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教育
2019-12-18张萍
张萍
(江苏省苏州市平江中心幼儿园,江苏 苏州 215000)
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相信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这是一种天性。但是,父母们,你们可曾反思,你给孩子的爱是合理的、正确的吗?家庭教育的艺术也就是对孩子爱的艺术,只有掌握恰当的宠爱方式才能让孩子在父母爱护中健康成长。那么我们如何真正去关心爱护儿女、对孩子的一生负责呢?这就需要我们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给孩子一个成长的支点。
一、了解孩子
(一)了解孩子的需要
有一件事实,是您不得不正视的:您把一切最好的给他,有没有考虑过所给的是不是目前他需要的,所安排的,又究竟是不是他喜欢、而且能接受的 。“小孩子的潜力无穷,愈早开始愈好!” 这句话倒真的说出了两件事实:“小孩子的潜力的确深不可测”,“学习是愈早愈好,不能耽搁孩子的智力成长”。得当心的是:两句话合在一起,并不意味着可以倾箩筐似地拼命灌输,恨不能把你二、三十年的知识和对他的期望,一下子全灌到孩子的骨子里去。这样的作法,只不过反应出父母急功近利的心态,最容易造成孩子只会死背死记、不能思想的结果。弄不好,十个就有八个孩子,被这种作法逼得“怕上课,怕上学”,如果这时候父母还不警觉,甚至于加上“打骂教育”,弄得孩子逐渐变成怕父母、怕老师、厌恶学习、讨厌书本,那就糟了! 为了使孩子能得到正常的教育,大人实在应该细心地直捣孩子的内心深处,探索出他们需要什么 、喜爱的又是什么,尤其你的宝宝他能接受的又是什么。 能够了解孩子、才能帮助孩子;能够知道应该如何给、如何爱,才不会由于您给得“多”了,爱得“过”了,反把他逼出问题来。
二、尊重孩子
(一)尊重孩子的人格
父母要给孩子面子,学会变通,尤其是人多的时候,不要批评孩子,不要议论孩子。中国有句古话:“人前教子、背后教妻”。然而在瑞典,做法却正相反:人前不教子!这种教子理念和行为,真正体现了父母对孩子的人格尊重!瑞典人从孩子降生那天起,便对孩子十分尊重。他们普遍认为,孩子是一个生命个体,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任何人包括父母都无权去违背孩子的意愿、抹杀孩子的个性。 瑞典的父母把对孩子的尊重体现在生活的具体细节中,比如,瑞典父母在同孩子说话时,全都蹲下身来,与孩子在个头上“保持一致”。这样的动作意在告诉孩子:咱们是平等的。家长在和孩子讲话时,语气也是“和风细雨”式的,绝少那种“命令”式的,大多是“如果你能那样做,我和妈妈将感到十分高兴”、“你能这样去做,我们感到非常的欣慰”,让孩子在父母指引的“大框”下自由选择正确的方法或做法。
(二)尊重孩子的隐私
父母不要总是希望控制孩子的一举一动,要真正了解孩子,必须首先给予孩子尊重。很多父母总是抱着传统的观念,把父母摆在权威的角色。孩子应该有自己的秘密。父母进入孩子房间应该先敲门,移动或用孩子的东西应该得到他的允许,任何牵涉孩子的决定应该先和他商谈,不要随意翻看孩子的日记,应该尊重孩子的所有权,把他当一个成人一样尊重。
三、读懂孩子
(一)用孩子的思维去看待孩子
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都会犯这样的错误,常常用自己的思维去看待孩子。比如,孩子在地上爬、滚,大人会说,不要这样会把衣服弄脏的,他不会知道这样的一句话会让孩子玩得不尽兴;孩子在家里翻箱倒柜,弄的家里到处乱糟糟,家长会问,你为什么要这样?怎么这么不听话?有的家长还会打骂孩子,结果孩子的探究能力没有了;过马路时,孩子提醒:“妈妈,红灯,不能过”,家长会说,“没关系,有急事要办,现在也没交通警察在。”这些都是用大人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解决事情,家长不会站在孩子的思维角度里去想问题,有交警就遵守交通规则,没有交警在就不遵守,家长这样做就会教会孩子投机取巧。因此,不论何时,家长都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想问题,别用大人的思维去套牢孩子。
(二)懂孩子比爱孩子更重要
著名女性情感心理作家苏芩说过这样一段话:“懂你的人,会用你所需要的方式去爱你,不懂你的人,会用他所需要的方式去爱你。于是,懂你的人,常是事半功倍,他爱得自如,你受得幸福;不懂你的人,常是事倍功半,他爱得吃力,你受得辛苦。两个人的世界里,懂比爱,更难做到。”
四、关心孩子
对孩子来说,父母的爱就如同孕育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太阳和水那样重要。然而,如此重要的感情,也会有让人意想不到的“爱的误区”。
(一)只关心孩子是否“吃得饱”,不关心孩子是否“过得好”
“吃得饱”是一种物质上的满足,而“过得好”不仅包含了物质的需要而且包含了精神的需求。在竞争社会里,孩子所承受的压力比父辈大,竞争能力是社会适应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人的精神也出现层次化和多样化,重视孩子“吃得饱”已远远不够,应让孩子学会“过得好”。
(二)只关心孩子分数高不高,不关心孩子能力有多少
有的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分数,而把培养孩子的态度、意志、品质、责任感、敬业心、适应能力、劳动习惯、沉着冷静、善待挫折等品质忽略了,使孩子成为学习的“尖子”,人格上的“矮子”,严重影响了孩子的正常发展和社会生存能力。
其实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如果能够时常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问题、看事情,尽量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明白他们的所想所知所愿,那么我们相信父母的这种爱一定会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亲子之间也会增进情感的交流,做一个懂得爱、会爱的家长,才让孩子健康茁壮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