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精准扶贫公益性项目实践研究

2019-12-17李春鸿田华于红斌

商情 2019年52期
关键词:公益性精准扶贫教育

李春鸿 田华 于红斌

【摘要】教育精准扶贫是新时代精准扶贫的重要方略。本文结合本溪市偏远山区教育现状,通过设计完善的教育精准扶贫公益性项目,采用线上线下扶助相结合的方式,落实公益内容,确保精准扶助长期有效。

【关键词】教育 精准扶贫 公益性

1.项目背景

1.1国家精准扶贫政策为本项目提供政策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将农村的义务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提出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每个孩子应该享受的。2019年2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指出,要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提升义务教育均等化水平,建立学校标准化建设长效机制,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优质均衡。要实现困难群体帮扶精准化,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推进教育精准脱贫。

1.2大数据技术的广泛运用,为互联网+教育精准扶贫提供技术支持

随着精准扶贫的深入和大数据的飞速发展,将大数据应用于教育精准扶贫领域,可以对教育扶贫对象进行精准识别、扶贫过程进行精细管理、扶贫需求进行精确定位、扶贫结果进行及时反馈,能够增强帮扶的针对性、科学性、专业性和有效性,实现互联网+教育精准扶贫。同时有助于实现优秀教育资源共享,助力教育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

1.3大学生公益性创业项目的发展,为本项目的实施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经验

随着近年来公益事业愈发受到重视和各种公益组织不断涌现,“公益创业”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在我国公益创业发展过程中,青年人是毋庸置疑的主力军,为公益创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调研数据显示,公益创业组织的领导人或创始人年龄段主要集中在18岁—25岁,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的创业青年比例达74.2%,这表明教育对公益创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多的高校通过开展公益创业教育,以创造社会价值作为自我实现的途径,培养学生公益创业意识,促进青年大学生参与公益创业活动,用实际行动来解决社会问题。

1.4本溪市教育现状为本项目的实施提供实践载体

据调查统计,截止到2016年本溪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26968人、14006户,其中学前直至大学贫困人口2607人,占本溪市贫困人口9.7%.随着国家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的实施,现在孩子们的上学条件逐步得到改善,却也仍然在一些贫困地区师资物资匮乏,特别是近几年各地各学校贫困儿童、留守儿童数量不断增加,学校限有的配备不能满足贫困儿童精神上及心灵中的需要,从而导致孩子们不能及时的接受新知识甚至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而辍学。孩子是贫困户脱贫的希望所在,教育扶贫承载着贫困家庭的小康梦。这些孩子都通过教育扶贫脱贫,将直接意味这整个家庭的彻底脱贫。

2.项目内容

2.1打造筑梦启蒙教育·益起来网络平台

通过平台实现政策宣传、志愿者招募、活动策划、远程帮扶,实现可持续教育扶贫。

2.2互联网+教育精准扶贫

2.2.1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教育精准扶贫数据库。统计对象教师和学生的基本情况及其教学学习水平,依据其特长进行分类,以便于对于帮扶对象—老师和学生进行“点对点”的能力提升;

2.2.2打造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开展云教研活动。通过“听课-评课-反馈-指导-跟踪”的专家指导模式,以及“讲课-反思-提问-改进-提升”的教师发展模式,采用3名专家帮助1名教师的“3+1”形式,提升教师授课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强化、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技能的提升;

2.2.3打造学生学业成就提升平台,开展云辅导活动。通过该平台,可为学生提供学习问题与难题的在线辅导、纠错服务,帮助学生第一时间解决学习问题,针对学生学习的难点、盲点和薄弱点,靶向推送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定期复习、反思,促进学业提升;

2.2.4打造家校融合亲子沟通平台,开展亲子云活动。运用电脑、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帮助留守儿童与家长视频沟通,让家长能够及时关注、了解孩子的成长和学业情况,同时也让孩子能够感受家长的关心、关怀和关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3开展线下扶贫助教活动

2.3.1“私人订制”圆梦计划。立足家庭贫困学生,从他们的内心需求入手,通过“倾听你的梦想”系列活动的开展,让他们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梦想。结合他们的梦想,为他们制定圆梦计划,同时招募志愿者,成立“梦想导师团”,为孩子们“私人定制”,助其圆梦。该计划的实施,能让贫困生认识到“有梦想,谁都了不起”,只要勇敢自信的追逐心中的梦想,就一定能实现,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敢于挑战命运的生活态度。

2.3.2通过毕业季发起“书香致远”、“爱心超市”等活动,号召毕业生捐赠,团队组织志愿者及时将物资送到资助学生手中。

2.3.3定期组织贫困学生到大学参观,让他们感受大学氛围,激发他们刻苦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2.3.4利用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到贫困小学义务支教,为孩子们带去先进的的知识和教学方法。

2.3.5针对贫困学生开展心理健康咨询,针对问题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建立私人小信箱:让每一个孩子有一个可以说心里话的大朋友。

2.3.6团队成员组织志愿者与孩子们一起进行田间劳动,让扶贫不再是纸上谈兵,把曾经的单方面传授变成互相学习的过程,可增进孩子们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团队成员接受思想洗礼、学习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接受勞动再教育。

3.项目实施

3.1设计筑梦启蒙教育·益起来网络平台,建立志愿者信息库和教育精准扶贫对象资料库。

3.2编写一系列活动策划方案。

3.3面向社会招募志愿者,筹集捐助物资。

3.4活动开展:以“教育中国小分队”的形式走进贫困农村,开展大学生活宣讲、学业引导、爱心捐赠、一对一帮扶、心理辅导等活动,帮助贫困家庭学生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意识,引导他们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助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李小云.精准扶贫才能精准脱贫[J].人民日报,2015(11)

[2]许小平,马和民.“贫困的教育”与“教育的贫困”——兼论教育改革的方向[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6(05)

【项目来源】本成果为辽宁科技学院大创项目《筑梦启蒙教育·益起来》[201911430099]成果。

【作者简介】李春鸿(1197-),女,辽宁鞍山人,本科,辽宁科技学院曙光大数据学院学生。田华(1980-),女,辽宁锦州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于红斌(1977-),男,辽宁本溪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公益性精准扶贫教育
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的相关政策文本分析
关于做好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工作策略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