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耦合关系及其收入效应研究

2019-12-17唐代盛冯慧超

当代经济管理 2019年11期
关键词:人力资本产业结构

唐代盛 冯慧超

[摘 要]摘要文章基于耦合协同理论构建了人力资本-产业结构耦合协调评价模型,以我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为基础,对各省市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耦合度进行了计算。在此基础上,采用了2012—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考察了我国各省市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对劳动力收入的影响。研究表明,人力资本和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能够有效地提高劳动力收入,并且在空间维度上具有显著的扩散效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竞争效应会逐渐显现。分地区来看,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对我国东部地区劳动力收入影响最大,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并不显著。基于异质劳动力群体的估计结果显示,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能够有效地缩小性别、城乡以及技能工资差距,对提高劳动力市场运行效率有持续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关键词耦合协调发展;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劳动力收入

[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F121.3;F249.23[文献标识码]A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1673-0461(2019)11-0068-08

一、引 言

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重要力量,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着非常复杂的互动关系,两者既相互推动又相互掣肘。人力资本在数量及结构上是否与产业结构匹配,不仅决定着产业结构的转化效率,也是造成经济波动、就业变化以及劳动力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靳卫东,2010)[1]。当前,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的同时也面临着增长动力的转换和结构的再平衡。在这一新阶段,我国的人力资源和产业结构也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一方面,粗放增长和产能过剩的问题持续存在,亟待提升的人力资本结构严重制约了产业结构的升级,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但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失衡问题依然严重(李健、屠启宇,2015)[2];另一方面,人力资本积累与产业结构的优化都使得生产要素向着效率更高的部门流动,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加劳动力收入,但兩者匹配度较低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这种贡献,同时扩大了不同劳动力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

经典理论在审视两者关系时,更多地遵从一种“相互决定”而非“平等互动”的逻辑。胡鞍钢(2012)从微观层面探讨了两者的关系,认为人力资本的积累有助于促进企业技术革新,进而通过生产效率的提高带动产业结构升级[3]。王健(2013)通过实证检验证实了人力资本可以通过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技术进步、提高劳动力收入等机制影响产业结构升级[4]。在产业结构对人力资本的影响方面,张其春(2006)指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一方面,可以直接增加人力资本利用的广度和深度,提高人力资本积累的效率和效益;另一方面,会促进经济增长,带来企业利润和居民收入的增加,从而有助于对人力资本的进一步投资[5]。赵芳(2011)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产业结构变迁改变了劳动力需求,从而形成新的人力资本供给[6]。此外,也有少部分学者试图从系统的角度对两者的耦合关系进行研究。欧阳峣、刘智勇(2010)和张桂文等(2015)利用耦合模型,测算了我国各省市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度,从而证实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7-8]。

目前,少有文献直接研究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耦合度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但有大量学者单独分析了其对劳动力收入的影响。“结构红利假说”认为产业结构转化本质是对各种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基于此的生产要素流动会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贡献(Peneder, 2002)[9]。经济需求的变动会作用于各生产部门,生产部门结构变化导致劳动力数量变化,从而会对就业及收入分配产生影响。Beeson(2004)研究发现产业结构变迁能解释90%的收入变动情况[10]。在空间维度上,于斌斌(2015)证实了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11]。在人力资本方面,作为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源泉(Lucas, 1988; Romer, 1990)[12],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会带来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Benhabib, 1994)[13]。人力资本的提升对于我国经济增长及劳动力收入的提高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蔡昉、王德文,2003)[14]。边雅静、沈利生(2006)指出我国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在人力资本存量上的差异是造成经济增长不均衡及劳动力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15]。然而,盲目地增加人力资本存量并不一定能为经济增长提供持续的动力,政府发展教育的规模要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刘伟,2014)[16]。

综上,国内外学者关于人力资本及产业结构对劳动力市场影响的研究由来已久,且取得了丰硕了成果。但现有文献大多是从人力资本或产业结构某一角度展开的,对两者协同效应的研究十分有限。故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耦合理论,从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匹配的角度出发,对其耦合关系进行定量测算,并以此为核心解释变量,分析其对劳动力收入水平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探究两者的协调发展对提高劳动力市场运行效率的意义。

二、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耦合度的测度

(一)模型的构建

耦合关系中包含发展的“量扩”和协调的“质升”两个维度,二者缺一不可(逯进,2013)[17]。本文将“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视为社会经济系统的两个子系统,分别测算其系统内部的发展指数与两者协调程度,以考察我国省域间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本发展的匹配情况。

首先,对系统发展程度进行测算。设Ui(i=1,2)表示人力资本及产业结构指标体系统的综合序参量,uij(j=1,2,…,n)为第i个序参量的第j个指标即序参量,其数值用Xij表示,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系统的功效系数uij可以表示为:

uij=Xij-XminXmax-Xmin, uij具有正功效(1)

uij=Xmax-XijXmax-Xmin, uij具有负功效(2)

uij为序参量Xij对系统功效的贡献程度,其取值在0到1之间,数值越大表示对整个系统的贡献程度越大,体统内各指标对系统的总体影响通过线性加权法得到:

Ui=nj=1wijuij,

nj=1wij=1(3)

确定权重wij的方法可以分为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两大类。前者往往依赖于个体的主观经验,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客观赋值法包括主成分分析法、熵值法、灰色关联度法、变异系数法等。考虑到各方法的优缺点并结合本文的样本数据,此处选择变异系数法对各指标进行赋权。具体计算公式如式(4)(5)所示。其中,wi为第i个指标的权重,Vi为第i个指标的变异系数,σi为第i个指标的标准差,Xi为第i个指标在观察期内的均值。

wi=Vi/ni=1Vi(4)

Vi=σi/Xi(5)

將人力资本及产业结构系统的综合序参量进行加权相加,得到反映人力资本-产业结构系统发展程度的指数T:

T=αU1+βU2(6)

其次,对系统协调程度进行测算,本文应用的协调模型主要参考廖重斌(1999)[18]的研究成果。协调度是用来测量系统间各要素协调情况好坏的指标,可用偏离系数CV表示。要使人力资本(U1)与产业结构(U2)系统达到尽可能高的耦合程度,U1与U2的离差系数CV应越小越好。CV越小,相应地,系统协调度C就会越大:

Cv=(U1-U2)2/2(U1+U2)/2(7)

C=(U1×U2)(U1+U2)/2]22(8)

根据上述分析,耦合是系统内各要素发展和协调的综合体现。仅强调发展的耦合会带来系统间各要素的不协调,而仅强调协调的耦合则有可能带来各要素在低发展水平下的虚假协调,这与我们想要研究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在较高水平上协调发展的初衷不符。所以,参考生延超、钟志平(2009)[19]的思路,本文最终设定的耦合匹配模型如式(9)所示。耦合度(D)的判别标准见表1(逯进,2013)[17]。

D=C×T(9)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

参考以往文献,考虑到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分别构建了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两个子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人力资本系统主要包括五个一级指标,分别为人口规模、年龄结构、城乡结构、

教育结构和性别结构(王鹏,2013;刘铠豪、刘渝琳,2014)[20-21],各项指标详见表2。

产业结构系统主要包括四个一级指标,分别为产值结构、就业结构、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合理化(刘伟、李绍荣,2002)[22],其中产业结构高级化及合理化参考干春晖(2011)的计算方法[23]。各项指标详见表3。

(三)耦合度计算结果

本章所用到的数据主要来自2012—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和各省市统计年鉴。各省市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平均耦合指数如表4所示。可以看出,我国人力资本结构与产业结构耦合程度总体趋好,全国的平均耦合指数处于0.6左右,属于初级协调状态。但地区间差异较大,东部地耦合指数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其中,北京的耦合度最高,处于高度协调状态;上海、天津、广东紧随其后,处于中级协调状态,且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一个百分点;耦合度最低的五个地区分别为新疆、海南、广西、贵州、西藏,均处于濒临失调的状态。具体来看,比较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综合序参量可以发现,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的不匹配主要原因在于我国人力资本的积累不能满足产业结构发展的需要,致使我国产业结构滞后。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使其更好地适应产业优化的需要,能够有效提高我国当前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的匹配程度(张勇,2015)[24]。

三、数据来源、模型选择与变量构造

(一)数据来源

本章使用的微观数据来自2012—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该数据以两年为周期进行调查,覆盖了全国29个省份(不包括西藏、海南及港、澳、台地区),内容包括了健康、教育、工作、迁移等多个方面,是我国第一个以劳动力为调查对象的全国性跟踪调查。在微观数据处理上,根据国际上对劳动年龄的一般定义,对年龄在15—64岁的劳动力样本进行筛选。根据抽样调查中提供的省份代码,将微观数据与上文的宏观数据进行匹配,最终形成进行实证分析的样本数据。

(二)模型设定

本文利用经典的Mincer个体劳动力收入方程,借鉴Hering和Poncet(2010)的方法[25],构建了个体工资计量模型。由于涉及到人力资本-产业结构耦合度和劳动力个体特征两个层面的数据,在对样本数据进行处理时,同一地区的不同个体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违背了各样本间相互独立的假设。所以,为避免估计偏误,本文采用多层次估计模型,使用最大似然法取代普通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其基本表达式如下:

lnwi,r=β0,r+β1,rXi,r+εi,r(10)

β0,r=η0,0+η0,1Dr+α0,r(11)

β1,r=η1,0+η1,1Dr+α1,r(12)

式(10)中wi,r表示地区r的第i个个体的工资性收入,Xi,r表示地区r的第i个个体的个体特征变量,式 (11)(12)中Dr表示地区r的人力资本-产业结构耦合指数,α0,r,α1,r为宏观水平上的误差项。将以上三式合并,得到如下混合模型:

lnwi,r=η0,0+η0,1Dr+α0,r+(η1,0+η1,1Dr+α1,r)Xi,r+εi,r

lnwi,r=η0,0+η0,1Dr+η1,0Xi,r+η1,1Dr×Xi,r+(α0,r+α1,rXi,r+εi,r)(13)

进一步考虑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协调性空间溢

出效应的表达式为:

lnwi,r=η0,0+η0,1Dr+ρ0,1m≠rW×Dm+η1,0Xi,r+η1,1Dr×Xi,r+ρ1,1m≠rW×Dm×Xi,r+(α0,r+α1,rXi,r+εi,r)(14)

其中W为空间权重矩阵,Dm为其他地区人力资本-产业结构耦合指数。ρ0,1即为其他地区人力资本-产业耦合度的加权平均值对本地区劳动力i的工资收入的影响。

(三)变量构造

(1)被解释变量:工资性收入(w)。为使不同年份的劳动力工资性收入具有可比性,使用消费者价格指数以2012年为基期,对2014年、2016年劳动力收入水平进行调整,并去除最高和最低1%水平的极端值。

(2)核心解释变量:人力资本-产业结构耦合指数(D)。使用第二章所计算的各省(市)人力资本-产业结构耦合指数。

(3)个体特征变量。根据Mincer工资方程对劳动力个体特征变量的设定,结合CLDS数据所提供的个体信息,选择性别、户籍、受教育年限、健康状况、政治面貌、劳动力所属单位性质作为主要的控制变量。

(4)空间权重矩阵。分别采取地理距离权重矩阵Wd和铁路里程距离权重矩阵Wr两种方式作为对比研究。Wd中标准化的权重元素具体计算方法为:

wr,m=1/Dr,m30m=1(1/Dr,m)(15)

其中Dr,m表示地区r和m之间的距离。进一步地,选用省会间最短铁路运输距离构建铁路里程权重矩阵,其比地理距离更能反映地区间运输成本。借鉴赵永亮和才国(2009)[26]的处理方法,省会间相对铁路运输距离通过火车票网列车时刻与运行里程最新查询软件计算得到。

2012—2016年相关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如表5所示。2012—2016年劳动力工资收入处于明显的上升趋势,年均增长7.58%,人力资本-产业结构耦合指数也在逐年上升,总体处于0.6—0.7的初级协调状态,劳动力在人口社会学特征上变化较小。

四、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人力资本-产业结构耦合度对劳动力收入影响的估计结果如表6所示。由模型1可以看出,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对劳动力收入的提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匹耦合度每提高1%,劳动力的工资收入提高1.477%。合理的人力资本结构能够保证各要素的有序流动,进而实现技术、物质和资本的高效利用,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有力的支撑。产业结构的优化又会带来人力资本利用效率及效益的提高,两者的合理匹配共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为劳动力收入持续增长提供了有利条件。模型2中加入

了时间效应,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的协调程度对劳动力收入提升的边际作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弱。当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越逐渐趋于优化,

它们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所能带来的积极作用

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模型3、模型4在以上回归的基础上进一步给出了考虑空间因素后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中国省际区域的劳动力工资收入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首先,模型3构建了地理距离矩阵,可以看出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度具有显著的空间扩散效应,邻近地区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耦合度每提高1%,本地区劳动力的工资收入提高1.771%,即某地区人力资本与产业权重矩阵的估计。

结构的协调发展会带动周边地区劳动力工资收入的增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效应会逐渐弱化,区域间的竞争逐渐显现,即本地区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会对周边地区劳动力收入的提升产生抑制作用,且这种抑制作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强。模型4在地理距离矩阵的基

础上构建了铁路里程矩阵,空间溢出项的系数虽仍为负但不再显著,但长期内仍存在显著的空间

竞争效应,且与基于铁路距离的回归相比,这种竞争效应有所减弱,表明地区间铁路的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影响劳动力流动,进而影响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在地理空间上发挥红利效应的重要因素。

在所控制的个体特征变量中,结果与以往研究相似。男性工资收入要高于女性,城市户籍劳动力工资收入水平相对农村户籍劳动力更高,这归因于城市产业聚集度较高,所形成的规模效应导致其将获得更高的报酬;劳动力健康状况以及教育水平提升将显著提高工资收入,表明健康和教育人力资本是劳动力工资收入的重要决定因素;具有党员身份以及在国营企业的劳动力收入相对更高,党员身份、国营企业劳动力一般具有更高的技能水平,这类劳动力一般处于一级劳动力市场,具有相对更好的福利待遇水平。

由前文分析可知,我国人力资本结构与产业结构耦合度在地区间差异较大。故在以上回归的基础上分地区进行估计,结果如表7所示。可以看出,东部地区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对提升劳动力收入有显著的影响,且弹性系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度对劳动力工资收入的提高并不存在明显的作用。由前文可知,在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协调度方面,东部地区的大部分省份都处于中级协调及以上水平,中西部地区协调度相对较低,即只有当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处于较高耦合度的基础上,两者才能通过共同作用对劳动力的工资收入产生显著的推动作用。

如表8所示,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度对异质劳动力群体的影响,分组估计结果与全样本估计基本保持一致,表明本文的结论具有较强的稳健性。具体而言,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耦合度每提高1%,男性劳动力的工资收入提高0.999%,女性劳动力的工资收入提高1.005%。因为职业分割的存在,男性的就业范围普遍大于女性,而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的合理匹配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女性的就业结构和层次,拓宽了其就业渠道。所以,相较于男性而言,女性劳动力的工资收入对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度更为敏感。分城乡来看,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耦合度每提高1%,城市劳动力的工资收入提高0.999%,农村劳动力的工资收入提高1.024%,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的合理匹配对农村劳动力工资收入提高的边际作用更为明显,有助于减弱农村劳动力的工资劣势,缩小户籍工资差距。对于不同技能水平劳动力进行分别估计,结果显示,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耦合度每提高1%,高技能劳动力(受教育年限≥15)的工资收入提高0.894%,低技能劳动力(受教育年限≤9)的工资收入提高0.920%,即相較高技能劳动力而言,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的合理匹配对低技能劳动力收入提高的边际作用更大。综上,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本的协调发展能够缩小性别、城乡及技能工资差距,有效改善劳动力市场收入不平等现象,形成微观层面的结构红利,从而提高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效率。

五、研究结论与启示

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实质上是两者随着市场需求结构及要素禀赋的变化而进行优化配置的过程。耦合程度越高,资源配置效率就越高,

也就越能够为劳动力市场带来更多积极的影响。

本文首先计算了年我国各省市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耦合度,进而基于CLDS微观样本,通过构建多层次估计模型,考察了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对劳动力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的耦合协调度总体趋好,但地区差异较大。两者的协调发展对劳动力收入的提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边际作用逐渐减弱。在空间维度上,短期内,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度具有显著的空间扩散效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区域间的竞争逐渐显现。分地区来看,东部地区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对提升劳动力收入有显著的影响,而对于中西部的作用并不显著。通过对异质劳动力群体估计发现,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能够明显缩小性别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以及技能收入差距,有效改善收入不平等的现象,提高劳动力市场运行效率。

我国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的耦合程度虽整体趋好,但离高水平耦合还有较大差距。目前,中国进入“三期叠加”的新常态,在注重人力资本水平提升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更要注重两者的协调发展,根据当地人力资本等要素禀赋制定与其相适应的产业政策,同时根据当地产业结构的分布与实际发展状况,制定适宜的人力资本投资政策。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在发挥其集聚作用的同时,也应充分考量其资源禀赋及创造就业的能力,避免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错配从而制约产业技术创新及劳动生产率的提升。由于空间溢出效应的存在,一些超大特大城市也应充分发挥其辐射作用,带动中小城市劳动力就业,从而实现区域整体收入的提高。目前,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和产业结构的耦合协调度还不够理想,其对劳动力收入提升的作用也不显著。但随着产业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中西部多个省份的人口也呈现出持续的回流态势,产业转移和优化带了的大量就业和创业机会,人力资本与产结构的协调发展将会为中西部区带来更多的就业红利。当地区间差距逐渐缩小时,劳动力会在市场经济规律的驱使下做出更多更合适的流动,最终将促进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及收入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内容

[1]靳卫东.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转化的动态匹配效应——就业、增长和收入分配问题的评述[J].经济评论,2010(6):137-142.

[2]李健,屠启宇.农村人口结构变迁与新型城镇化道路选择[J].江海学刊,2015(4):227-233,239.

[3]胡鞍钢,刘生龙,马振国.人口老龄化、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证据[J].人口研究,2012,36(3):14-26.

[4]王健,李佳.人力资本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我国二次人口红利获取之解[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13,33(6):35-44,78.

[5]张其春,郗永勤.区域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调整的互动关系[J].现代经济探讨,2006(8):16-18,52.

[6]赵芳,杨晓锋.产业结构、人力资本分布结构与收入差距[J].华东经济管理,2015,29(1):37-41.

[7]欧阳峣,刘智勇.发展中大国人力资本综合优势与经济增长——基于异质性与适应性视角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11):26-35.

[8]張桂文,孙亚南.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演进耦合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4(6):96-106,128.

[9]M PENEDER. Structural change and aggregate growth, WIFO working paper[J]. Austrian institute of economic research, vienna, 2002.

[10]P BEESON, F TANNERY. The impact of industrial research restructuring on earning inequality: the decline of steeland earnings in pittsburgh[J]. Growth and change, 2004,35(1):21-41.

[11]于斌斌.产业结构调整与生产率提升的经济增长效应——基于中国城市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5(12):83-98.

[12]R E LUCAS.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98(22):3-24.

[13]BENHABIB, JESS, SPIEGEL, et al. The role of human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evidence from aggregate crosscountry data[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94(34):143-173.

[14]蔡昉,王德文.中国人力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挑战与政策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03(Z1):59-64.

[15]边雅静,沈利生.人力资本对我国东西部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12):

19-24.

[16]刘伟,张鹏飞,郭锐欣.人力资本跨部门流动对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的影响[J].经济学(季刊),2014,13(2):425-442.

[17]逯进, 周惠民. 中国省域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耦合关系的实证分析[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3(9):3-19.

[18]廖重斌.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J]. 热带地理, 1999, 19(2):171-177.

[19]生延超, 钟志平. 旅游产业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 旅游学刊, 2009(8):23-29.

[20]王鹏, 高妍伶俐. 居民消费支出视角下区域政策、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 经济地理, 2013, 33(6):42-47.

[21]刘铠豪, 刘渝琳. 破解中国经济增长之谜——来自人口结构变化的解释[J]. 经济科学, 2015, 36(3):5-21.

[22]刘伟,李绍荣.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J].中国工业经济,2002(5):14-21.

[23]干春晖,郑若谷,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1,46(5):4-16,31.

[24]张勇,蒲勇健.产业结构变迁及其对能源强度的影响[J].产业经济研究,2015(2):15-22,67.

[25]HERING L, S PONCET. Market access impact on individual wages: evidence from China[J].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10,92(1):145-159.

[26]趙永亮,才国伟.市场潜力的边界效应与内外部市场一体化[J].经济研究,2009,44(7):119-130.

Research on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Capital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Its Effect on Income

Tang Daisheng, Feng Huichao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4,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coupling theory, this paper establishes a evaluation model of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between human capital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to calculate the matching degree of human capital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based on the panel data of 31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our country. The research relies on China Labor Force Dynamic Survey (CLDS) from 2012 to 2016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human capital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on labor income.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human capital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can increase labor income effectively, which has significant spreading effect in spatial demension. As time goes on, the spatial competition effect will be presented gradually. From perspective of regions,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human capital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has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labor income in the eastern region while has nonsignificant influence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stimation result based on heterogeneous labor groups,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human capital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can effectively shorten the income gap between genders,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skillbased payment. It can also promote operation efficiency of labor market continuously.

Key words: coupling coordinative development; human capital; industrial structure; labor income

责任编辑(责任编辑:张丽阳)

猜你喜欢

人力资本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变迁影响因素的统计考察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浅谈国有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与改革研究
建筑业产业结构研究综述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
中国解决产业结构问题从淘汰落后产能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