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全球创新链提升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研究

2019-12-17林学军官玉霞

当代经济管理 2019年11期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

林学军 官玉霞

[摘 要]摘要当前,中国的制造业大而不强,面临在全球价值链(GVC)“低端锁定”的困境。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推动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升级。研究基于TiVA数据库,测度了2005—2011年中国制造业14个行业的GVC地位指数,并探讨了加强技术引进、产学研合作与创新国际化对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影响。结果表明,开放创新、以全球创新链(GIC)整合全球创新资源、充分利用各国的创新比较优势,总体上可以提升中国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进一步分析发现在不同类型的行业之间存在异质性。因此,各国应当加强全球创新链与全球价值链的联系,以适当的方式将全球创新要素与生产要素紧密结合起来,以推动产业升级。

[关键词]关键词全球创新链(GIC);全球价值链(GVC);技术创新能力;国际分工地位

[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F424[文献标识码]A文献标志码[文章编号]1673-0461(2019)11-0025-08

一、引 言

当前,中国现代经济体系面临的问题是制造业体系大而不强。2018年,中美贸易战成了全球的焦点。在整个中美贸易战过程中,“中兴事件”备受关注。遭受制裁使中兴公司陷入瘫痪,8万多员工因此受到冲击。“中兴事件”暴露了中国制造业体系的不足,主要表现在生产环节处于全球价值链(GVC)的低端,产品的附加值、利润率低,面临居于链主地位的发达国家的低端锁定及讹诈风险。如何解决当今制造业体系大而不强的问题,是建立中国现代经济体系的关键。在此背景下,关于如何提升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研究成为重要课题。

全球价值链(GVC)的形成是国际分工的结果。GVC的空间分化和延伸,体现了生产垂直分离与生产要素全球空间再配置之间的关系[1-2],同时在各参与国(地区)之间也形成了一条基于产品的价值创造和实现的GVC[3-6]。Kaplinsky和 Morris[7]认为,并不是GVC上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创造价值,GVC上的战略环节才是最重要的环节,才可能产生丰厚的价值。Humphrey和Schmitz等[5]在研究全球价值链下企业升级问题时,提出四种价值链升级路径: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与链条升级。其中,前面三种实现的是同一条价值链从低附加值环节向高附加值环节的移动升级,而第四种升级模式却以进入另外一条具有更高附加值的价值链为目标。这四种升级方式都离不开技术创新能力。因此,技术创新能力,作为衡量比较优势的关键因素之一,对提升一国某产业在GVC上的分工地位有重要作用。

目前国内关于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工地位的测算和产业升级的影响因素两大方面。关于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测算,主要采取Hausmann等[8]提出的产品出口技术复杂度指数和Koopman等[9]提出的GVC地位指数等方法。周升起等[10]基于GVC地位指数测算了中国制造业各行业的国际分工地位,发现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处于低端水平,与世界前列国家的差距仍然较大。针对这一问题,我国学者对影响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因素进行了探索。从现有的文献来看,影响产业升级的因素主要有内、外部两类因素。其中,外部影响因素主要有金融支持[11]、制度质量[12]、FDI[13]等;内部影响因素主要有内部技术创新[14]、融资约束[15]、要素禀赋[16]等。但是,针对以上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是从技术、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的角度进行剖析,而没有关注对外部创新生产要素的整合。更确切地说,目前的研究没有考虑产业主动获取外部知识、技术等创新资源对产业升级的重要作用。

自Chesbrough提出开放式创新以来,企业开始逐渐意识到利用外部创新资源的重要性。伴随知识形态和技术创新方式呈现出新的特征,以及信息、通信和交通技术的日益成熟,企业将获取创新资源的范围拓展至全球,形成了全球创新链(GIC)。以往关于GIC的研究较少,学者对于GIC的定义各有侧重,仍然没有形成明确的界定。同时,关于GIC对促进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仍停留在理论与案例研究层面,这些研究成果对于完善GIC研究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目前的研究对GIC缺乏较为全面的认识。总体而言,现有关于GIC的研究传递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即企业通过有效地整合全球范围内的知识、技术等创新资源,可以改善创新生态环境,提高创新效率。

基于此,试图从技术创新能力的角度研究如何提升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GVC)中的分工地位。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在于将全球价值链(GVC)与全球创新链(GIC)结合,研究了如何以全球创新链为主要动力提升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GVC)中的分工地位,强调了整合全球创新资源的重要性,为诸多生产环节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位置的国家提升国际分工地位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视角。同时,在各国致力于探寻谋求制造业产业发展和升级有效对策的背景下,本文的研究结论为诸如中国等广大发展中国家改善其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提供了思路。

二、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一)技术创新能力与全球价值链(GVC)分工地位

技术能力分为常规的生产能力和创新的技术能力,常规的生产能力指在一定效率和资源输入下生产产品的能力,创新的技术能力被定义为创造、变革或改进产品、过程和生产组织或设备的能力[17]。所以,技术能力主要体现在两大功能性技术活动(即生产和创新)之上。但对于发展中国家特定行业来说,与发达国家技术能力水平的差距主要已经不是体现在生产能力的差距上了,而是取决于创新能力。因此,基于技术能力视角的全球价值链升级研究就应该坚持创新观点,把升级过程看作是价值链上产业通过一系列技术积累活动逐步获得技术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获取创新能力是问题的核心。

Koopman等[9]基于全球价值链,从价值增值角度,将出口贸易予以分解,系统研究了附加值贸易框架下一国出口贸易中的国内增加值和国外增加值,提出了测算一国某产业在GVC所处国际分工地位的具体指标——“GVC地位指数”。GVC地位指数反映了一国出口贸易中间接增加值与国外增加值的差距。如果一国总出口中的间接增加值出口比率高于国外增加值出口比率,意味着该国更多地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中间产品,表明該国处于价值链上游环节;反之,就说明该国使用大量来自别国的中间品来生产最终产品,则处于下游环节。根据Koopman等对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的定义,一国某产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地位取决于该产业出口产品所创造的间接国内增加值(IV)(即出口中间品产生的国内增加值中包含多少经直接进口国加工后再出口至第三国所产生的增加值)与国外增加值(FV)的大小,而这又往往是由出口产品中的研发要素与技术含量所决定的。因此,技术创新能力,作为衡量比较优势的关键因素之一,对提升产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地位起到尤为重要的作用。

(二)全球创新链(GIC)与全球价值链(GVC)分工地位

1.全球创新链(GIC)的定义

以往的创新学说研究国家创新体系(NIS),强调在一国国内加强官产学合作对提高创新能力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创新突破了国界,出现了国际化与网络化的浪潮。Niosi和Bellon(1994)把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的演化分为三个阶段,即区域创新网络——国家创新体系——开放国家创新体系[18]。这些理论研究了创新如何从一国到全球的发展过程。

关于全球创新链(GIC)的定义,现有文献对此作出了解释,尽管没有形成系统的观点,但大体上都是基于开放式创新理论来对此进行界定的。马琳、吴金希[19]认为全球创新网络(GIN)是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搜索可利用的知识资源、关注资源使用权并且具备高度开放性的价值网络创新模式。张战仁、李一莉[20]认为全球竞争加剧,知识更新周期缩短,使得国际企业开展跨国研发合作的紧迫性不断提高。顺畅普及的互联网、有线及无线通讯以及方便快捷的全球交通运输,使得跨国研发成本大幅下降,研发效率大为提高,这促使研发机构、厂商、供应商进行广泛科研合作成为可能,为跨国公司的国际研发投资转移创造了便利的条件。同时,知识的模块化编码处理,导致创新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研发设计从集中化到模块化、分散化,从由一个单一的国家、企业完成,发展到由相互依赖但又纵向分离的国际分工合作。企业通过研发委托(研发外包)和开放式的全球研发,利用全球的创新资源,加速研发的进程,这就形成了全球创新链。

综合以上学者对全球创新链的认识,认为全球创新链是有效地整合全球范围内的知识、技术等创新资源,改善创新生态环境,提高创新效率的全球创新链式组织。在这个链式组织中,创新主体利用各自的创新比较优势,在链主(组织者)的协调下形成创新分工与协作关系,达到减少创新成本、降低创新风险、缩短创新周期,提高创新绩效的目标。创新主体可以通过技术引进、开展产学研合作、研发委托和研发合作等不同的方式融入全球创新链,实现全球创新资源的整合,进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2.全球創新链下技术引进对全球价值链(GVC)分工地位的影响

技术引进可能通过直接的技术溢出促进产业技术创新。大量宏观层面的研究已经证明了技术引进对于东道国具有溢出效应,国际技术转移对一国的技术进步存在深远的影响。陈国宏等[21]验证了技术引进是中国工业技术进步的重要原因;邢斐、张建华[22]对中国工业细分行业的研究表明,技术引进通过技术溢出提升了行业技术创新能力。

技术引进还可能通过间接的诱发效应激励产业“二次创新”,对产业自主研发有积极影响。如一国某产业引进先进技术或购买技术许可往往伴随着对新技术的学习和适应过程,产业内科技人员通过接受培训,进行技术应用实践并吸收消化新技术,在增强自身技术知识的同时可能促进产业进一步创新。

总而言之,技术引进可能通过直接或间接效应促进产业技术创新,进而提升产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地位。

基于此,提出假设:

H1:技术引进强度与产业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提升正相关。

3.全球创新链下开展产学研合作对全球价值链(GVC)分工地位的影响

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组织是指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自主协商组成的,以网络组织(虚拟组织为典型)的形式运作的,合作从事研究、开发、产业化等活动的全面联合机构[23]。产学研合作旨在构建一条优化且完整的创新链,合作各方通过这个链条实现优势互补、信息共享和技术扩散,从而促进技术创新。已有研究充分论证了产学研合作对技术创新有正向促进作用。樊霞等[24]对中国广东省产学研合作的研究表明产学研合作与企业内部研发具有互补性的关系,企业可以通过产学研合作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Robin等[25]发现法国和德国企业通过与公共研究机构合作促进了产品创新。产学研合作影响产业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路径有很多,但最根本、最重要的方式就是通过促进产业的技术创新进而提升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基于此,提出假设:

H2:产学研合作力度与产业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提升正相关。

4. 全球创新链下创新国际化对全球价值链(GVC)分工地位的影响

创新国际化包括三方面的内容:①一国生产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利用;②跨国公司的全球创新;③全球科技合作[26]。中国企业创新国际化主要通过直接在海外建立研发机构、委托研发(研发外包)、研发联盟以及收购或兼并国外科技型企业或研究机构、利用引进国外先进设备的契机获得国外技术支持等方式来实现[27]。本文基于研究数据可得性,把创新国际化的范围限制在委托研发(研发外包)和研发合作两个方面。

现有研究从不同角度解释了研发外包和研发合作有利于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依据资源基础观理论(RBV)[28-29],外部研发作为一种获取知识资源的工具,能够将外部知识资源与企业现有资源重新整合,资源整合方式可能会优于其竞争对手[30-32]。Cassiman and Veugelers[33]证明了内部和外部研发是互补活动,即内部研发的边际收益随着研发外包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开放创新的观点认为,外部研发是有利的[34],由于国家之间的知识资源相对于国家内部存在更大的异质性,这意味着产业通过国际研发合作可以获取内部无法获得的宝贵知识资源进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关于技术创新能力对提升产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作用前文已经充分论述,在此不再赘述。

基于此,提出假设:

H3:创新国际化程度与产业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提升正相关。

三、研究设计

(一)模型设定

为验证前文提出的三个假设,本文设定如下计量模型:

GVC_Positionit=β0+β1Tech_importit+

中的系数均是负向的,不支持假设H3。

这种结果可能是由于研发外包涉及信息不对称,潜在的承包方可能缺乏他们宣称所拥有的必要专业知识[38]。由于是离岸研发外包,监督成本高昂,导致承包方可能做出对委托方不利的行为。信息不对称还可能导致国际研发合作中存在道德风险,合作一方可能在合作研發过程中隐藏核心技术,从而使得另一方并不能从合作中学习到外部知识和技术,这将使得研发合作的知识溢出机制失效。此外,外部知识整合到企业内部知识库的程度是有限的[39],企业可能无法吸收和利用已获得的知识资源,而过多的外部知识获取会损害企业整合已获知识资源所需的集成能力[40],这将导致企业的资源基础被稀释,反而不利于技术创新。

(二)进一步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自变量在不同类型的行业中是否具有相同的影响,依据行业要素密集度将研究中的14个细分行业划分为三大类型,即劳动密集型③、资本密集型④和技术密集型⑤行业。具体而言,定义了三个控制行业类型的虚拟变量。虚拟变量IN_labor,如果某个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取值为1,否则为0;虚拟变量IN_capital,如果某个行业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取值为1,否则为0;虚拟变量IN_tech,如果某个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取值为1,否则为0。通过将三个自变量分别与虚拟变量生成交互项来检验异质性,如果在模型中观测到各交互项的系数符号或显著性水平不一致,说明存在异质性。表3给出了估计结果。

模型(5)结果显示自变量Tech_import与虚拟变量IN_labor的交互项系数是正的但不显著(b=0.07;p=0.143),表明技术引进强度对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全球价值链(GVC)分工地位的提升无显著影响。同时,也发现Tech_import与IN_capital,IN_tech各自的交互项系数是正的且是显著的(b=0.06;p=0.019;b=0.04;p=0.002),表明技术引进强度与资本密集型行业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全球价值链(GVC)分工地位提升正相关。通过对比这两个交互项系数的大小还发现技术引进强度对于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全球价值链(GVC)分工地位提升的作用要大于技术密集型行业。

从模型(6)中可以发现只有Insti_uni与IN_tech的交互项系数为正且显著(b=0.24;p=0.000),表明产学研合作的力度越大,越有利于提升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全球价值链(GVC)分工地位。然而,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力度对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全球价值链(GVC)分工地位提升没有显著影响。

模型(7)的结果似乎体现出了更大的异质性。Oversea_rd与IN_labor的交互项系数是正的但不显著(b=0.80;p=0.76),表明创新国际化程度对于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全球价值链(GVC)分工地位提升没有显著影响。与以上研究结论一致,Oversea_rd与IN_tech的交互项系数为负且显著(b=-1.16;p=0.000),意味着创新国际化程度越高,越不利于提升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全球价值链(GVC)分工地位。但是,Oversea_rd与IN_capital的交互项系数为正且显著(b=2.65;p=0.049),表明创新国际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提升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全球价值链(GVC)分工地位。这支持了假设H3,即创新国际化程度与产业的全球价值链(GVC)分工地位提升正相关,尽管不同的行业表现出巨大的异质性。

五、结论与启示

近年来,如何提升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成为了学术界重点关注的研究主题。本文基于TiVA数据库,测度了2005—2011年中国制造业14个行业的GVC地位指数,并利用行业面板数据进行多元回归,深入分析了加强技术引进、产学研合作与创新国际化对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全球创新链下加强技术引进与产学研合作总体上都有利于提升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GVC)分工地位,因为技术引进和产学研合作都有可能促进产业的技术创新。然而,创新国际化(研发外包与研发合作)程度却与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GVC)分工地位负相关。这可能是由于研发外包与研发合作中涉及信息不对称,不可避免地存在委托代理与道德风险问题,从而使得创新国际化的知识溢出机制失效;还可能是由于企业通过创新国际化获取过多的外部知识反而损害了其整合已获得资源的集成能力。同时,还进一步分析了不同类型行业间的异质性。结果表明,对于技术密集型行业,三个自变量的影响与行业总体研究结论一致;对于资本密集型行业,产学研合作对提升行业全球价值链(GVC)分工地位没有显著影响,技术引进和创新国际化(研发外包与研发合作)与行业的全球价值链(GVC)分工地位正相关;对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只有技术引进对提升行业的全球价值链(GVC)分工地位有显著影响。

与以往研究试图探索行业内部生产要素对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地位的影响不同,本文将全球价值链(GVC)与全球创新链(GIC)相结合,研究了如何以全球创新链为主要动力提升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GVC)分工的地位,强调了整合全球创新资源的益处,为诸多生产环节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位置的国家提升国际分工地位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视角。同时,目前关于GIC的研究较少,大部分研究仍停留在理论与案例研究层面。本文将GIC与GVC结合,丰富了现有文献对GIC的研究。

本研究结论对于一国制造业突破“低端锁定”困境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它强调一国制造业除了利用内部创新资源之外还可以通过整合全球创新资源的方式来提高自身技术创新能力,进而提升产业的全球价值链(GVC)分工地位,实现产业升级,而对于不同类型的行业,要依据情境选择不同的方式融入全球创新链,以最优的方式整合全球创新资源。

本研究中也存在局限性。由于数据限制,创新国际化只包括研发外包与研发合作两种方式,因此得到的结论可能不够全面,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其他方式的创新国际化所产生的影响。

[注 释]

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②Food, Beverages and Tobacco;Textiles and Textile Products,Leather, Leather and Footwear;Wood and Products of Wood and Cork;Pulp, Paper, Paper, Printing and Publishing;Coke, Refined Petroleum and Nuclear Fuel;Chemicals and Chemical Products;Rubber and Plastics;Other NonMetallic Mineral;Basic Metals and Fabricated Metal;Machinery, Nec;Electrical and Optical Equipment;Transport Equipment;Manufacturing, Nec; Recycling.

③食品制造業,饮料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④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制品业。

⑤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内容

[1]KOGUTB. Designing global strategies: comparative and competitive valueadded chains[J].Sloan management review, 1985,26(4):15-28.

[2]KRUGMAN P. Growing world trad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C].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 1995.

[3]GEREFFIG.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9a(48).

[4]GEREFFIG.A commodity chains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global Industries[C].Working Paper for IDS, 1999b.

[5]HUMPHREY J, SCHMITZ H. How does insertion in global value chain affect upgrading in industrial clusters[J].Regional studies, 2002,36(9):27-101.

[6]HUMPHREYJ,SCHMITZH. Governance and upgrading:linking industrial cluster and global value chain research[C].IDS Working Paper 120, Brighton: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2000.

[7]KAPLINSKY R, MORRIS M. A handbook for value chain research[R]. Report prepared for IDRC, 2001.

[8]HAUSMANN R,HWANG J, et al. What you export matters[J].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2007, 12(1): 1-25.

[9]KOOPMAN R, POWERS W, WANG Z, et al.Give credit where credit is due: tracing value added in global production chains[Z].NBER Working Paper No.16426, 2010.

[10]周升起,兰珍先,付华.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国际分工地位再考察——基于Koopman等的“GVC地位指数”[J].国际贸易问题,2014(2):3-12.

[11]申明浩,杨永聪.基于全球价值链的产业升级与金融支持问题研究——以我国第二产业为例[J].国际贸易问题,2012(7):3-11.

[12]戴翔,郑岚.制度质量如何影响中国攀升全球价值链[J].国际贸易问题,2015(12):51-63.

[13]李艳,柳士昌.全球价值链背景下外资开放与产业升级——一个基于准自然实验的经验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8(8):165-174.

猜你喜欢

全球价值链
基于产品内分工理论的中国加工贸易升级问题研究
试论基于全球价值链提升目标下的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
河南农村外贸代工行业现状及其原因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