负荷中心,农村用电时间集中、季节性强以及供电半径超出范围、迂回线多造成的。而这些原因的存在是因为前期规划不到位而引起的。

3.互联网普及情况远低于城镇。农村网民上网设备主要依靠手机,农村网民上网地点与城镇相比存在较大差异,农村网民在单位、学校以及公共场所上网的比例与城镇差距较大。这些都说明,农村互联网相关基础设施普及情况仍然相对较差。

4.农村流通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当前,杉洋镇缺超市情况突出,农贸市场和批发市场缺少专业的储存场所、销售场所简陋的情况也不鲜见,导致许多肉、水产品以及牛奶、豆制品无法进入冷链系统。

(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落后。第三产业能够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在解决三农问题中扮演重要角色,有着重要地位。但目前杉洋镇虽然旅游业发展较为迅速,但第三产业发展仍然相对落后,配套设施以及相关人员未及时跟上。同时产业发展缺乏后劲,杉洋镇缺乏规模体量大、产业链条长、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就业门路多、符合地区发展规划要求的产业项目,没有形成长期稳定足够的集体积累和群众收入,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

(三)农田撂荒问题严重。杉洋镇的农田撂荒问题是许多地方农田撂荒的一个缩影。大量的闲置土地的出现造成了杉洋镇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这种现象与可持续发展观相违背。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第二第三产业的迅速扩张与发展,杉洋镇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选择进城打工,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的大量流失。此外,耕作的方式不当,以及土地产权制度的不完善也导致了杉洋镇撂荒现象的出现。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基础配套设施落后的原因

1.投融资渠道狭窄、资金保障不足。随着小城镇、农村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同时基础设施建设大部分是公益性事业,不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难以得到信贷的支持,国家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非常有限,农民对无国家投入的项目,一般积极性不高,几乎没有社会投入。部分乡镇、村因历史原因负债重,无力筹措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这些都直接制约了农村公用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

2.村民公益意识淡薄,“搭便车”心理普遍存在。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许多村庄,村民对集资修桥、筑路、建校的积极性不高,对修庙、修祠堂、修教堂却热情很高,捐款踊跃。

(二)第三产业发展的限制因素

1.投资不足制约了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目前,在县财力有限的情况下,第三产业的发展主要是依靠社会筹集资金,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路子,从而造成农村第三产业投资严重不足。

2.传统管理体制的束缚。长期以来,在农村所实行的经济体制截断了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横向联系,大大缩减了第三产业发展的空间,加之对第三产业实行歧视性政策,条件苛刻,手续繁琐限制了农民自由从事第三产业的经营。

3.农村工农业发展水平低。农村工农业发展水平是决定农村第三产业发展要与可能的根本性困素。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农村首先要以不断提高的劳动生产率为基础,只有工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才能促进农村专业分工的发展,使一部分农业人口不断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农村工业虽然高速增长,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如布局分散

规模小、“小而全”和“大而全”等,亦形成了能源供应、交通运输以及产品销售等方面的自我服务体系,制约了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4.农民生活水平低,发展第三产业的动力不足。虽然杉洋镇的居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仍然是低水平的,其收入的90%以上用

于扩大再生产和基本生活消费品的支出,用于满足精神生活的支出很少。在这样的消费水平下,农村第三产业特别是文化教育、金融、保险、信息咨询、旅游等新兴第三产业就缺乏需求作拉动力.难以迅速发展。

5.农民素质差,缺乏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才。一方面,受到长期封闭的自给半自给的小农经济影响,农民缺乏发展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观念;另一方面,农民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水平较低,缺乏从事第三产业的基础知识,使第三产业中诸如交通运输、商业、农技、金融、保险等行业的发展受到人才奇缺的限制。

(三)农田撂荒问题的根源。

1.农业比较收益低。由于市场效益低,作为市场主体的农民,自然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减少支出,包括撂荒。“种上一年粮,不如打工半个月”,农民普遍感觉种粮不合算。近年来,由于农业生产料价格上涨幅度远远超过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转向第二、三产业,以便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致使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严重缺乏,大量土地无人耕种或无力耕种,造成大面积耕地撂荒。

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老旧,年久失修,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普遍陈旧老化,保障农业生产能力严重减弱,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农村自然条件差、交通闭塞、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低,担忧“有投入,无收入”或“投入多,产出少”,因此宁愿撂荒,外出打工。

3.农地流转制度缺失。由于目前土地流转制度还不健全,农民对现有流转政策不了解,农村土地流转存在“不愿流转”和“不能流转”现象。进城农民认为自己在城镇一旦“失业”后还可以回农村耕作土地,因此宁荒不转。留守农民因为耕地效益低,耕作难度大,又无适当产业支撑,导致农村耕地不能流转。部分地方虽有流转,但仍处于自发、无序、零散的状况,土地流转工作没有建立正常的机制,许多原本可以通过流转解决的撂荒地无法顺利流转。

四、对策与建议

(一)扩大筹融资渠道。制订优惠政策,采取各项措施积极推进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市场化融资,采取股份制、投资基金、经营权转让以及财政贴息、承诺等方式,对外招商引资,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大型基础设施、环保等社会性公益项目,以开辟多元化融资渠道。要加强已有的资金管理,加强各有关专业建设规划的相互衔接,防止资源浪费,重复建设。

(二)发展特色农业。一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推行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杉洋镇气候与地理环境独特,适宜栽培香菇、蘑菇等食用菌,适宜种植反季节蔬菜,并且有制作茶叶、红粬、酿酒等传统工艺,尤以酿造红酒闻名,经济效益可观。可以结合产品优势和土地资源特点,以市场需要为导向,实现产业合理布局,每个村突出自己的产品特色,做大做强产业。二是加强特色农产品的市场营销,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广泛建立特色农产品展销窗口,解决卖难问题,增加农民收益。三是改进农业产业经营模式,使生产农户能分享农产品流通,加工过程的利益,要普遍推行“公司+基地+专业组织+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通过各种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把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组织带动起来,参与到公司加工产业经营体系中,延长产业链条,对各特色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科学化管理,提升土地的产出效益,建立和完善生产农民参与流通和加工的利益分配机制,从而提高经济收益。

(三)大力发展旅游业。杉洋镇自然景观优美秀丽,有“蓝田八景”;文物古迹众多,其中保存较完好的明清代古民居有198幢,李氏宗祠凤林祠和余氏宗祠蝉林祠入选福州十邑名祠;历史底蕴深厚,朱熹两度教学于蓝田书院,有“先贤过化之乡”的美称。杉洋古镇整体格局保存完整,“四姓八境”的传统街巷格局清晰,是闽东北山城乡土建筑的完美展现。在此基础上,一是大力打造杉洋镇中国文化历史名镇“名片”,完成旧址重建,改善文化建设项目,努力将文化资源打造成文化产业。以杉洋古镇建设为主线,全力加速文化和旅游开发,融入古田全域旅游发展大局,拓展“旅游+”新模式,加快统筹现代农业、交通、商贸物流、水利、能源发展等各项事业。并且围绕“大白溪”旅游发展战略和“精品休闲旅游度假区”定位,持续加大白溪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和草场核心景区的建设。二是探索特色农旅培植。加大培育猕猴桃、黄桃、百香果等果蔬的山地农业转型方向,通过农业与乡村旅游对接,推动“农文旅”一体化融合发展,促进经济与环境“双赢”。致力于将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把生态美丽和富裕有机融合,拓宽农村产业发展路子,破解村财增收难题,让农民吃上“生态饭”。

总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我们的工作要立足县情农情,顺势而为,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猜你喜欢

第三产业三农基础设施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基础设施投资项目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前7个月国内充电基础设施增加12.2万台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2.9%
新政府会计准则规范公共基础设施处理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