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高校课堂的建立
2019-12-18彭江红
彭江红
(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启新学校,贵州 安顺 561000)
一、善于组织数学活动,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
在一节数学课上,如果老师讲或做得过多,那么学生可能只是个听众,其主体地位很难体现出来。课堂是诱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源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组织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掌握新的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这一课时,教师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小组的同学用自己准备的三角形来拼成所学过的图形。这样,每个小组很快进入你帮我、我帮你的拼图活动中。趁着学生的热情,教师问:“你们拼出了什么图形?每个三角形与这个图形有什么关系?”同学们一下子沸腾起来,纷纷说出自己的看法。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在活动中领悟到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这就是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再如,教学“动物乐园”时,教师设计一幅各种动物欢乐集会的投影画面,画面上有6只小白兔,3匹小马,6只小绵羊,5只小鸟和2只小猴。教师先让学生观察画面内容,再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数一数各种动物的数量,并进行分类统计,任意选两种进行比较,初步感知比较的方法。接下来,教师给学生提供图片和小棒等,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比一比,并联系实际说一说。这样的学习活动,能使静态的知识过程化,数学学习活动化,学生学习的兴趣很大。
二、让学生自觉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学习动机
教师教学的对象是人,是充满情感和个性差异、富有智能潜力的活生生的人。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习者积极参与,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激发学习的动机,从而得到自我发展。教师要善于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富有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诱使学生自主探索、参与问题解决。例如,教完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后,我设计了一道开放题:“谁能较准确地求出自己手中榕树叶的面积?”(课前师已让学生准备树叶)有的学生困惑:“这样的图形哪能求啊?”这时,我鼓励他们:“只要用心思考,会有办法的”。经过小组探索,学生们探究出了解决方法:将树叶剪成几块,然后将其拼成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这样的活动,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又能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让小学数学课堂走向生活化
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解决教科书中的问题时非常顺利,可是要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那就难了。这就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把知识“纯粹”化,而忽略了知识与生活的关系。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只有让数学学习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再加之与生活紧密联系,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数学知识。
(一)在生活实例中理解数学概念
当学生基本掌握概念含义后,为了丰富知识的外延以促进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一些具体的生活实例,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活动和手段,帮助学生构建正确、清晰的知识框架。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出示一大堆实物,让学生找出哪些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再想一想在周围环境中有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或正方体。这样,通过多种实例,学生获得了充分的感性材料,就能够形成鲜明的表象,对于概念本质属性的理解和概括也更明朗。
(二)让学生走向现实生活,做到学以致用
新教学大纲指出,学习数学的目的在于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每学到一个新的知识,教师就要鼓励和引导学生进入实际生活,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如,教学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测量学校篮球场或排球场等场地的面积;教完求平均数应用题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收集数据,在进行数据整理之后,了解某个家庭、某个工厂或某个公司用水、用电的平均费用;还可以让学生们计算每次测验的班级平均成绩等。
四、因材施教,提高效率
不同学生个体在数学学科方面所表现的学习潜力存在较大差异。数学教师若想保障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就必须摒弃传统的笼统式的教学理念,践行因材施教理念,实施分层教学,从而保证数学课堂更加高效。在实施分层教学之前,教师同样需要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此次分组需要遵循同类分组法,即将潜力等级相同的学生归纳到一组。通常情况下,教师可以按照潜力等级,将班级学生分为优、中、弱三组。之后,结合每组学生的学习情况,分层级设计教学方案以及课堂任务,保证各个梯度的学生都能够在数学课堂上得到训练。
五、科学评价,促进改革
以往,小学数学教学领域的教学评价比较滞后,教师过于看重学生的测试成绩。在新的课程建设标准下,为保证教学效率,教师应对评价体系加以完善。首先,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测试成绩评价,更要重点关注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学习过程的表现、小组讨论中的表现等,全面考察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同时,数学教师应以激励评价为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让学生对数学产生自信,自主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总之,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不再是一个封闭系统,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而应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和弹性灵活的成分。教学目标必须潜在和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不能让活的人围着死的书本转,要鼓励师生在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订的要求。让课堂“活”起来,就能让学生和教师能找回那丢失已久的“自我”,构建起丰富的精神生活,享受生命生长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