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有效开展小学语文自主学习教学
2019-12-18刘桂兰
刘桂兰
(江西省广昌县第二小学,江西 抚州 344900)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意义在于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在教学的同时完成能力培养的任务,这不仅是满足新课改的要求,更是以学生的学习发展为导向,促进小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传统教学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师主导着学生学什么、怎样学,这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更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发展,自学是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能够充分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的质量。
一、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初入校门,有很强的好奇心、求知欲、自我展现欲,但是注意力的稳定性较差、自我约束力欠佳。根据学生们这样的特点,通篇简述和灌溉式教学显然难以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作为授课老师,可以利用学生希望自我展示的特点,给予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进而引起孩子们对于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精神。
例如,在《小公鸡和小鸭子》的课文学习中,主要讲述了作为好朋友的小公鸡和小鸭子互相帮助、友好相处的故事,课文展现的内较为丰富,通过联系上下文让学生们更掌握句、词意思。除了课文讲述,我还在授课中用小视频的播放向学生展示了故事具体发展的情节,让学生们分享在生活中和好朋友互助互爱的趣事。课堂中学生积极发言、踊跃交流,通过对小学生的兴趣引导,让学生更能体会课文主旨。
二、培养学生的品质
通过课外阅读,能使学生们的知识词汇量有所提高,学生的人生阅历有所提升,并且在课外阅读当中,学生们能学习到许多美好品质,课外阅读读物对于小学生智商以及情商的提高,也是拥有显著效果的。老师还可以举行课外阅读读后感交流大会,让学生们互相之间分享课后阅读感受,可以听听其他不同人对同一本读物的看法,学习站在不同的观点看待事物。课外读物的阅读是一件需要长期有效进行的事情,学生们通过日积月累的阅读,能够慢慢改变自身气质,自然而然地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学生们还在这种培养过程当中,形成了永不放弃的精神、坚韧不拔的品质,当学生们面对其他一些困难题目的时候,就不会轻易放弃。这种精神品质的形成,对于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也将大有帮助。学生通过激发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三观。
三、指导学生的学习技巧,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除了应关注课堂中的授课效果,还应注重学生日常中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好的学习习惯将促进对知识的消化、理解和吸收。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互动,充分了解孩子们的学习习惯及方法,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应指导,对提高语文学习效率效果显著。小学语文课文后、单元内容后都有综合习题,一般我会将这些内容作为考量学生是否对知识掌握、理解的练习。学生们自主温习、读题,给出相应的答案,我再根据学生们的作业情况进行延伸发问,例如:文章的中心内容是什么?作者的写作手法优点是什么?有哪些地方是在我们的日后学习中可以借鉴的?以此来锻炼学生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
例如在《钓鱼的启示》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之前就是带着思考去学习,“钓鱼”只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它会给我们什么启示?然后建议大家在阅读中,既要去试着体会作者钓到鲈鱼的雀跃和放生鲈鱼的沮丧,也要将描述优美的句子记录下来,最后来解答:这件事给作者怎样的启示,给我们又将有怎样的学习意义。
四、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对于小学生而言,老师积极引导学生形成自学的能力,通过不断的实践来培养和建立。从一定程度上来看,老师如果能够更好的发挥其引导作用,也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形成自学能力。所以,老师在对学生的自学时间段进行教导时,必须从整个角度出发,合理调配,让自己起到主导的作用。
首先,在学生开始个人学习之前,老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段以及掌握知识情况,正确规范的制定教学要求,明晰个人学习的内容。向同学说明自学应该注意的方面,指出看书的过程中要考虑到的关键点等。以高年级的一篇自学课文举例,我会提前给学生指点自学需要注意的事项:主动学习生词。联系文章上下内容来认识文字和词语的意思。熟悉文章,并将文章划分为若干段落。可以有效结合教材体系、核心表述,指出难点和疑惑,并逐渐形成写读书记录的行为。这样,自学目标明确,使学生学有所指,学有所依。
其次,学生自学时,教师要随时获取反馈信息,就关键的问题,普遍感到困难的内容及学生的质疑作出及时的点拨、启发与讲解。同时,教师要对学生自学中反映出来的情况长善救失,并对整个自学过程作总结概括,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完善的认知结构。
五、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方式,推动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养成和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依据语文教学具体情况及学生特点,不断优化和革新语文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继而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中切实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在全新教育教学背景下提倡应将突显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而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往往都是教师占据课堂主体,学生跟着教师的脚步被动的学习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学生资助学习能力的养成和发展。为此,在当前的教学语文课堂中应将课堂还给学生,实现生生、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营造自由、活跃的语文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思考、探究获取知识,继而推动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养成和提高。
综合上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意识,不仅是我国教育教学发展的趋势,还将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老师应认识到构建自主学习方式的重要性,结合教学大纲内容及学生们的特点,以搭建良好的学习情境、发掘孩子的自身潜能着眼,激发学生们的主动意识和学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