钠的性质实验
——实验教学设计与创新
2019-12-18潘平波
潘平波
(江苏省溧阳市戴埠高级中学,江苏 溧阳 213300)
在我们的新课程中提倡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学习,这些方法无疑能够提高我们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合作与分享意识、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面对现在的高考形式下,课时紧、任务重,学生的学科重视情况更是一年不如一年,我们的课堂不能每一节课都去探究,都去实验验证,这就要老师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结合实验,并且改进相关实验,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究我们身边的化学变化。灵活运用,以课标为引领,把自己的智慧与教材结合,创造出符合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在每一个班里确立几位化学成绩比较优秀,并且感兴趣的学生引导他们去开动脑筋,在我们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案上找出不同的看法,造出属于自己的实验模式。关注学生“生态”,研究学生的动态生成在实验探究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案列介绍】《钠的性质实验》实验教学设计与改进。
一、教材分析
教材在必修1专题二中安排了“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从海水中获取了Cl、Br、I这三种元素外,紧接着第二单元中主要涉及了Na、Mg等海水中的元素的提取和相关化合物的性质。而我们所要学习的“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中重点就是要了解钠与水的反应,钠的燃烧现象及其原理的分析,掌握钠的化学性质的特点。
二、情景设计
【新闻链接】放下水枪,穿火搜寻金属钠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讯。2010年9月22日中午12时50分左右,九眼桥附近某高校一实验楼突发大火。正当消防队员端起水枪准备灭火时,却被告知起火房间的隔壁还存放有10公斤金属钠!一时间,端起的水枪全都放了下去,干粉消防车呼啸着赶来,119值班总指挥坐镇现场……(提示:干粉灭火剂的主要成分是磷酸铵盐,用于扑灭可燃固体)
【信息捕捉】从上述资料中你能获取钠的哪些化学性质?
【常规演示实验】方案:取100ml小烧杯,加入50ml水,再滴加几滴酚酞溶液,把钠切成小块,投入水中,观察现象。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资料中得知钠与水的反应,同时训练学生对实验现象归纳“浮、熔、游、响、红”这五个现象,并解释这五个字的物理化学变化。)
问题:1.该实验只能让学生看到溶液变化,时间太快,根本看不到过程;
2.前排的学生可能会听到声音,但是后面的学生就无法看到;
3.由于产生气体不能更好的解释钠的密度比水小;
4.该实验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验证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气体是氢气;
三、实验改进
【改进一】装置:大号试管一支,打孔橡胶塞一个,长颈漏斗一支,带橡胶管的导管一根、小试管一支,细的长铁丝一根
药品:酚酞,煤油,水,钠块
演示过程:
1.在大号试管里加入1/4体积的煤油,然后用铁丝插在橡胶塞中,塞入试管这头插上一块切好的钠块,带橡胶管的导管插入橡胶塞刚刚露出头。
2.在长颈漏斗中加水,再滴加酚酞。
3.加水一直加到煤油紧靠橡胶塞,液面稳定后用止水夹夹住橡胶管,拔掉细铁丝,让钠块投入到混合物中。
4.长颈漏斗的下端要深入水中,接近试管底部,保持液面与外界大气压一致。
5.反应最后用小试管在导管上,打开止水夹,收集产生的气体并验证之。
现象:钠块在水中和煤油中上下浮动,并且有气体放出,反应较缓和,钠块变成圆球,没有钠直接和水的反应那么剧烈。收集的气体经验证为氢气。水随之缓慢变红。
学生质疑:①钠块为什么会上下浮动。
②为什么反应变得更温和了。
③产生的气体能够收集了
结论:钠块在两者之间进行运动,说明钠的密度比水小,比煤油大,与水接触迅速产生氢气,氢气推动钠块向上浮动,由于存在煤油的覆盖,导致钠无法接触氧气,反应较缓和。溶液变红,产生了碱性物质。现象清晰明了,而且在实验过程中可以手持装置,展示给学生。
【改进二】钠块的燃烧——清水点灯
实验道具:酒精灯、玻璃棒、清水、钠块
精彩瞬间:老师用玻璃棒沾取少量清水淋湿酒精灯灯芯,现象:酒精灯瞬间点燃,并放出黄色火焰。
过程重现:取三脚架,酒精灯,钠块,废弃的易拉罐。
实验说明:按照书本是用石棉网,由于在实验过程中很容易将白色的石棉网染黑,把石棉网改成易拉罐的金属底壳。
现象:钠块迅速融化,熔成小球,剧烈燃烧,火焰呈黄色,并生成了淡黄色的固体。
本实验的优点:1.钠块受热快,融化现象明显;
2.易拉罐的金属底壳颜色明亮,对比明显,淡黄色的固体很容易观察。
【实验创新意义】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兴奋点不可能持续较长时间或很长时间,所以老师应该精心设计提问对象,到因材施问。同时在学生学习以及思维活动的疑惑处、受阻处、转折创新处设计问题,引入实验,并设法改进相关的实验,引发学生质疑和思考,通过实验现象的解释来解决相关问题。这样我们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下,具有现代教育思想和科学研究精神的老师,是不会直接把所教学的内容直接告诉学生,而是以材料分析,理性推理为前提基础,以实验为研究手段,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让我们的化学课堂变得更生动,更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