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披文入情 沿波讨源”
2019-12-18陈文阁
陈文阁
(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礼让店乡康家务小学,河北 廊坊 065502)
提要:作家创作,总是由内而外,即先有客观现实的感发而产生的内在情态,这种情态通过辞章表达出来,阅读文章的人通过文辞来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沿着文辞找到文章的源头,即使是深幽的意思也将显现,被人所理解。主要说明了从创作者如何形成文章,读者如何阅读理解的一个过程。重视过程,让学生一步步完成体验、感悟、领会、提高的相应内容,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披文入情,沿波讨源”出自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原文写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这话的意思是说作家创作,总是由内而外,即先有客观现实的感发而产生的内在情态,这种情态通过辞章表达出来,阅读文章的人通过文辞来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沿着文辞找到文章的源头,即使是深幽的意思也将显现,被人所理解。
那么作为语文教师,要带着孩子学习语文、理解篇章,“披文入情沿波讨源”,就是一个不该绕过、也绕不过去的坎儿。我们还可已打个比方:比如我们去钓鱼。我们会选一个有闲的日子,邀约三五亲朋,一路侃着、笑着、哼着歌,到一处海滨或湖畔,取杆、穿饵、甩钩,然后是垂钓,得鱼(尽管有时会钓不到)。这种得鱼的快乐是无以言表的。但这种快乐绝不仅仅来自得鱼本身,那种快乐是从商场直接买鱼所无法企及的。那么我们就不难理解,我们学课文不仅在于要得到“情”或“源”,更重要的是“披文”和“沿波”。假如我们省去后者,把“情”或“源”直接告诉学生,那和我们从商场直接买来鱼又有什么两样呢?还会有乐趣可言吗?
那么,怎么才能做到“披文入情 沿波讨源”呢?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以四年级上册《雅鲁藏布大峡谷》为例,我觉得“披文入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渲染气氛,铺设背景
如音乐的播放,图片、视频的播放等,都会调动学生情绪,激发他们的兴趣。用画面冲击视觉,用音乐冲击听觉,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也可以设置这样的谈话:
1.同学们,一提到我国的西藏,你会想到什么呢?
(学生根据课前了解的资料来谈,如:藏族、布达拉宫、牦牛、雪山、雅鲁藏布江……)
2.其中,雅鲁藏布大峡谷堪称世界一大奇观,不知令多少人为之惊叹。今天,我们大家就跟随作者一起去领略雅鲁藏布大峡谷神奇的魅力吧!(板书:雅鲁藏布大峡谷)
谈话导入轻松自然,既能了解学生课前对有关资料的搜集情况,又能直入主题,突出重点,同时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扫除障碍,初步感知
如《雅鲁藏布大峡谷》就可以做这样的设置: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圈画文中重点词语、生字词。
2.能谈谈你对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初步印象吗?
(很特别、景观奇特、气势宏伟、使人惊叹……)
遵循学生的阅读规律,从课文的整体感知入手,让学生通过阅读在头脑中对雅鲁藏布大峡谷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同时抓住文中的重点词来让学生体会其神奇壮丽。
精读细品,体悟特点
1.认真默读课文,想想:读到我感到(“惊叹不已”、“不可思议”、“鬼斧神工”、“无与伦比”)
默读思考,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同时用“读到我感到”模式来训练学生有条理的表述自己阅读所得,有利于学生语言的规范。
2.组织小组内交流、班上交流
理清脉络,学写提纲
1.回顾课文,想想作者怎样为我们介绍雅鲁藏布大峡谷的?
(提示:“先……然后……再……最后……”)
2.班内交流,体会写提纲对我们的帮助。
阅读对比,体会表达
1.出示部分段落,说一说与课文中的段落有什么不同?
(段落1摘选第二段,去掉了传说内容;段落2摘选第三段,去掉了段中的数字;段落3摘选第五段,用“非常”换掉了“最”。)
2.学生互读比较,交流意见。
3.学生在班上谈出自己的想法和理由。
欣赏奇观,激发情感
播放《雅鲁藏布大峡谷》风光片(有音乐),学生做解说。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进行语文实践,既保持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再加工再创造。
现代新诗,是在继承发扬民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方诗歌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而逐渐发展形成的。具有形式自由、韵律灵活、自然清新的特点。新诗采用了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诗家语”),它高度凝练,大幅跳跃,富有暗示性。“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刘勰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作家诗人创作时,是先有了情思抒发的冲动,再发而为文辞形成作品,读者必先通过文辞才能了解作品传达的情思。这样,由文辞入手,去解读作品,发幽探微,即使是隐微的内容,也会使它显露出来。因此,在阅读鉴赏现代诗歌时,就必须把握其语言特点,从解读诗歌语言入手,进而探究诗歌的意蕴和思想内涵。
在这一课中,通过环境渲染、感知课文,精读鉴赏、体味写法等环节设置,我们有效地实现了“披文入情,沿波讨源”的目的。这也令我们感到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人们都充分认识到过程的重要性。“披文入情,沿波讨源”,作为一条重要方法,希望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在实践中使用、再使用,并不断使之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