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书面语言艺术
2019-12-17周义平
周义平
毛泽东是当代最有代表性的语言大师,他纯熟自如地运用祖国的语言,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他老人家离开我们四十多年了,他的语言艺术仍然一直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他的语言既通俗易懂又魅力无穷,他深邃的思想是用大众化的语言来表述的,老百姓听得懂、记得住、很喜欢。其中许多经典名言,令人记忆犹新,口口相传。我们,尤其是领导干部,完全有必要揣摩和学习毛泽东的语言艺术。对毛泽东怀有非常深厚的崇敬之情的习近平同志,就经常在不同场合顺手拈来毛泽东语录、诗句和典故,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表率。
毛泽东的肢体语言、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都极富个性特点。由于篇幅的限制,这里我们仅就《毛澤东选集》来探讨和欣赏毛泽东的书面语言艺术。毛泽东书面语的主要特点是通俗、明确、生动。正如习近平同志在2010年中央党校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所说:“翻开《毛泽东选集》,鲜明朴实的文风扑面而来,生动活泼的语言引人入胜,深入浅出的论述让人茅塞顿开。”
一、通俗易懂
毛泽东书面语言最难能可贵的也是最大的特点是通俗易懂。凡是读过毛泽东文章或讲话的人,没有人不认为他的语言是明白晓畅、通俗易懂的。毛泽东八岁入私塾,开始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古文功底很扎实。但是,他严格地控制使用文言写作,除他早年写的文章,部分书信和十分严肃的通电、布告等外,都用白话。和同时代的文人相比,他几乎没有半文半白和欧化句式,即使引经据典,也能通俗易懂,他的文章,成了现代汉语的典范。
(一)把深奥的道理表达得浅显易懂
1.对难懂的文言词语作必要的通俗化处理
毛泽东在文章中阐述深奥的道理而引经据典的时候,也偶用文言,但都不难懂,他对难懂的文言词语作了必要的通俗化处理。
首先,他通常只选用通俗的文言。即使人们没读懂,也不致于影响其整体内容:
大好河山,沦于敌手,你们不急,你们不忙,而却急于进攻边区,忙于打倒共产党,可痛也夫!可耻也夫!(《质问国民党》)
其次,如果引用的古人语言难以理解,他就给以必要的解释或交代:
你们的缺点主要是把弓弦拉得太紧了。拉得太紧,弓弦就会断。古人说:“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现在“弛”一下,同志们会清醒起来。(《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
这段话中的“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还有那篇著名的《为人民服务》中“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前后都有相当于解释的话,即使对古人的话不再说明,也不影响听众的理解了。
还有,毛泽东引用文言典故,为了使语言通俗化,他一般不引用原文。例如他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闭幕词》中为号召全党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这“两座大山”时用的“愚公移山”的寓言,没有直接引用原文,而是化难为易删繁就简地用他自己的话来叙述的,真是做到了“明白如话”,没有一点“掉书袋”的痕迹,非常自然、灵活,实在值得我们学习。
2.对某些深奥的道理用浅近的语言来阐述
毛泽东很善于通过生活中尽人皆知的常事常理来阐述复杂的问题: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鸡蛋因得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鸡子,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鸡子,因为二者的根据是不同的。 (《矛盾论》)
3.对某些抽象的术语用浅近的语言加以解释
在一般情况下,毛泽东不用或尽量少用理论层次较高的术语和概念,如果必须使用的时候,他也都设法使之化难为易:
以旅为单位,全体被消灭,或大部被消灭者,称为被歼灭;一个团以上被消灭,但其主力未受损失者,称为受歼灭性打击。(《关于情况的通报》)
这里的术语和概念,经他这样一解释,读者对它们自然会有明确的认识,增进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二)尽量选用人民群众的常用语言
1.惯用语
毛泽东的文章中,惯用语使用得比较多,比如:
对这个革命,国际资产阶级不管三七二十一,骂的多,总是说不好。(《增强党的团结,继承党的传统》)
2.谚语
不论是在演讲、谈话、报告、调查报告、评论中,还是在其他一般文章中,包括在学术论文当中,他都经常使用谚语:
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论持久战》);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同上);识时务者为俊杰(《新民主主义论》);夹紧尾巴做人(《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一个好汉也要三个帮,一个篱笆也要三个桩;荷花虽好,也要绿叶扶持(《党内团结的辩证方法》);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学习和时局》);不是冤家不聚头(《我们党的一些历史经验》);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反对自由主义》);树倒猢狲散(《为皖南事变发表的命令和谈话》);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改造我们的学习》);坐山观虎斗(《论联合政府》);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得好,又要马儿不吃草(《论十大关系》);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实践论》)……
有时他还随时纠正或补充某些带有局限性谚语的内容:
他在《实践论》中使用“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这个谚语时,通过具体的分析,对这个谚语作了内容上的引申和补充,使其含义更加鲜明和完善。
在《做革命的促进派》中,他的看法与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个谚语本来的含义几乎完全相反。他用科学作依据,推倒了几千年来的传统观点, 提出了崭新的看法,令人眼界大开,耳目一新。
3.歇后语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反对党八股》)
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同上)
钝刀子割肉,半天割不出血来(《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
这些歇后语本身都是比喻性的,在毛泽东的文章和讲话中,它们又被作为其他各种比喻运用,因而使他的语言增加了通俗性和生动性。
二、观点明确
毛泽东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倾向,观点明确,表述明朗,爱憎分明,是非清楚。
(一)准确
毛泽东的用语精当贴切,主要因为他一能精当地选用词语,二能对有关词语作严格的限制。
1.精当地选用词语
到了今天,赫尔利不知在忙些什么,總之是似乎暂时地藏起来了,却累得蒋介石在参政会上说些不三不四的话。(《赫尔利和蒋介石的双簧已经破产》)
这段话中“暂时”和“藏”,还有“累”和“不三不四”,都选用得很精当。赫尔利推行扶蒋反共政策,与蒋介石一唱一和演双簧,但又不能不顾及中国人民的反对。“暂时”和“藏”,是说明赫尔利现在“藏”的时间不会太长,不久还会露面,他的扶蒋反共政策不会改变。“不三不四”是说蒋介石此时讲的话不伦不类、前后矛盾。那个“累”字用得尤其好,把蒋介石那副尴尬相狼狈相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2.对有关词语作严格的限制
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这句话中的“一般的说来”,就是对下文讲的规律性判断作出的十分必要的限制,因为这个规律只是大体正确,是相对的,如果不加以限制,就会出现漏洞。
(二)鲜明
毛泽东的文章,从不含糊其辞,吞吞吐吐。他所发表的观点不但新颖、深刻,而且十分鲜明。
1.对某些词语作特别的说明,使观点更加鲜明
(1)对数量上容易被忽略的词语加以说明强调
而应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即集中六倍、五倍、四倍于敌,至少也是三倍于敌的兵力,并集中全部或大部的炮兵,从敌军诸阵地中,选择较弱的一点(不是两点),猛烈地攻击之,务期必克。得手后,迅速扩张战果,各个歼灭该敌。(《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例中用“不是两点”去说明“一点”,表面上看,没有什么必要;但是,如果不去说明,那“一点”便得不到强调。而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就会使整个“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战术运用归于失败。
(2)对性质上容易被忽略的词语加以说明强调
一切重要问题(当然不是无关重要的小问题或者已经会议讨论解决只待执行的问题)均须交委员会讨论,由到会委员充分发表意见,做出明确决定,然后分别执行。(《关于健全党委制》)
这里如果对“重要的问题”不从性质上加以解说和强调,就会忽略何者重要,何者不重要,而一经解释和强调,就会注意考虑在委员会上应该讨论的是哪些问题了。
(3)对范围上容易被忽略的词语加以说明强调
目前关于反革命分子的情况,可以用这样两句话来说明:还有反革命,但是不多了。首先是还有反革命。有人说,已经没有了,天下太平了,可以把枕头塞得高高地睡觉了。这是不合事实的。事实是还有(当然不是说每一个地方每一个单位都有),还必须继续和他们作斗争。(《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文中的“还有”,既是说数量有限,也是说仅仅是局部存在,但是它极容易滑到“到处都有”上面去,这个范围不易控制。而毛泽东用“不是说每一个地方每一个单位都有”强调说明,就能引起注意,不会扩大打击面,避免“左”的倾向的产生。
(4)对容易发生歧义的词语或概念加以具体说明。
战争的目的不是别的,就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消灭敌人,就是解除敌人的武装,也就是所谓“剥夺敌人的抵抗力”,不是要完全消灭其肉体)。(《论持久战》)
在战争中,什么叫“消灭敌人”?如果从字面上或仅从一般的理解,既可以理解为“完全消灭其肉休”,又可以理解为只是“解除敌人的武装”和“剥夺敌人的抵抗力”,而毛泽东所说的“消灭敌人”的含义,指的仅仅是后者,因此他所做的说明是十分必要的,否则就会发生滥杀俘虏等偏向。
2.选用某些感情色彩十分强烈的的词语,使语言具有突出的鲜明性
毛泽东称长而空的文章为“又臭又长”的“懒婆娘的裹脚”,称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为“两个怪物”(《反对党八股》),其厌恶之情溢于言表;骂皖南事变后国民党重庆军事委员会造谣而又自相矛盾的发言人为“蠢猪”,并要把他们“抛到茅厕里去”(《为皖南事变发表的命令和谈话》),骂一个托派汉奸(张涤非)为“乌龟王八”(《质问国民党》);称国民党反动派为“美帝国主义的儿子们”(《四分五裂的反动派为什么还要空喊“全面和平”?》)把司徒雷登称为“滚蛋大使”(《丢掉幻想,准备斗争》),把汉奸的托洛茨基主义比喻为“瘟疫”、“臭虫”和“狗屎”(《质问国民党》),这些称呼都鲜明地表达了毛泽东对那些反动派极大的愤慨。
3.运用对比、反复、设问、反问等修辞方式来增强语言的鲜明性
(1)对比
文化论坛 毛泽东书面语言艺术必须明白: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 (《〈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这里通过后句的对照比较,使前句的意思表达得更加鲜明了。
(2)反复
毛泽东常有意重复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以达到突出某种感情、强调某个意思、加深读者印象的目的: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3)设问
明知故问,自问自答,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让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国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它的开头一问和最后一答,是设问设答的主体。中间的设问设答(也可以变成两问一答)是主体问答的陪衬,目的也是为了排除。这种多问一答法,先提出实质性问题,但不立刻作答,而是接着提出需要否定的问题,最后再作回答。这样,正反结合,有破有立,显得问题突出,答案(观点)也突出,很值得我们借鉴。
(4)反问
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问句里了。反问能加强语气,把本来已确定的意思表达得更加鲜明、强烈:
共产党和一切抗日的党派,一致团结抗日,这是“异党”吗?(《必须制裁反动派》)
“这是‘异党吗?”在形式上属于肯定性句式,但由于运用了反问,使这句话在整体上变成充分否定“异党”论的意思,所以不需要作答,答案暗含在问句里了。
三、生动感人
毛泽东语言之所以具有感人的生动性,原因很多,除了因为他知识面十分广博,文学功底雄厚,并且具有伟大的诗人气质等等条件之外,最主要的就是因为他灵活运用了多种语言方法和技巧。下面略举他常用的几种:
(一)比喻
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 (《反对本本主义》)
我们说美帝国主义是纸老虎,是从战略上来说的。从整体上来说,要轻视它。从每一局部来说,要重视它。它有爪有牙。要解决它,就要一个一个地来。比如它有十个牙齿,第一次敲掉一个,它还有九个,再敲掉一个,它还有八个。牙齿敲完了,它还有爪子。一步一步地认真做,最后总能成功。(《美帝国主义是纸老虎》)
由于比喻的运用,上面两段话,显得十分形象、生动。
(二)比拟
比拟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毛泽东常运用比拟增添特有的情味,把事物写得神形毕现,栩栩如生。
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这几个政治口号,真是不翼而飞,飞到无数乡村的青年壮年老头子小孩子妇女们的面前,一直钻进他们的脑子里去,又从他们的脑子里流到了他们的嘴上。(《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这几个口号”本来是无生命的事物,它们会“飞”,已属非常,然而还会“钻”、会“流”,可见它们是怎样地充溢着生机和活力,这种形象的语言真是奇妙!
(三)夸张
苏联过去把斯大林捧得一万丈高的人,现在一下子把他贬到地下九千丈。(《论十大关系》)
“捧得一万丈高”和“贬到地下九千丈”,都是夸张,同时又是对比,很鲜明生动。
(四)借代
毛泽东常运用借代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战争和战略问题》)
这里说的“枪”是指代使用武器的人们,就是军队。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战争和战略问题》)
这里的“枪杆子”指代运用枪杆子的行为——武装斗争。
我幼年没有进过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校,学的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套,这种学习的内容虽然陈旧了,但是对我也有好处,因为我识字便是从这里学来的。(《整顿党的作风》)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这里,它不仅指代《论语》全书,也指代所有的封建时代的经书典籍。
(五)仿拟
毛泽东能凭借现有的语言形式,根据本人随时随地的需要,仿造出许多新的词语或句子:
有些天天喊大众化的人,连三句老百姓的话都讲不来,可见他就没有下过决心跟老百姓学,实在他的意思仍是小众化。(《反对党八股》)
我们参加国民参政会,按照参政会条例的规定,是以“文化团体”的资格。我们说,我们不是“文化团体”,我们有军队,是“武化团体”。(《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
这两段话中,“小众化”由上文“大众化”仿拟而来;“武化团体”由上文“文化团体”仿拟而来。它们都不是现有的词语,而是依据上文中的词语和行文需要仿造出来的,因而创造性很强。表面上看,这种新创造出来的词语,并不合乎现有语法规范,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不但可以完全被理解,而且也显得新颖。
宋朝的哲学家朱熹,写了许多书,说了许多话,大家都忘记了,但有一句话还没有忘记:“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我们就是这样做的,即以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反动派之道,还治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反动派之身。(《论人民民主专政》)
这里是仿句,毛泽东根据固定的古语仿拟出了新的内容。
总之,毛泽东运用仿拟,非常出色。其关键不但在于能“仿”,而主要在于能“拟”,“拟”出了不少生动而又风趣的语言。
(六)拈连
拈连也叫顺拈,是指利用上下文的联系,巧妙地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詞语顺势拈来用于乙事物。
运动战决不能被韩复榘一类人所借口,决不是只有向后的运动,没有向前的运动;这样的“运动”,否定了运动战的基本的进攻性,实行的结果,中国虽大,也是要被“运动”掉的。(《论持久战》)
这段话中, “被‘运动掉”中的“运动”,与上文中的“运动”,虽然是同一个词语,但概念却不一样了,它是指上文“只有向后的运动,没有向前的运动”的后果,即被葬送的意思。按正常说法,就是“被葬送掉的”,但这种说法显得呆板、单调、乏味。这个顺势拈来使用的“运动”,显得很风趣。
(七)移就
毛泽东常把本该在此一语言环境中的应用的词语却应用到似乎不该应用的彼一语言环境中去,让人感到一种意外的恰当和风趣。
拿洗脸作比方,我们每天都要洗脸,许多人并且不止洗一次,洗完之后还要拿镜子照一照,要调查研究一番,(大笑)生怕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你们看,这是何等地有责任心呀!(《反对党八股》)
这里,把本来具有重要含义的词语,用到了相对不重要的语言环境之中。“调查研究”的对象都应该是比较重大而复杂的事情或问题,而毛泽东却把洗脸照镜子这样的小事的观察说成“调查研究”;同样,对需要严肃对待的事情的态度,才能说是否有“责任心”,可是毛泽东却把洗脸照镜子这类生活琐事提到了“责任心”的高度。这里的移用,收到了风趣地说明问题的效果。
(八)易色
易色就是某些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原有的感情色彩。
今年三月一日蒋介石说过:共产党交出军队,才有合法地位。蒋介石的这句话,现在还适用。我们没有交出军队,所以没有合法地位,我们是“无法无天”。(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
“无法无天”本是一个贬义成语,它一般用于坏人肆无忌惮地做坏事,但在这里却具有了无所畏惧的褒义的性质,这就使“无法无天”原来的贬义色彩变有褒义色彩了。
毛泽东还经常用易色这种方法讥刺反面人物或事物。例如,他把蒋介石为了假和谈而提出来的骗人的话,说成是“沁人心脾的名词”(《国民党反动派由“呼吁和平”变为呼吁战争》),说艾奇逊 “如此诲人不倦地”散布一系列谬论(《别了,司徒雷登》),其中的“沁人心脾”在文中是“麻醉人心”之义, “诲人不倦”在文中是”喋喋不休地欺骗人”之义, 而它们原来都是褒义词。这些都属于褒词贬用。
贬词褒用能使语言产生正面的风趣性;而褒词贬用则能产生反面的风趣性(即讽刺性)。所以,易色法也是使语言具有风趣性的有效方法之一。
(九)摹状
用语言文字把要描述事物的形状、声音、色彩、状态照样如实摹写出来。这种修辞方式运用得好,能把事物表现得有声有色,生动形象,给人的印象更加具体、鲜明和深刻。
但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论联合政府》)
这段描写大革命失败后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话中的细节,十分典型,既有鲜明的个性,又有突出的代表性,令人感動。
(作者单位:中共株洲市委党校,湖南 株洲 41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