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组团式职教援疆“校包系”机制的探索
2019-12-17蔡正栋
蔡正栋
摘要:系统化、规模化的职教对口援疆,使得建立“校包系”机制形成“组团式”援建成为可能。“校包系”援建,可以集中援建方力量,明确援建方责任,提高援建项目精准度,提升援建效果。明确“校包系”的目标与任务、运行与实施、举措与保障,可以发挥援建方和受援方两个主体的积极性。保障“校包系”长效化,要高站位优化受援方职业教育布局、层次、专业的结构,要从政策响应效度、明确考核指标、完善评估制度等方面加强绩效考核。
关键词:职教援疆;组团式;“校包系”機制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9)11-0054-05
新疆对我国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援疆是加强民族团结和各族人民共同进步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西部开发形成新格局的重大战略。2013年,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预示新疆成为连接欧洲经济圈和亚太经济圈的经济大通道。2015年,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出台《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表明把新疆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是国家工程和国际区域工程。2017年,党的十九大把“一带一路”作为我国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主要抓手写入党章,加快了新疆发展的进程。在中央治疆方略指引下,援疆工作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一、组团式:新时代援建新疆的发展趋势
新疆作为连接亚欧的枢纽,需要加强自身产业发展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要解决资金问题,还要解决人才问题。
(一)规模援建是加速发展新疆的现实需求
1.古代戍守与屯垦为主的援疆
援疆作为治疆国策,自古有之。西汉张骞使得华夏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西域传播。公元前60年,汉朝设立对西域的直接管辖机构即西域都护府。东汉班超再通中国前往西方的道路,并在西域屯垦留守30多年。唐朝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并派军队守护。北宋册封喀喇汗王朝可汗。元朝成吉思汗完成对天山南北的政治统一。清朝通过戍守、屯垦、协饷、专饷等措施使新疆社会经济逐步得到发展;设立“伊犁将军”,强化天山南北的军政管辖;1884年正式在新疆建省。中国古代中央政府对新疆的援助治理主要是军事守护和政治管辖。
2.和平解放后人力资源的援疆
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新中国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借鉴历代中央王朝治疆方略的基础上,采取“中央支援地方、内地支援边疆、汉族支援少数民族、兄弟民族相互支援的援疆政策”[1],实施财政补助,并招录内地的农牧、地质等专业人才进疆援建。1954年中共中央作出屯垦戍边的战略决策,成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世纪60年代,又组织上海、江苏等省市12万名知识青年加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80 年代,中央决定组织江苏、上海等内地省(市)对口支援新疆;90年代,组织安排大批热爱新疆、能正确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汉族干部到新疆工作,开始重视人力资源的援建。
3.“输血加造血”的全方位援疆
1996年,中央作出了从1997年开始,由内地选派干部支援新疆的重大战略部署。2004年4月中央领导集体专题研究新疆工作,提出实施“稳疆兴疆、富民兴边”战略。2007年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促进新疆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2010年5月中央召开新疆工作座谈会,借鉴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模式,展开19省市参加的大范围对口援疆。援疆工作从经济、人力等方面的“输血”发展到全方位的“造血”,着力增强新疆自身发展的功能。
4.建设经济带核心区的规模援疆
2013年“一带一路”的倡议,使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建设成为援疆工作新内涵,援疆工作进入新阶段。2014年,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确立“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是新疆工作总目标,强调新疆的产业支撑,要提高资源开发的当地加工和深加工比例,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强地方自我发展能力。实现产业兴疆、资本入疆、人才安疆。区域政策,从西部大开发转变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2015年,我国正式发布“一带一路”线路图,突出“发挥新疆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向西开放重要窗口作用,深化与中亚、南亚、西亚等国家交流合作,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商贸物流和文化科教中心”[2]。新疆进入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格局,产业兴疆需要组团式的援建。
(二)系统援建是科学发展新疆的战略需求
1.顶层设计的援疆需要组团式
加快边疆发展,巩固边疆安全,“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是顶层设计的战略决策。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设在新疆是重大的战略问题。“一带一路”倡议涉及沿线60多个国家的共同发展,新疆作为丝绸之路沿线的关键节点,是欧洲经济圈和亚太经济圈的重要枢纽,在语言、宗教、经济辐射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地缘、资源和人文优势,党中央、国务院加快把新疆打造成为核心区的部署,为新疆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新疆阔步走向世界舞台提供了重大机遇。核心区的国内规划要转变为跨国区域规划,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3],必将为援疆工作提出更为系统的组团式的要求。
2.全面多元的援疆需要组团式
新疆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南疆五地州援建任务很重。古代虽然制定和实施了许多具有时代特色的援疆政策,但是多局限于军事和经济。新时代的对口援疆,更加全面多元。2014年9月4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常委(扩大)会议审议通过《推进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和《推进新疆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行动计划(2014—2020年)》。对口援疆的省市在援助人才、技术、管理、资金等方面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产业援疆、项目援疆、科技援疆、卫生援疆、智力援疆、教育援疆、旅游援疆等方式在更大范围内得以推行,组团式援建成为一种迫切需求。
3.职业教育的援疆需要组团式
提高新疆自身的“造血”功能,需要对口援建建立长久有效机制,要做好组团式的教育援疆。教育援疆是对口援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新疆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和配置不全是燃眉之急的民生问题。职业教育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最为“吸睛”的是能够拉动当地产业经济发展,因而是“长期建疆”系统工程中的基石。职教援疆,要把握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需求的脉搏,解决产业升级与人力资源的矛盾,更好地助推产业结构优化。以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为例,农牧、矿产、旅游等自然资源丰富,产业经济的发展带来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促进产业经济转型发展的功能亟待增强,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匹配度显示,区域内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布局结构、专业结构的优化已成为亟待解决的事项,需要具有“含技量”项目支撑的组团式职教援疆。
二、校包系:组团式职教援疆的有效机制
(一)“校包系”目标与任务
“校包系”指的是援建省份的高水平职业院校帮扶受援职业院校各个系部的专业建设、师资培训、课程改革、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的新型合作机制。“校”是指与受援职业院校签订对口援助协议的高水平职业院校;“系”是指受援职业院校的专业系部。以援助创建克孜勒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目标是转变克州职业技术学校教师工作理念,推进学校农经工程、医护工程、工业工程、教育艺术和文化旅游等5个专业系部的二级管理,增强办学“造血”机能,建成克孜勒苏职业技术学院,并打造一支能够胜任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的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援建院校的任务是派出专业负责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围绕办学目标找出克州職业教育困境的成因,重点帮扶现代农业技术、护理专业、学前教育、汽车运用与维修、旅游管理专业,从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专业规划、课程建设、教学管理、校企合作、师资培训、教育科研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援助,使受援系部在专业建设、师资质量、人才培养等方面有切实的提高。
(二)“校包系”运行与实施
1.“校包系”的运行模式
“校包系”的运行,有教育主管部门、援建省高水平职业院校和受援职业院校三个运行主体,采用“一对一”或“多对一”合作共建方式。援建院校在对口支援机制下,根据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援藏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实施方案》,选派优秀教师;根据对口援建专业系部具体情况签订《对口援建的协议书》,派遣专业教师;组织职教援建志愿者和受援职业院校兼职教授等“柔性人才”定期到受援专业系部工作,联合成立专业建设团队。以信息化为突破口,实时响应援建需求;以资源共享为载体,提升受援单位办学内涵和能力;以科研合作为支撑,提升受援系部教师的科研素养和社会服务能力。重点在专业规划、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共享、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给予人力资源的支持和帮助。构建职教援疆“造血型”模式,建立大密度、多层次的职业教育对口支援体系,共谋受援专业系部的快速发展和受援职业院校办学实力的提升。
2.“校包系”的实施重点
贯彻落实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和援疆工作会议精神,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要求,依托援建省份优质职教资源优势,重点做好专业建设和师资培训,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专业建设方面,一是要做好专业规划,凝练专业方向,彰显专业特色,论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二是优化课程设置,制定课程标准,实施课程方案,深化课改提升专业内涵;三是完善二级管理,落实专业实训,建设科研平台,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师资培训方面,一是建立长短结合、灵活多样的柔性人才对口援助机制;二是援建院校接纳受援职业院校教师到内地学习培训;三是加大“双师型”教师和高学历教师培养力度;四是改善专业教学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培养学科带头人和高层次领军人才。
(三)“校包系”措施与保障
1.“校包系”的关键措施
师资队伍是专业办学的关键。落实“校包系”工作,第一是发挥援建院校师资的优势,通过职教改革发展成果的推广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抓住职业教育社会化、产业化、现代化的特点进行教学改革;第二是通过培训帮扶、进修学习、研讨交流、结对合作等方式培养专业骨干教师,搭建平台打造优秀教学团队和优秀科研团队;第三是共享专业课程资源,通过远程视频加强援建学校和受援系部专业课程资源的科学、合理、有效的对接;第四是共建专业实训基地,帮助做好引企入校,形成工学结合模式,扩大订单式培养;第五是根据受援院校所处地域的矿产业、林果业、畜牧业、旅游业、民族传统加工业等支柱产业的特点,联合申报项目,研究职教专业建设,进而促进产业经济转型发展。
2.“校包系”的主要保障
“校包系”作为新时代组团式职教援疆的机制,需要在政策、组织、管理、资金等方面提供保障。从政策保障看,选派援疆教师有关待遇政策可参照《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对口支援新疆干部和人才管理办法的通知〉》有关规定执行。从组织保障看,由援建院校、受援院校及双方教育主管部门、对口援疆省份省委组织部、对口援疆前方指挥部等单位组成的“校包系”工作协调小组,充分发挥援受双方优势,科学设定岗位职责,选优配强教学团队,加强工作对接,确保思想同频、节奏合拍,形成工作合力。从管理保障看,实行受援院校和对口援疆前方指挥部双重领导,每个专业系部任命一位援建单位的负责人,加强援疆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和日常管理,提高援疆职教人才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从资金保障看,援建省份加大对受援单位系部专业建设投入,每年协调专项援疆资金,完善专业设施建设,同时重点支持学校开展教改科研项目,支持专业教师培养、柔性引才、学术交流等工作,使援疆工作不停留在“支票援疆”,做到“输血”和“造血”相结合[4],形成智慧援疆的特色。
三、长效化:“校包系”职教援疆的评估优化
(一)高站位优化职业教育结构
1.层次结构的优化
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是由国家政治制度、区域经济水平、文化发展方向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办学层次有中专层次的职校、专科层次的高职院校、本科层次的应用型高校、研究生层次的教育机构。政府应根据区域产业发展状况,尽可能丰富职业教育结构的层次,对接区域行业和企业,培养技术工人、高技能人才、应用型人才乃至学术性人才,使之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能够协调发展,形成定位清晰、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例如,新疆克州已有60年的中职教育,经济及产业的发展现状需要配置专科层次高职教育,培养专科實用型人才,保障人才培养层次与产业升级发展相适应,使职业教育形成合理的梯队结构。
2.布局结构的优化
职业教育布局结构是指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职业院校在一定区域内的分布情况。职业教育的布局结构要优先考虑两个因素:一是贴近产业经济园区办学,走进企业以防成为“孤岛”而缺少实训基地;二是利用地方资源形成特色,使人才培养成为区域产业经济的“增长极”。受历史原因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影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布局结构是不均衡的,这需要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使之逐步合理化。克州所属一市三县均有中职学校,中职层次布局较为合理,但南疆四地州中只有克州缺少高职教育的拉动,克孜勒苏职业技术学院的创建,可以有效地优化南疆高职院校的布局结构。
3.专业结构的优化
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是指区域内的专业数量及其占比情况,它与产业经济发展有着一定的契合度。不同区域因产业特色不同,职业教育也就形成不同特色的专业结构。专业结构的调整,必须从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的大局出发,需要关注从数量发展到质量发展的转变,从规模发展到内涵发展的提升,以满足产业链上不同岗位及产业升级、行业转向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与建设,可实施引企入校模式[5],实施产教融合方案,构建政策引导、学校主动、市场调控的优化机制,从而提升专业结构优化的有效性。“克州产教园”是克州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重要推手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校包系”工作的长效化评估
1.援疆政策的响应效度
职教援疆在国家援疆政策引领下进行,其成效评估自然应考虑政策的落实和目标的实现。2010年以来,中央已经召开了两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六次全国对口援疆工作会,每次会议都根据新的形势和援疆实际提出新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2010年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后,中央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推进对口支援新疆工作的实施方案》,并安排首批对口援疆试点项目,第一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确定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方针;2011年全国对口援疆工作会议,明确把改善民生放在优先位置,集中力量推进全面援疆;2012年全国对口援疆工作会议,推进产业援疆;2013年全国对口援疆工作会议,鼓励少数民族群众就业,强化国家通用语言教育和职业教育;2014年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的政策;2015年的全国对口援疆工作会议,注重产业带动当地民众就业;2017年的全国对口援疆工作会议,突出实现全面小康的主题,助推受援地如期实现脱贫目标,推进产业援疆,推进教育援疆。当下的职教援疆应有别于早期的职教援疆,要尽力推进组团式智慧援疆,“校包系”成效的评估指标应体现优质的职业院校援建,落实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
2.明确“校包系”考核指标
围绕职教援疆的目标,明确考核内容,明晰量化指标,有利于职教援疆教师清楚“校包系”工作的目标指向。考核指标,第一要考虑的是援建人才的素质,从学历、职称、专业和能力看能否担当起援建职业院校的重任;第二是从援建人员的工作态度看是否把“点子”用到援建上、把力量用到关键处;第三是从受援院校专业建设看是否有科学的设置论证和发展规划,是否充分利用教学设施和实训基地,是否建有可供远程教育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和精品课程;第四是从专业人才培养看是否有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是否能顺利帮助受援院校学生高质量就业,是否解决中高职衔接的通道满足受援院校学生继续学习深造的愿望;第五是从师资队伍建设看能否引导受援院校教师拥有现代职业教育理念,是否有效提高少数民族教师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和专业教学水平,是否注重“双师型”专业教师培养,是否积极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是否营造浓厚的学术科研氛围,有无组建高水平教学团队、科研团队和创新创业团队;第六是从社会服务看受援院校的校企合作、成果转化、支撑产业和改善民生的状况;第七是看是否帮助受援院校的系部建成完善的教学科研、学生工作、教师发展的管理制度。
3.完善“校包系”评估制度
加强职教援疆的人力资源开发,对参与“校包系”工作的援疆教师、柔性人才、兼职教授、志愿者等人员分类别考核。合理确认评估主体和评估办法,是实施有效评估的关键。令人信服的“校包系”工作评估,首先需要主体多元化,包括教育主管部门、社会用人单位、援建受援单位、援建受援教师、受惠的毕业学生,保证评估的民主性。其次需要重视用客观数据说话,并合理确定各类评估主体的权重,保证评估的客观性。再次需要选择合适的评估办法,注重形成性评价,保证评估的科学性。用“校包系”大事记的方式记录实施的业绩和不足;做到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使结果既能定性又有说服力。最后是落实评估结果的处理,充分发挥评估的价值,保证评估的有效性。将评估等级与援建受援教师的绩效津贴、职称晋升、干部任命、聘用评优、表彰奖励等挂钩,并向援疆教师管理单位和派出单位通报考核情况。对评估过程中发现的考核制度的不足,在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加以完善,充分调动援疆人员参与“校包系”工作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