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小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策略
2019-12-17张腊梅
张腊梅
小学生的人际关系会直接影响他们心理、行为、性格等的发展,乃至对他们日后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对于小学生这个特定的群体而言,他们的人际交往主要分为与同伴的交往、与教师的交往和与父母的交往。为了帮助小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教师要充分发挥师生情感交流中的主导作用,建立小学生与父母之间有效沟通的桥梁,为小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提出建议。
一、改善小学生不良同伴关系的策略
1.引导小学生克服同伴交往中的认知偏差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自我意识也在逐渐发展,认知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主观心理因素对同伴交往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常见的光环效应、第一印象等,会造成小学生出现一些认知偏差,不利于小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因此,教师引导小学生克服人际交往中的主观偏见,显得尤为重要。
2.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受欢迎的人总有好的人际关系网,而乐于助人的个体最容易成为受欢迎的人,所以教师应营造助人為乐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另外,学习成绩好、能力强、有特长的学生也是受欢迎的人,而不具有这些特点的学生则表现出自卑及极度的不自信。因此,教师应帮助小学生形成完善的个性品质,引导学生大胆、自信地展示自己的才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认同。
二、改善小学生不良师生关系的策略
1.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之间的交往是平等的,这种平等首先体现在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控制者,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收者和服从者,教师与学生在和谐、宽松的环境中的共同探讨、积极实践,双方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想法,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双方相互学习,互相尊重;其次,教师应作为指导者、引导者、合作者,充分发挥民主,鼓励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教师也应该与学生在共同活动中进行渗透式教育。只有这样,师生之间的交往才能打破界限,促进师生交流与沟通,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2.充分发挥教师在师生情感交流中的主导作用
真正的教育是言传身教,尤其对低年级学生而言,一切的行为准则都在向教师看齐。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学识、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真挚的情感,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感化学生,用爱心与学生坦诚相待,形成情感共鸣,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另外,教师要教育学生尊师重教。在校内,教师是传授教师知识的人;在校外,教师是学生的长辈。由此可见,教师要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同样教师也需要得到学生的爱与尊重。
三、改善小学生不良亲子关系的策略
1.改变错误的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对小学生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教育是小学生成长的基石。错误的家庭教养方式将使小学生的个性呈病态发展,所以在家庭教育上,父母应变命令式的驯养为民主型商量沟通的方式,让学生学会自己承担责任,改善不良的亲子关系。
2.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对学生正确意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小学生学习最主要的方式是模仿,而他们在自我意识形成前接触最频繁的人就是家庭成员,其中父母是最主要的家庭成员,所以家长在学生面前应做好表率工作,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言谈内容要积极健康,态度温和,不可过激、愤怒,待人处事要真诚宽容、尽心尽力,用自己良好的品质影响学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化学生,做学生人际交往的指向标。
3.建立有效的沟通交流
沟通是一种双向互动,是彼此情感的分享,沟通能使双方彼此了解、相互认同。父母和学生应及时沟通,协调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矛盾和问题。首先,家长要在沟通中了解学生的想法和需求,并给予学生尊重和信任,让学生能放心地倾诉自己的烦恼,家长要对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不如意循循善诱,不出言讽刺或打骂,避免学生产生叛逆的情绪。
另外,学生要在沟通中理解家长。家长有时会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而操之过急,引起学生的反感,这时就需要学生理解家长,明白家长做事的目的。所谓“代沟”,就是你不说、我不问,或者你问了、我不答。因此,家长与学生应建立有效的沟通交流,让学生愿意主动与家人交流,避免代沟的出现,并将这种积极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运用到社会生活中,促进人际交往。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水市解放路第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