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2019-12-18李翔
李翔
(潞城区职业高级中学校,山西 长治 047500)
语文学科作为语言文化内涵的载体,其教育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传播,在教学工作中向学生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学习与继承是每位语文教师的重要使命。只有在语文课堂中充分渗透传统文化,才能在教育中充分发挥文化传播的功能。
一、传统文化在中职语文课堂中渗透的重要作用
(一)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中职院校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知识渗透时应采用灵活生动的教学方式,改变传统陈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中职院校语文高效课堂。在教学中将语文知识与传统文化进行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语文学习产生新的认知[1]。使学生领会到语文课堂是学习语文知识的场所也是学习传统文化、传承历史经典的过程。在学生对语文课堂有足够深刻的认知后将会改变语文学习的态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二)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如“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展现了诚信为本的重要;“高山流水遇知音”体现了知音难觅的怅然;《弟子规》的韵律朗朗上口向人们诠释了做人的道理。传统文化是提高学生道德修养的精神食粮。
(三)发挥课堂教育的重要职能。中职教育作为中职学生发展学习的重要阶段,其在学校的教育效果将对学生日后进入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中职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接收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将有效提升中职学生的文化底蕴与道德修养,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可见,在中职语文教学课堂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是发挥学校、课堂教育重要职能的过程。
二、传统文化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行方式
(一)教材中挖掘传统文化内涵 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中职院校语文教学课本与参考中选取了大量经典文著的内容选段,通过对这些文章选段的研读学习,能够使学生在文章中体会不同时代的历史文化,并在文中学习到前人的智慧与品质。例如:从文人豪客的作品中我们能看出他们对那个时代的向往与追求,通过不同的描写方式对当时的时代发展有了大致了解。时代的变迁导致道德品质的丧失,当代社会发展所缺失的正是前人对信仰与品质的不断追求[2]。在中职语文教材中探索前人留下的精神,使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树立正确的道理观念与价值观念,进而在日后生活工作中保持率真与正直的品性。语文课本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其中传统文化教学内容多样,教师应对其内涵进行充分挖掘。例如: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体会古代文人骚客的精神,通过忧国还乡等题材反映作者当时的心境。这些题材经过时代的洗礼依然散发着耀眼的光芒,给学生极大的影响。因此,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对课文教学进行充分挖掘,将教材进行合理运用,发现传统文化的美妙之处,不断提升中职学生的语文修养,并通过传统文化的不断渗透,成为学生道德学习的榜样,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创建传统文化课堂 使学生亲近经典
经典文学历久弥新,传承千年的中华文化虽然较为晦涩但其所蕴含的思想却是现代文化没有的。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为学生创建传统文化教学情境,解决学生理解困难的问题,使其更加深入的理解传统文化内涵。例如: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播放技术为学生播放《百家讲坛》选段,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更深入的理解。同时,在班级开展“走进历史”的传统文化活动,带领学生诵读古诗,通过慷慨激昂的氛围感染学生,引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意境的思考,深切体会作者在创作时的情感与气势。促使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己,进而使学生亲近经典文化,接受经典文化熏陶。
(三)灵活应用专业特点 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知识结合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为学生创建轻松快乐的课堂环境有助于学生高效学习,在语文课堂中进行传统文化内容教学渗透需要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关注文学作品的表达方式[3]。例如:“落红不是无情物”的感叹;“人无再少年”的感慨;“离合悲欢”的寂寥等,都是作者将复杂情绪化作语句向人们进行表达的方式,这些情感是作者受到当时的社会现实以文化发展的影响所创作的。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要局限于文本知识讲授,应当通过课堂课外的教学实践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渗透,使学生对于传统文化进行积极探索、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热情。中职院校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根据专业教学特点,将传统文化知识与现代理论知识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中深入学习内容,与文中内容积极互动,体会课堂所要表达的含义,促进学生个人情感品质的提高。总结:
在中职院校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将教学知识与传统文化进行有机结合,加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吸收与理解。作为中职院校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承担起文化传播使命,将传统文化有层次、有内涵的与课程知识相结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内化,将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从而实现学生更为长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