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泰两国个人礼仪文化对比分析
2019-12-17郝翠雪李桂娥
郝翠雪 李桂娥
摘 要:文化对人的影响溶于血液、深入骨髓。两国相交只有知其礼、解其意,才能更好地通其路。本文拟从中泰个人礼仪文化入手,采用问卷调查等形式,通过对比相关数据来研究两国在个人礼仪方面的异同,探究其背后隐含的深层文化因子,从而希冀两国人民更好地知晓彼此,中泰两国的友谊更上层楼。
关键词:中泰;个人礼仪对比;文化;宗教因素
一、 引言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享誉于世,可见礼仪不仅是对个人道德行为的规范与约束,亦是对一个国家深厚内涵的承载。探其源究其根,“礼”不仅源于“不学礼,无以立”;源于“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更是人们对“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成”等美好行为品德的期许和祝愿。近年来,国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愈加重视,习近平主席也曾多次强调说:“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屹立于世界舞台之林的根基。”可见,作为文化核心的礼仪文化于己于国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文以中泰两国个人礼仪文化比较分析为题,对两国关乎个人人品、思想、道德乃至行为修养的个人礼仪文化进行调查分析、归纳整理,以期探究不同文化背景所蕴含的礼仪文化状况及差异。
二、中泰个人礼仪对比分析
本文主要以调查问卷、查阅文献及采访等形式进行。调查问卷于泰国方面共发放110份,有效回收率97%;中国方面共发放170份,有效回收率96%。调查数据整理分析如下:
(一)中泰见面礼仪对比分析:泰国人打招呼方式并非握手或点头而是以行合十礼来表示问候或敬意。值得注意的是,雙手合十的高度不同,其礼遇对象亦不同:平辈间行礼双手需举至鼻子以下;小辈对晚辈行礼双手需举至额头;长辈对小辈还礼时双手要举至胸前;对已逝之人行礼时需双手举过额头。
(二)中泰餐桌礼仪对比分析:在餐具使用上,现代泰国人日常更惯于用叉子勺子就餐,偶尔也使用筷子但频率较低;大多数中国人日常则更多使用筷子勺子而非叉子。
(三)中泰请客方式对比分析:如上可知,在中国请客,31.1%喜欢互请,49.3%的喜欢AA制,只有19.5%觉得皆可;而在泰国,98%的人倾向于互请,只有极少人选择AA制或者其他,可见两国在请客理念上差异较大。
(四)中泰两国体态语礼仪对比分析: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都是人类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泰两国在体态语上存有很大差异。如在问题3上,91.6%的泰国人认为左手打招呼不礼貌,有87.2%的中国人不这样认为;在问题8上,94.4%的泰国人会选择跪着,而 96.9%的中国人会选择坐或站着;再如在摸“孩子头部”这个问题上,中泰两国都是喜欢之意,但泰国人对孩子头部更加重视,只有父母、僧侣或较熟悉的人方可抚摸。泰国人认为头部有神圣之意,若无意碰及须道歉。
(五)中泰服饰选择:大多数泰国人会按日期选择服饰颜色。一般情况下,周一黄色,周二粉色,周三绿色,周四橙色,周五淡蓝色,周六紫色,周日红色;在结婚服饰上,中泰两国也各具特色:泰国人婚宴时通常会选择在白天穿泰国金黄色传统服装,晚上穿白色婚纱;而95.1%的中国人在结婚时会选择红色衣服或白色婚纱。
(六)中泰宗教礼仪文化对比分析:佛教是泰国国教,有“千佛之国”称誉,因而其在泰国的传播度及接受度亦更深广。为了表示对佛祖的尊敬,泰国人在进入寺庙时必须脱鞋,且不能穿短裤、短裙或其他颜色艳丽的服饰。
(七)其他:在问题6上,69.2%的泰国人是“无条件服从听长辈的”,而73.7%的中国人会选择“自己认为不合理的,会与长辈据理力争”;大多数泰国人认为“上门女婿”无关紧要,居住在哪里都可以,但这在大多数中国父母观念里却行不通,认为其不光彩;此外,泰国夫妻离婚之后孩子可随意跟随父母姓氏;而中国大多会跟随父姓。
三、 表象差异后的深层文化因子
中泰两国在礼仪文化上所呈现出的差异,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释分析:
(一) 文化交流影响
不可否认,历史发展进程及文化交流能引起两国文化差异。如现代泰国人多使用叉勺与西方文化传入关系极大。古代泰国人多席地而坐,用芭蕉叶盛饭,用手抓饭;约在公元1868年到公元1910 年间,因西方文化的传入泰国才逐渐使用盘子盛饭并辅之以叉勺;而中国自有史实记载以来就一直使用筷子且历史悠久。此外,在请客方式上,改革开放在沟通中外的同时,也让西方AA制走进中国人的生活中。由此可见,两国文化差异与历史发展进程密切相关,与文化交流融合的关系也极大。
(二) 宗教文化影响
礼仪是文化的具体表现,而信仰的价值观又由文化所决定,因此信仰或宗教不仅处于文化核心地带,亦是两国文化差异的根源所在。公元前三世纪,佛教传入泰国并逐渐发展成国教,其影响不仅体现在随处可见的佛像、寺庙上,更深植于人们思想价值体系中。比如:泰国跪拜佛像直接彰显其日常跪拜礼仪、泰国人会选择无条件服从长辈意见等这些行为都与佛教教义的熏陶密不可分。而在中国,或因佛教传入时间较晚其影响力也相对弱一些,但长期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国人更加注重“理”与“道”,他们在对待长辈时会选择“自己认为不合理的可与长辈据理力争而非无条件服从”。由此可见,宗教文化的影响是造成中泰两国礼仪文化差异的又一原因。
四、 结语
综上所述,中泰两国个人礼仪文化差异很大,我们在求同存异的同时,不仅要熟知礼仪禁忌,更要在洞晓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约束自我,从而做到以共建和谐为主旨、互相尊重、价值互现。只有这样,才能使“源远流长的中泰友好关系,如湄南河,又似长江,将绵延流淌,永不停歇。相信中泰友谊一定会朝着更加灿烂美好的方向共同迈进”!
[参考文献]
[1]释心平,释白朴.巴利律比丘戒与泰国礼仪之探讨[J].法音,2014(06).
[2]党雪妮.中国留学生在泰国生活学习的基本礼仪与禁忌[J].科技信息,2011(21).
[3]释智光.赴泰汉语教师志愿者泰国佛教文化调查分析[D].天津师范大学,2016.
[4]郭妙鑫. 佛教对泰国中学生的影响[D].云南大学,2014.
[5]陈敏台(BENJAPORN CHAROENCHAIPHET). 当代中泰青年跨国婚姻研究[D].广西大学,2017.
【基金项目】2018年度学生国家创新训练项目《中泰两国个人礼仪文化对比研究》(201810451124)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鲁东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山东 烟台 264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