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在读书时我读些什么
2019-12-17邬婷
科学导报 2019年72期
邬婷
如果说什么具有神秘面纱,书——绝对算得上是,因为好书,往往不好懂。前段时间,我再次拾起余华的《活着》,同样的文字,同样是自己,却在不同年龄碰撞出不同的起承转合。第一次接触《活着》是在高中,那时初读小说感觉“味重”极了,主人公少不更事,家遭惨变,身边的亲人相继去世,最后只剩下自己和陪伴了他半生的家牛,悲凉的底色过于浓重,读来深有芒刺在背、块石在喉之感。但随著阅历增长、知识累积,前不久再次拾起《活着》,竟感觉“味清”极了,没有渲染、没有铺垫、没有煽情,可背后所包含的那些精神境界与思想高度令我肃然起敬。余华打破了“付出必有回报”“善良会受到保佑”朴素的佛家因果思想,而是采用一种极为冷静客观的态度去看待人生和命运,不存任何希望,也无任何绝望。福贵的生活在外人看来惨得一塌糊涂,但纵观全书,却很难找到福贵顾影自怜的蛛丝马迹,这种“不假外物、只存本心”的人生态度正是道家一贯的内化思维。瞬间让我顿悟,塞翁失马、否极泰来的意蕴,世间万物只有打破原有思维定式的桎梏,才显现出本真的样子。
读书是在读什么?读余华、三毛,还是黄小波、马尔克斯?其实都不是。读所有的书,最终目的是读到自己。读书后你会发现焦躁的心平息下来了,顿塞的思绪豁然开朗了,在书中找到了自己,塑造了自己,而每一本在心目中值得阅读和记住的书,都是因为其中蕴藏着未来更期待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