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乡村振兴中的民俗认同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2019-12-17郑来
【摘要】河南有着丰富悠久的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的源头又在乡村,河南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振兴,如何把中原民俗文化的宝藏作为乡村振兴中的生产要素?如何借助当下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理念,开发保护河南乡村的特色民俗文化资源,并将之转化为特色文化产业?如何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用乡村民俗文化资源来建设乡村,实现乡村振兴?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乡村振兴 民俗 文化认同 产业创新
2018年1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以下简称《战略规划》)。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历史方位,着眼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1]
《战略规划》中指出“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 。加强规划引导、典型示范,挖掘培养乡土文化本土人才,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农耕文化产业展示区,打造一批特色文化产业乡镇、文化产业特色村和文化产业群。大力推动农村地区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培育形成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促进传统工艺提高品质、形成品牌、带动就业。积极开发传统节日文化用品和武术、戏曲、舞龙、舞狮、锣鼓等民间艺术、民俗表演项目,促进文化资源与现代消费需求有效对接。推动文化、旅游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
由此可见,在乡村振兴中,民俗认同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学术界也有一些有关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的研究,也有学者提出做好乡村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在乡村产业发展布局中,要结合乡村具体的地理环境、社会现状以及历史背景,将乡村的文化产业发展细化为,乡村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乡村文化旅游、古村镇建筑、农事节庆、乡村饮食、传统手工艺等类型。这些研究为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民俗认同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指出了有益的参考路径,但纵观现有的研究,还很少有文章,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来具体探究河南乡村民俗认同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具体路径。
河南有着丰富悠久的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的源头又在乡村,河南乡村振兴中就离不开文化振兴,如何把中原民俗文化的宝藏作为乡村振兴中的生产要素?如何借助当下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理念,开发保护河南乡村的特色民俗文化资源,并将之转化为特色文化产业?如何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用乡村民俗文化资源来建设乡村,实现乡村振兴?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尝试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具体结合区域乡村文化产业实际发展情况,探索河南乡村振兴中的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深入挖掘河南乡村民俗文化资源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中指出,“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 中华民族渊源流传的血脉在乡村,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源头也离不开乡土文化,可以说,乡土文化是“中华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在物质和精神生产实践中所形成的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文化传统和文化体系,它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精神和思想内涵。”[2]因此,乡村振兴中要紧抓文化振兴,从独具特色的河南乡土文化着手,深入挖掘河南特色乡村民俗文化资源。并在此基础上,把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资源作为生产要素,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持下,借助新兴文化业态的东风,助力乡村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发展,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最终实现河南特色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产业兴旺。
文化是多样式的,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性格,这是由地理、经济和社会环境的不同造成的。同一个国家或民族由于其内部生成的元素、层次、类型的不同,也会形成不同的文化样态。民俗文化是人类在不同的生态、文化环境和心理背景下创造出来,并在独特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传递、演变成的不同类型和模式的文化。河南地处中原大地,民俗文化极具中原特色、地域性特点突。无论是婚丧嫁娶的各种礼仪,还是饮食起居的种种习惯,以及传统节日的不同祈福方式或禁忌,都渗透着独有的道德、信仰追求。比如中原地区的各种民俗文化,端午节所张扬的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及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七夕节所蕴含的忠贞不渝、诚信友爱的观念;重阳文化所尊奉的“五伦之孝,推家至国;以孝齐家,以孝治国,达至和谐大同”的传统美德。
当下,民俗文化的认同与传承逐渐得到政府和各级相关部门的重视,有些民俗还被国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来重点保护,保护文化遗产的呼声日益响亮。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間” 。河南的多种民俗还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河南平顶山的马街书会、河南洛阳的洛阳牡丹花会、河南确山的打铁花以及河南淮阳的太昊伏羲祭典等。
河南地处中原大地,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在中原大地上,民俗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马街书会有着700余年乃至上千年的活动历史。一个民间曲艺艺人的集会,历经数百年而不衰,不管是战乱年代、灾荒之年,还是“文革”时期,都能延续不断,实属罕见。具所知,过去仅中原地区清代中叶兴起的以艺人集会亮艺的“书会”不下三五个,如许昌的河街书会、唐河的大河屯书会、浚县的大槐树书会、永城的保安山书会等。
民俗文化不仅有丰富的节庆文化,还有不少传承至今的民间工艺,丝绸、汝瓷、木版年画、泥塑等,虽然手艺在一代一代的传承,但是现在的问题也在不断的出现,经济利益加上现代社会的转型,泥咕咕、木板年画等,挖掘开发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资源,然后通过文化产业的再创造,打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从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旅游)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开发、民俗博物馆、特色小镇、节庆文化演出、主题公园、特色餐饮文化)等方面着手,例如,宝丰“马街书会”、汝州“瓷器小镇”、鲁山“墨子古街”等,将河南特色民俗文化资源与现代文化产业模式相结合,传承文明、开拓创新。
二、如何做到乡村民俗文化资源的产业兴旺
河南乡村民俗文化不仅有丰富的节庆文化,还有许多传承至今的民间工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是现在的问题也在不断的出现,经济利益加上现代社会的转型,这些传统民俗文化的认同度在逐渐降低。这些乡村传统民俗文化,历史悠久,还有着浓重的地域特色,和鲜明的表现形式,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内容。
悠久而传统的乡村民俗文化,经历了数百年的历史长河的洗刷,行进到当下,发展也遇到了很多困境。尤其是面对着,文化项目分散、文化产业层次低、文化竞争力比较弱、相关投入不足等问题。虽然在发展中遇到了一些困境,但是想要振兴乡村民俗文化,针对这些困境我们要做出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以其将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达到满意的效果。
其一、开发利用乡村民俗文化资源,必须顺应时代需求。在乡村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很强的现实可行性以及极好的发展前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质是乡土文化,源远流长的血脉在乡村,乡村振兴中要把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灵魂。不仅要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使得民俗文化增加认同感,而且要不断推陈出新,引起受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吸引受众对中国传统技艺品的喜爱,增加民众对传统民俗文化的认可度与参与度,目前,这个方面,仍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其二、开发河南乡村民俗文化资源,发展河南乡村民俗文化产业,就绝不能照搬发达地区的产业模式,必须要结合我们中原自身的区域文化产业现状,开发保护民俗文化资源,发展并保护民俗文化产业,避免媚俗化、避免同质化。在发展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的问题上,立足乡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优质载体。发展河南乡村民俗文化,必须要打好中原民俗文化牌,开拓一条科学合理、保护开发民俗文化资源的发展之路,建设美丽乡村文化新空间,塑型乡村特色民俗文化品牌,以“文化+特色村”建设为突破口,注重在“鄉土性”的区域特色中融入文化元素,重塑乡村民俗文化空间,并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原乡村民俗文化品牌。
在历史长河中,厚重的历史文化代代相承,悠久的地域文化孕育出丰富多样的文明成果。在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传承中,中原大地有着众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生活中,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曾经的文化记忆会在人们的生活中慢慢隐退,而在岁月的流逝中,希望通过这些探索,可以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有一些有益的作用,使这些悠久的民俗文化既保存原始的活力又融入时代的长河,得以传承和发展,为河南乡村振兴增添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韩彬翔.乡村振兴战略下推进绍兴乡村旅游的思考[N].绍兴日报,2018年9月23日.
[2]王东.地域文化中传统民俗在民居空间中的体现[D].湖南师范大学,2016.
作者简介:郑来(1979.9---)河南南阳人,平顶山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项目来源: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一带一路”战略下河南特色文化产业项目的创新与发展(项目编号:182400410128)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