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后的安放

2019-12-17张静

延安文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先人棺材

张静,女,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散文》《草原》《湖南文学》等。出版散文集《散落的光阴》《以另一种方式抵达》。

1

上初中后,看書和下地干活总很矛盾。比如放学后,打猪草,锄地,拔玉米苗,上化肥,拉大粪等活路,没完没了。可我有时候是借别人的书,有归还期限啊,于是,就躲到婆住的土窑的里间偷着看,代价无非是回去被臭骂一顿,或者屁股上挨几个扫帚疙瘩而已。

土窑的里间比较昏暗,主要堆放农家人做饭或烧炕用的柴禾以及农具,有个小窗户可以透进来一些光线。我爷在靠墙边立有一梯子,我通常爬到第六个梯档上,就着一缕光看书。好几回,看累了,从里间出来,把手里捏着针线的婆吓了一跳。有些日子,我婆手里的针线活和平常的不大一样。平常,她不是纳鞋底,就是拧绳子,偶尔还会缝补衣裳。可那些日子,她竟然在绣花,一朵梅花,一只喜鹊,一片枝叶。她一针一针扎下去,红的花,绿的叶,活泛泛地,在黑布或者白布上跳跃。

我很好奇,就问:婆,你在干啥呀?

她低着头,一边做,一边告诉我,做老衣啊!

婆嘴中说的“老衣”是关中百姓的俗语,书面语叫“寿衣”,是乡下人死了以后装进棺材时穿的,只是我一直不曾看到过“老衣”是如何被穿在人身上的。于是,好奇心就上来了,不停地催她老人家,婆,你赶快做,做好了,让我看看。我婆笑着说,瓜女子,这是细活,得慢些来,做不好,穿着不舒坦。她说完,又低头忙活了。

我一边失落着,一边盯着婆手里的一块黑布愣神。那看不见一点雏形的“老衣”似乎在我心里扎了根似的,迫使我三天两头往婆的土窑里跑。

婆和爷的老衣最终做好了,两套白色的长袍,长裤,白得一尘不染。婆说是穿在最里面的,然后是对襟开的绸缎外套,长的,短的,薄的,厚的,婆和爷各一身。爷是黑色,绣着满身的“福”字,呈圆扁形,滑溜溜的,摸着舒服得要死。婆的是咖色,绣着一朵朵暗红的梅花,花瓣上的线婆专门用丝线染的,红灿灿的,像珠光片一样闪闪发亮。接下来鞋子,方口的,绣满了一丛丛兰花。最好看的是老虎枕,眼睛,耳朵,嘴巴,鼻子等活灵活现,炯炯有神。我依然记得婆最后一个动作是给外套上缝盘扣。她从针线箩筐里取出一根针,找出和衣服颜色接近的丝线穿进针眼,并成两股,在手指上捻一下,打个结。然后将细细的针在她黝黑发亮的头发上刮了几下,左手将盘扣压在衣襟边,右手很灵巧地缝起来。那匀称细碎的针脚,像一粒粒密密匝匝的小黑豆。而那天,窗外飘着雨丝,是秋天的雨,蒙蒙的,绵绵的,像一张网,罩着院子外面的树木,瓦屋,乡间一片苍茫。

那个时候我好不懂事,突发奇想,竟然缠着婆说:“婆,你穿上试试吧,让我看看,好看不?”

婆我用眼睛瞪着我:“真是个瓜女子,人死了才穿呢,哪有活人穿老衣的?”

“哦,知道了”。

我一边吐舌头,一边扮鬼脸,不再说什么了。可我的眼睛仍然盯着那件漂亮别致的老衣,它们静静地躺在炕上,看着我,似乎要将一些神秘得无法摆脱的气息传递给我。一瞬间,一种欲罢不能让我产生了一份幻觉:婆正穿上它,在我面前晃动着,光滑的绸缎上,黄红相间的花丝线和从木格子窗户里透进来的光亮揉在一起,婆像电影里的地主婆一样华贵富态。待我回过神时,眼前的婆,脸上布满了细碎、繁多而又安心的皱纹。

我婆真正穿上老衣时,已是2010年的旧历年,婆已逼近90高龄,她老人家是带着老张家四世同堂的和谐与安泰走的。用老家话说,是喜丧。入殓时,我看到了婆穿老衣的模样。果真,如她早年所说,洁白的布衫穿在最里面,意在干干净净来到这个世上,再干干净净从这个世上走。外面是婆心仪的一身咖色绸缎,将她全身裹得像个地主婆。对了,还有一个黑平绒帽子,质地细滑柔软,应该是后来新做的,上面绣了一串牡丹,一直延伸到婆的耳鬓旁。我们将婆身下的褥子铺得平平展展,把一枚枚银币按照阴阳先生的叮嘱细心摆好,用一卷卷柔软白净的纸,将她严严实实地围进棺材里。棺木合上了,我却一直在想,婆和贫寒纯良的爷过了一辈子,没有穿过绫罗绸缎,她之所以如此细致地为自己做老衣,大抵是要体面地下阴间,去讨阎王爷心情好,不再让她受苦吧?

后来,我的三婶和二婶相继离开了我,我没有看到她们穿老衣的样子,有些遗憾和内疚。这两年,母亲也在为自己和父亲赶制老衣了。和婆相比,母亲和父亲的老衣简单了很多,除里层洁白的长布衫、鞋子,帽子是她自己亲手刺绣的之外,其他外套一类的,都是我和妹妹去裁缝店做的。我挑得很仔细,绸缎的颜色须庄重,印花要清晰,质地更得柔和,至于裁缝,要找远近有名的韩家湾裁缝做,裁剪合体大方,手工活路更是细致耐看。去年暑期,母亲从柜子里将它们都翻出来,垂挂在院子的阴凉处,阳光斑驳的影子落在上面,寂寥苍老的深重的气息直直朝着我压过来。不知怎的,我的鼻子酸酸的,一种难以言说的滋味涌上心头,或许某一天,他们不在人世的时候,我所有的思念和牵绊只能通过这一层一层的老衣来传递了。

2

五爷患的是肝癌,去世前两天在炕上疼得哭爹喊娘直打滚儿。偶尔不疼时,就用混弱空洞的眼神看着我二伯,意思是给该给他置一副棺材了。二伯用眼神答应了,然后就着急出去准备买棺木。

他来了我家,我们都在。说明来意后,我爹朝我娘看了几眼。我娘二话没说,走近屋子,取了几张皱巴巴的十元票子。两天后,五爷死了,正值大暑,天热得没有一丝风,五爷躺在门板上,身子还算柔软,面色如生。几个堂姑分别坐在五婆的炕边,都在抹泪。五婆的泪水早干了,直怔怔地望着二伯说,树根他爹,咋办呐?

我爹的任务是发丧。他满头大汗地跑进来说,二哥,该说的人,都说了,马上来。不一会,陆陆续续来了十几号人,都是至亲近邻。八爷最年轻,能说会道,丧事由他主持。他一边支使着人,一边叫二伯,树根爹,眼下得赶紧弄木头,打棺材,这号天你爹不敢也不能放啊,要臭的。

二伯愁着脸,日子这么苦,我爹看病吃药花了不少钱,买棺木的钱还没凑够呢!

我爷来了,黝黑的脸,安慰了二伯几句,转过身子给八爷说,老八,去给狗蛋说说,看能不能先把他爹的棺木拉过来,完了还人家好一些的,试试。

八爷面有难色,不过,还是去了。因为乡里乡亲,狗蛋叔倒是满口答应了,棺材板先让五爷用,四公分厚的到时还人家六公分。

五爷下葬后,我爷和我爹都记住了,得趁人活着的时候,赶紧把棺材拾掇好,免得到时手忙脚乱。而且,像我爷一辈的乡下人,都或多或少对其死后的容身之所的棺材有些奢望,比如材质硬一些、密实些,式样好一些、耐腐蚀一些,水渗不进去、虫钻不进去等,能够满足这些的,无外乎柏木、松木和柳木,但那毕竟是给富户人家准备的,村里多数人家都是挖自家房前屋后的桐木。还好,我家自留地的沟边有一棵柳树,是我爷很早时栽的,易成活,长得也快,色质白里透黄。我爷早就说,他和我婆若哪天死了,背一副柳木棺材也是很享福的一件事,硬三寸,埋下地下三十年都烂不了,算是没白活。故而,我爷对那两棵柳树特别照顾,施肥,浇水,修剪很用心。后来,又栽了一棵,也长得婆娑茂盛呢。

有一天,我和二毛玩,他说他爷不知咋了,连续几日来整天耷拉着脸,眉头皱成一疙瘩,说话甩腔甩调,好几回吃罢饭,让二毛端碗时,连喊带吼,好像是撒气。偶尔,还一个人缩在门角的石墩上,叼着一根旱烟袋,唉声叹气。二毛爹赶紧凑到跟前问,爹,你咋了,哪儿不舒服吗?二毛爷转过头,没好气地指着街门海娃家里传出来的叮咣声,闷头说,我死了,你们就喂狗算了。二毛爹顿时明白了,赶紧回屋和二毛娘商量。二毛娘拍了一下大腿,哦,闰六月,正是打棺材的好月份呢,咱爹都张口了,索性成全了他,免得落村里人闲话,再说他的棺材板放门楼上好几年了,早干透了。第二天,立马去镇子里寻阴阳先生,看黄道吉日,请来匠人,不出十天,棺材做好了,六公分厚,敦实沉稳。二毛爷一遍遍摸着,满脸的舒心。

村东头的七爷要求并不多,两公分厚的柳木就行。不过,他得要两口,一口是他自己的,一口是儿子的。原因是七爷老伴死得早,留下五张嘴,日子恓惶得吃了上顿发愁下顿。冬闲时,他和儿子去山里给人拉木材,不料想车翻进沟里,爷俩都滚下去了。七爷还好,被一棵树挡住了,无大碍,儿子就没那么幸运了,被车压断了一条腿,截肢后,剩下一条裤管,空空的,在风中荡来荡去。七爷最大的心愿是想在死之前能给自己和儿子每人准备一口棺材。为这,他没少出苦力,生活十分节俭,过年连糊窗花的帖子和年画都舍不得买,为了挡风,破麻袋和牛皮纸塞了一圈,终于在他六十岁那年做了两口棺材,柳木不够,棺材底下还配了些杂木。

我记得我爷打棺材的情景。也是农历六月,在老屋的前院里,满树的青枣随风摇曳,我爹请来方圆十里最好的木匠,从下料,锯切,刨平,修整,铆接,雕花等做得严丝合缝,滴水不漏。尤其是棺口处的云朵、青松、白鹤、山水、绿草等油漆活,精细匀称,色泽明艳。棺材做好后,我爷很满意,他摸了一遍又一遍说,等我百年后,睡在里面,仰望青山白云,脚下绿水环绕,闭上眼,踏实啦!

我爷真正躺进去的时候,已是1993年的春天,万物复苏,爷给最小的叔张罗完婚事后,一病不起,撒手人寰。下葬那日,父亲头上顶的瓦罐在一身黑衣的司仪浑厚悠长的“起丧”声中“砰”地一声摔成碎片,我们嚎哭着,爷的棺木上路了。一番颠簸,又一番晃荡,爷和他的棺木被放进墓坑里,沒入大地,没入尘土。他老人家是否安逸而长眠,只能任我在另一个世界里,无限怀想了。

3

快过年了,乡下开始热闹起来。母亲特意允许了我去秀霞家里玩耍和睡觉。后半夜时,脸红得似关公的秀霞爹用一把笤帚疙瘩敲醒了正在酣睡的秀霞哥。伴着昏暗的煤油灯,困乏中的兄妹俩眯着眼睛一圈圈推着石磨碾黄豆,嘎吱嘎吱的推磨声唤醒了隔壁熟睡的我。隔着漏风的木格子窗户,我能闻见豆子被碾碎时溢出的香气。

秀霞告诉我,再做两天,就收工了,这最后一锅,得她爹亲自上手,从泡豆子,磨豆浆,过滤,烧煮,压榨,用石膏点,整个环节谁也不能碰。做好的豆腐,谁也不能吃第一口,要留到年三十儿请先人的时候去坟上用。

我很纳闷,你先人爱吃豆腐?秀霞轻轻推了我一下,滚吧,才不是。我爹主要是得让他先人看看这祖上的手艺到了他手里有没有被失传?我还是纳闷,你先人的骨头都化成粉了吧,好不好,他咋知道?一看就是讲迷信呢!秀霞没话说了,只好说,你学习好,脑子转得快,我说不过你,反正,我爹就是用他的豆腐去请先人回来过年的。

这是秀霞家请先人的方式,和我家一点都不一样。我爷活着的时候,年三十下午,请先人要带着我爹,我二叔、三叔和四叔。手里提的当然不是豆腐,是一壶酒,两个花馍,三炷香,几张黄纸。他们几个围着先人坟,嘴里念叨一阵,才起身,往回走,就算是把先人请回来了。

起初,我有些纳闷的。我爷先人都死了那么多年了,那片坟地早已被夷为平地,哪里还有先人的一点踪迹。可我爷似乎特别清楚,好多年了,每次请先人烧纸,从地头开始,只用脚一下一下丈量,完全一副心中很有数的样子。后来,我爷渐渐年纪大了,走路蹒跚,步数越来越不准确了,有好几回,他数来数去,我爹和我二叔都说,不对。三个人在地里争得面红耳赤,一个说,靠南一点。一个说,靠北一点。争到最后,谁也不争了。尤其是我爷,很幽默地说了一句,算了,都是一个村子的先人,给谁烧都一样。说完,索性放下笼子,席地而坐,一张一张烧着纸,倒着酒,撒着油花馍,嘴里嘀咕一些大抵是让先人们吃饱喝好跟他回家一类的话。说完,拍拍屁股的尘土,起身。寒风吹过,抖落一缕尘埃。

八婶请先人颇为伤感,秀霞用一副神秘的表情告诉我的。我白了她一眼,还用你说,她家遭了那么多难,不伤感才怪呢!话虽这么说,可女人去坟头请先人,在我们村还真的不多,一般都是男人去的。后来,我从秀霞嘴里还知道了,八婶儿先去八叔的先人坟头烧纸,不喜不悲,很正常,等回过身到自己男人坟头时,“葡挞”一下,整个屁股坐在麦地里,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嘴里还骂骂咧咧的。比如,死鬼,你躺在这里装消停,把家里一大摊子的事儿全压在她一个人肩膀上,刚子快考学了,也不知道托个梦,送个吉利。这边刚一哭完,脸上马上又有笑意了。她一边从笼子里拿出酒和纸,一边就和坟地下的八叔唠嗑上了:他爹,你走了好几年了,村里好多人都在念叨你的席篾手艺呢,这村子里用的扫帚,席子,背篓,筐子,笼子等家什,哪一家能少了你?瞧前儿个,狗子娘背着背篓去场里扯柴禾,见我就说,刚子爹的手艺真的好,这背篓使唤起来顺手,还结实耐用呢!就因为这些恩惠,你虽然走了,村里人都念着你的好,待我们孤儿寡母不薄呢,全是你那双巧手的功劳啊,你若听见我说话,就给个信儿,咱这就回家,好好过个年。

秀霞说到这里,耸耸肩膀,吸了一下鼻子,眼睛睁得老大说,红红,你猜猜,接下来发生啥了?

咋了,赶紧说撒?我迫不及待地催她。

哇,红红,你可是没瞧见,太神奇了!八婶话刚落地,果真,一阵风就吹过来了,不大,在八叔的坟头缓缓地吹着,将八婶儿烧过的纸灰轻轻地卷起来,缠成一团一团,在八婶儿身边绕来绕去。

其实,秀霞一板一眼说这些的时候,我的思绪早跑了。我想起了八婶患白血病的小女儿慧琴姐死的时候,才十三岁,家里人背着八婶儿,用一张席子卷了埋到韩家湾的树林里了,没有任何标记。可后来,八婶儿还是找到了,她在慧琴姐的坟前种了好多蒲公英和艾草,那些蒲公英和艾草是慧琴姐活着的时候,每每犯病时,八婶用土方子来缓解她痛苦的。奇怪的是,春天里,慧琴姐坟前的蒲公英和艾草一簇簇密密匝匝,其肥硕碧绿程度远远超过了其他地方。

很多年后,我都不能诠释这种现象。尤其是在我的小叔子过世之后,我们和老人一起照管他的两个孩子直到今天。每次去那片果园,看到他静静躺在那里,我和夫都要停下来,清理一下杂草,拾掇一下坟头。那一瞬,从我心里总有一些话,想默默说给他听。我无非是想告诉他,两个孩子很好,冲儿已经工作,拓儿在上大一,让他尽管放心。再后来,夫二姑家的海表哥得了同样的病走了,他的媳妇燕儿姐只身带着两个半大的儿子,生养得很辛苦。碰到果园打药或是一些比较重的农活时,一个妇道人家,明显感觉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有时候,实在憋不住扛不住了,燕儿姐总要去海表哥的坟头大哭一场,哭得整个人软瘫为止。她哭完了,站起来,做几个深呼吸,然后将满头的乱发捋了捋,抹去眼泪和鼻涕,起身,日子照旧,她的背影消失在落满夕阳和尘土的尽头。这一幕,总令我唏嘘和落泪。我也时常问自己,亡人和活人之间,一定有某个渠道是畅通无阻的,可以安放活着的人某些来自瞬间的情绪,比如喜怒哀乐,比如酸辣苦甜,都可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抵达。

猜你喜欢

先人棺材
不要把传统诗词送进棺材
先人(外二首)
是棺材,也是艺术品
辽金时期的达斡尔族先人——“达鲁古”
“官财”的故事
从门缝掬接月光
怀念亲人,不忘先祖
货比货
先 人
委内瑞拉兴起纸质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