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清初中朝宗藩关系
2019-12-18邹汉
邹汉
(大庆第一中学,黑龙江 大庆 163712)
一、朝鲜将清视为蛮夷,将明朝视为正统
朝鲜同中国一样以儒家思想为立国之本,强调王朝的正统性。朝鲜在与明朝建立稳定的宗藩关系后,两国一直维持着稳定的朝贡体系,和平共处之。朝鲜一直将明朝政权视为正统,称明为“大中华”,而以“小中华”自居。
朝鲜的这种尊明贬清的心态表现在军事和政治上就是在清朝取代明朝的几十年中,朝鲜配合明军对清用兵,迫使清朝发动征服朝鲜的战争,先后迫使朝鲜结成了“兄弟之盟”和“君臣之盟”,在朝鲜臣服于清之后,仍消极相应清朝使朝鲜协助攻打明朝的要求,并暗中与明朝来往。在建州女真崛起之后,朝鲜将其视为威胁,努尔哈赤的崛起引起了朝鲜方面的高度重视,李朝十分关注朝鲜的动向。努尔哈赤仅用了十年就统一了建州女真各部,努尔哈赤的文治武功使得建州女真迅速崛起,实力足以和明朝分庭抗礼,“这一切对心存偏见的李朝政府简直是无法接受的”。
朝鲜的这种特殊的文化心态非常值得关注。朝鲜的这种尊明贬清的思想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首先是思想上的原因,朝鲜的统治者和知识分子继承了朱熹的正统观。“开国初始,朝鲜就以朱熹思想为准绳,形成了具有朝鲜特色的性理学”[1]。朝鲜仍不事清而继续事明,只是迫于清朝的军事压力和国王的世子、次子及三宫六卿的子弟入质藩阳的原因,“复畏清朝兵强势盛的国势,故朝鲜不敢名正言顺的与明朝往来,而私下往来就是‘潜通’”[2]。
“壬辰战争”对朝鲜“慕华”观念和事大政策的影响也十分巨大,使得朝鲜感激明朝的“再造之恩”。战争结束后,又在平壤建立了武烈祠,特派画师绘制了明朝兵部尚书石星、指挥平壤战役的提督李如松、总兵杨元、李如柏、张世爵五人的画像,挂在祠堂内春秋祭祀。
二、浅析清对朝鲜的政策
皇太极登基后,发动了两次对朝鲜的战争,解决了对明朝作战的后顾之忧,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清朝取代明朝继承大统之后,为了继承和维护中原王朝对周边国家的宗藩关系,对朝鲜施以恩惠,以德政来感化,最终确立了清与朝鲜的宗藩关系。
(一)努尔哈赤对朝鲜的政策
壬辰战争爆发后,努尔哈赤向朝廷请求入朝作战,但由于朝鲜对女真人的偏见和女真势力日益强大的恐惧,拒绝努尔哈赤的好意援助。努尔哈赤的请求固然隐含了女真政权希望作为独立的政治军事力量在东北亚地区发挥其影响力的潜在动向,而此时的女真无论从军事上、政治上都尚不足以对明朝、朝鲜构成重大的威胁。相比之下,李氏朝鲜被倭寇欺凌得‘庙社为虑,先墓不保’的情况下,还念念不忘以‘凶徒’、‘胡贼’对待善良的女真人,将女真人的义举视为‘奸计’”[3]。
努尔哈赤除了欲帮助朝鲜抗击倭寇而未果之外,还采取了其他一些措施试图与朝鲜修好。虽然努尔哈赤对拉拢朝鲜做了许多努力,但后金与朝鲜的关系始终没有实质性的进展,没有结成同盟,朝鲜对后金后方的危险仍然存在。努尔哈赤于1626年去世后,后金与朝鲜的对等关系结束了,皇太极开始寻求武力解决与明朝作战时后方的隐患,建立同朝鲜的宗藩关系,两次发动对朝鲜的战争。
(二)皇太极两次征伐朝鲜
天聪元年(1627年),皇太极发动了第一次征伐朝鲜的战争,史称“丁卯之役”。这时后金仍处于被明朝与毛文龙,及朝鲜夹攻之不利地位,并且朝鲜为毛文龙提供粮饷,也是后金所不能容忍的。在后金军队的强大攻击下,平壤很快陷落。面对亡国灭种的危险,朝鲜统治者被迫与后金签订“江都之盟”和“平壤之盟”,朝鲜与后金结成“兄弟之盟”。九月,金兵撤离义州,而朝鲜则“并许赎俘虏,定议春秋输岁币、互市”。这次盟誓基本上结束了朝鲜和明朝的正式联系,迫使朝鲜开始与明“暗通”。依照盟约,朝鲜必须向后金贺正、贺节、进贡,同时由后金回赐物品给朝鲜。
丙子战争对满清、朝鲜双方以及明朝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此后满清与朝鲜的政治关系由先前的兄弟关系变为君臣关系,朝鲜每年都不得不向满清数额巨大地进贡,给朝鲜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丙子之役确立了清与朝鲜的宗藩关系。满清从根本上解除了清朝西征伐明的后顾之忧,由防守转为进攻,。丙子之役彻底改变了东北亚地区的政治格局,建立起以满清为主导的新的东北亚秩序。“‘丙子之役’达到了既臣服朝鲜,又削弱明朝的目的,为清朝西向伐明铺平了道路”[4]。
综上所述,清朝与朝鲜宗藩关系的确立经历了一个曲折而漫长的过程,可以看出其与前代之前朝鲜与中原王朝的宗藩关系有所不同。从女真的崛起之处两国就有些许摩擦,再加上文化上的不互信,朝鲜思明思想和民族偏见,使两国宗藩关系的建立经历了许多波折。正如台湾学者刘家驹所言:“清朝与朝鲜宗藩关系的正常化只有在文化及经济上建立坚实基础才能步入坦途”[5]。研究清与朝鲜宗藩关系的建立过程对于理解清代与前朝有所不同的中朝关系有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