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优化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策略
2019-12-18王立娟
王立娟
(吉林省白山市江源区白山市第七中学,吉林 白山 134700)
一、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确定可行的教学目标
我们知道,高中生处在思想初步成熟的关键时期,其做事的主观性很强,对一切事物都存在好奇的感觉。但是,如果事情对其没有任何吸引力,他们就会感到索然无味,打不起精神,更谈不上主动了解和接触了。对于作文的学习也是一样,他们讨厌八股文式的写作,讨厌模版式的创作,这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复制化和格式化的生活。要想提高作文教学的效果,首先就必须让他们爱上写作文,爱上语文课。这就要求老师,走进学生,了解学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能对他们产生吸引力,那他们就会爱上作文课。以往的中学作文教学大多是格式化的千篇一律式式的复制性教学,毫无关心学生的实际情况,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创作灵感和写作个性。为此,教师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转变思想,培养学生写写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经历的事情,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写作观念,尊重他们的表达方式和情感流露,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让学生敢于写作,敢于创新,敢于尝试。
二、积累词汇,夯实作文创作的基础
对于高中生来说,要想写好作文就必须拥有一定的文学基础,没有基础,就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来,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从基础做起,夯实学生的作文基础能力训练,做到有的放矢。首先要强化高中生作文的书写训练,训练学生写字规范、让学生在作文书写中写的规范、整洁,有顺序。针对高中生错别字多和词不达意的现状,要求他们巩固并逐步扩大识字量、努力消灭错别字,同时积累丰富词汇,对常用的成语、词语。名言警句必须熟烂于心,实现语言使用的规范化,进行写日记、周记、读书笔记等活动,锻炼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可进行语文学习的场所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特别是字词的学习,更加容易获取。
三、生活即教育,创设作文创作情境
高中语文作文的教学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相对于语文基础知识的授课来说,高中语文作文的教学更加突出方法的引导和创作思维的培养,而不是知识的灌输。作文在语文教学中其地位之高,在各类考试中所占的比例也是非常大的,所以教师必须给与重视。作文的教学重在教授方法,学在创作思维,鉴于就是就应该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学情,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做到针对性的教学。高中生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价值判断,所以他们很讨厌教师让他们背诵作文选,经典片段,很厌恶老师让他们模仿经典佳作,也不喜欢捏造一些虚无缥缈的场景和故事,他们更希望能相由心生,在作文创作的过程中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和所思所想。这些恰恰是我们现在的作文缺乏的,老师为了让学生得高分,不惜牺牲学生的个性表达,让他们复制、剽窃和改造所谓的经典佳作,其实这很容易形成定式思维,限制学生的个性发展,扼杀学生的创造力。人的表达是需要一定的情境作为支撑的,所以教师在开展情境教学的过程中,要从学情出发,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四、巧用生活经历,增加学生的写作素材
在语文作文教学中,要不断的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知识吸收,丰富学生的情境体验,优化作文写作的情境,提升学生的创作水准。作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表达,学会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所思所想都能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作文创作的过程也是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消化、吸收和应用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传统高中作文课堂上,一般都是教师唱主角,为了教而教,通过知识格式化、复制化的教学,运用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手段实现知识的剪切性传递,学生往往会觉得作文课就是模仿课,就是编故事的课,貌似远离了他们的生活,使得作文教学与生活严重脱节,让学生失去了创作的兴趣,因此,在高中作文教学活动中如何让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作文的魅力已经成为作文教师教学转变的必然要求。
五、使用多媒体技术,构建创作情境
随着教育教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媒介开始广泛的应用到一线的教学中来,它可以实现图文并茂,可以把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直观的展示出来,达到了抽象概念具体化,宏观概念微观化的良好效果,从听觉、视觉等角度去刺激学生的感官,进而激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和创作激情。比如:在让学生创作关于运动的作文写作时,老师可以播放一些体育运动和体育比赛的视屏,让学生体验和感悟体育运动的情景,为学生树立一定的写作情景,让他们通过在情景中观察来提高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