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从绘本阅读建构学生阅读力的问题
2019-12-18于淑慧
于淑慧
(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第一小学,河北 廊坊 065500)
绘本,顾名思义就是“画出来的书”,指一类以绘画为主,并附有少量注释文字的书籍。绘本阅读不仅能够使学生了解故事情节,学到自然、人文和社会历史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真、善、美,帮助学生建构精神品格,拓展视野。由于小学生处于感性认知阶段,故此,绘本是最适合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的图书。绘本不仅是讲故事,学知识,而且可以全面帮助学生建构精神,培养多元智能。它的介入,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语言知识,能够提供给学生学习语文的真实生活情境和丰富的词汇,能协助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而其中很多优质的绘本来自传统文化,让学生通过阅读绘本感受到中文语言的原味。优秀的绘本读物不仅绘画精美,意境深远,而且在构图和色彩的过渡上也自然天成,不但能使学生在视觉上产生愉悦感,而且能够激发他们的真情实感。每张图画都有丰富的内涵,图与图之间呈现连贯的叙事关系。绘本阅读,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以绘本阅读为载体,学生喜闻乐见,爱不释手,就像看动画片一样,兴趣盎然,更能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通过绘本阅读不但能让学生拓展视野,了解故事的历史背景、美学价值,感受人物的形象与性格,还能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写作能力等,使学生在语言基本功、思想道德品质、审美鉴赏能力等方面都有一个很大的提高。
一、阅读前的猜测
一般的课文插图只是大篇幅文字内容的一个点缀或提示而已,而绘本读物则不同,它是以图画为主体,以文字为注释的一种读物,就像很久之前一度盛行的“小人书”一样。喜欢读这种书的人群多为不识字或识字量少的少年儿童。读这种书的时候,他们往往是几个人一起读,首先关注的就是书中的图画,对图画内容品头论足,各抒己见,只有在意见不一致而争论不休时,才会去读文字。而读不懂文字时,才会去请教其他识字的人。在课堂上,在指导学生阅读绘本读物时,教师先让学生看图说话:看一看这幅图画上的内容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一些什么人?图画中的人物(或人格化了的小动物)有什么特点?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他们正在干什么?等等。在学生很好地完成第一张图画的“看图说话”后,再让学生连续地将多幅图画看下去,通过连续地观察图片内容来猜测故事内容。通过看图说话,让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推测,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要允许学生之间相互争论,纠正对方的错误看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耐心引导,不但要耐心、委婉地纠正学生的错误判断,说明理由,还要耐心细致地纠正学生语言表达过程中存在的语病,补充学生不完整的语句,对于说话完整准确的学生要及时给予鼓励表扬。通过这样一个过程,无形之中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实现了从“学习说话”到“说出一两句甚至几句连贯而正确完整的话”的飞跃。
二、阅读中的联想
在阅读前的猜测结束之后,就可以正式进入阅读文字的程序了。阅读文字不仅仅是为了要了解故事内容,验证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更重要的是要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绘本文字的生动、精准,以及简洁、优美。绘本的文字是浓缩的,语言表述生动、形象、有趣,是语言中的精华。通过阅读,要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口头语言与绘本文字表述的巨大差距,感受到祖國语言文字伟大而神圣的魅力所在,在喜爱图画的基础上更加喜爱语言文字及其高超美妙的表达技巧。
三、阅读后的发挥
每阅读一本绘本读物,学生就经历了一次美妙的心灵之旅、科学之旅、历史之旅或人文之旅。在这一次又一次的心灵之旅中,他们必然会有所认识、有所感动、有所领悟。或被科学家们英勇无比的探险活动所震撼,或被生动曲折的历史故事所感染。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鼓励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对故事中的人物、事件进行评价,以学习和发扬故事中主人公的优秀精神品质。或者提出一些与绘本故事密切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来回答,或者给出一定的标题让学生来写话。比如,让学生回答:“孟子的母亲为什么要一次次地搬家?”或者让学生写一段有关“我也有一个小小的飞天梦想”的文字。经过相互之间的讨论与辩论,学生不但明白了事理,增强了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而且大大加强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由读到写是一个不太容易的过程,学生的写话能力首先要从对绘本语言的模仿开始。绘本的语言非常精练,但是却非常生动、形象、优美,概括力很强,是学生进行仿写的好材料。通过不断的仿写,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必然会得到提高。
总之,经过“阅读前的猜测,阅读中的联想,阅读后的发挥”这样三个阶段,不仅能够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地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能够提升他们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辨别是非能力,以最终促使他们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