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初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
2019-12-18温康
温康
(江西省石城二中,江西 赣州 342700)
所谓的问题情境是指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创设的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动脑思考的情境。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学习内容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这些问题要难易适中、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有一种通过认真思考就能解决的感觉,问题太难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太简单又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和思考。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一、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兴趣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在教学中若能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不仅能使学生易于理解,而且能激发学生探求数学知识兴趣。
例如,在“线段”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给出公园中弯曲小路的图片,让学生欣赏;教师抛出问题:公园里弯曲的小路是为了使游人从不同角度观看风景,如果将弯曲的道路改道,怎样才能得到从A处到中心塔B处最短的道路?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从而总结出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又如在“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一元二次方程”等数学课堂教学开篇内容设计中,我就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小明站在镜子前面,看到身后的时钟映在镜子中,他发现此时镜子中的时钟指示的时间是4:50,则此时的时间应该是多少?”“某一超市在销售某一进价为1.5元的牛奶时,价格为每盒2.2元,每天可以销售5000盒,通过市场调研分析,如果每盒牛奶降价0.1元,可以多卖2000盒,如果现实超市要每天盈利4500元,则该种牛奶该定什么价格?”这些问题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从而让初中生在浓烈的现实场景氛围中,树立主动学习、深入协作的情感和意识。
二、引进生活事物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知识并非凭空而来的,而是来自于实际生活之中,思及此,数学教师可以引进生活事物作为教学素材,拉近学生与数学学习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更为高效的掌握數学知识。数学教师在为学生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时,需要合理利用生活素材,根据具体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生活事物,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入思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能够为学生揭示数学知识的价值意义,促使学生重视数学学习,能够促进学生学好数学,将来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例如,在教学指数函数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据相关数据表示,1953年我国人口人数为6亿,年平均增长率为23‰,如果这个年增长率不变,到1955年,理论上我国人口总数为多少?请同学们列式说明。按此推理,从1953年算起,假设人口总数为y,经过的年限为x,用关系式表示出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师用具体问题疑引导学生探讨指数函数的意义,以社会问题引进新课的形式,可以促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三、运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课堂,而传统的数学教学则是教师独霸课堂的局面。因此,新形势下数学教师要改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对问题展开独立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辟新颖的教学模式。
如在教学 “勾股定律”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出示“2500 年前毕达哥拉斯到朋友家做客时看到地板砖中反映直角三角形三条边关系”的图形。看着这一图形教师提出问题: (1)你能找出三个正方形的面积关系吗?(2)第二幅图中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三邊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于是学生在多媒体画面与问题的双重刺激下,激发学习的兴趣,把学生不知不觉中带入学习状态。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发现新知,为探究勾股定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恰当引入一些有趣的数学故事,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讲解“函数的图像”时,我就利用《龟兔赛跑》的寓言故事:乌龟和兔子赛跑,一开始,兔子一直遥遥领先,它觉得乌龟肯定追不上来了,于是就在路边睡起了觉,而乌龟虽然跑得慢,却始终不放弃,一直努力地奔跑着,最终乌龟获得了冠军。这个故事学生早已耳熟能详,所以当我把故事情节变成了相应的函数关系时,学生的兴趣十分高涨,听起课来专心致志,课堂教学效果十分理想。
又如,在进行“有理数的乘方”教学时,我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若把一张0.1毫米厚的纸对折32次,有多厚?有的说一尺厚,有的说一层楼高,……,学生兴趣盎然,争论非常激烈,兴趣也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于是,我抓准时机引入课题:有理数的乘方。学生也带着兴趣开始了学习。
五、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创设问题情境
新知识的学习是旧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新知识的引出往往是在旧知识的复习中得到的。这也是问题产生的源泉,由此教师可以在此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进而引出新知识的学习。如在学习八年级数学“平方根”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先引导学生复习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在此基础上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已知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9 平方分米,则它的边长是多少分米?学生根据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很快就能得到边长是 3 分米。教师接着追问: “如果正方形的面积是 8 平方分米,边长又是多少呢?于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得不到答案。这样就唤起他们极大的好奇心: “这个边长是多少呢?”带着这一问题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寻求问题的答案,为平方根的学习铺好路。初中数学还有很多类似的教学情境,教师可以在此巧妙设问,既引出新知识的学习,又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无限的向往。
总之,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数学基础,创设问题情境,让问题为数学教学添彩添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