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英语专业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探究
2019-12-17韩秋实
韩秋实
摘 要:社会多元文化共存、“一带一路”的推进以及医生岗位胜任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需要大学生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本研究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本框架为依托对医学院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进行分析,以期为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参考,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大学英语教学;医学生
1. 引言
全球经济一体化使英语成为国际通用语,国际交往参与者不同的文化背景使得他们之间的交际活动具有跨文化的特点,因此跨文化语境的交际能力也必然有别于传统的交际能力。在此形势下,肩负着培养国际通用人才的大学英语教学也必须从传统的语言技能训练,转向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医学院校承担着培养卓越医学人才的教育责任,医生岗位胜任力也对人际沟通能力有要求。根据帕尔默对文化语言学理论意义的阐释,世界的融合需要更多的跨文化理解和容忍,因此医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有益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推动中医传统文化的外传。
当前大学英语教学多重视英语国家语言文化的引入,相对忽视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症”问题严重,本文分析了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为完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提出了建议,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更好发挥英语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的桥梁作用。
2.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
首先,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同于交际能力和语用能力。交际能力指学习者用符合语法规则的连贯语篇实现在特定社交情境中的交际功能,实现语言形式和功能的匹配。语用能力包含语言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两个方面,即交际者能够根据特定的情境使用恰当的语言形式实现交际目的,并且能理解特定语境中的语言。
其次,研究表明虽然文化同理心和文化意识可以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得到改善,但基于文化互动和融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ICC)却并非与语言水平呈正相关,跨文化交际能力包含多方面的维度,对此国内外学者的解读不尽相同。
Byram[1]將跨文化交际能力界定为:语言能力、语篇能力、社会语言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其中跨文化能力包含以下五个维度:对异族文化的好奇和包容意识、对社交群体及其文化习俗的了解、解释交际活动的能力、习得他族文化并加以运用的能力和批判性评估能力。文秋芳[2]将跨文化交际能力视为交际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的综合,前者包括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策略能力,后者包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本研究基于李清平[3]提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从以下六个维度测量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文化能力、策略能力、非言语交际能力和国际规范知识。研究选取我校2017级两个医学相关专业班级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对我校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
3. 非英语专业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现状
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发现,非英语专业医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为:
(1)学习动机:高校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多以期末考试、四六级考试或研究生考试为目的,在以考试为学习动机的驱动下,学生成为考试的机器,缺乏对所学内容的批判性思考和对语言真实应用场景的锻炼,跨文化交际能力堪忧。
(2)教学内容: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使学习者能够准确运用英语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各个民族的生态、物质、宗教、社会文化等因素都会对其语言习惯产生影响,如果交际者跨文化交际知识欠缺,语言应用能力不足,便会导致交流不畅和沟通障碍,无法实现交际目的。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仍把重点放在的词汇、句式、语法等语言知识的传授,对语言中渗透的文化内涵缺少解读,基于真实交际环境的语言产出活动欠缺,教学评价中缺乏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检测,因此难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文化能力。
(3)教学方法:大学英语课堂中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方式比较单一,多以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操练为重点,即单词意思的解读和背诵、课文内容分析、练习巩固语言点等,缺乏基于真实交际语境的跨文化交际锻炼,同时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知识和策略能力的培养欠缺也抑制了学生跨文化能力和策略能力的发展,导致大学生跨文化学习意识不足。
研究调查显示,当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导致了非英语专业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欠缺,具体表现为:
(1)语言能力(听说读写译)有待提高,对于中西方文化异同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译表达掌握和运用能力欠缺;
(2)社会语言能力:对于中西方文化交际中的禁忌语、会话情境中的面子维护、交际意图的理解、英语日常表达和正式表达的异同缺乏了解;
(3)文化能力:缺乏对多元文化间的差异以及处理文化偏见的相关知识和策略,因此在交际中难以参照对方的文化来理解文化现象;
(4)策略能力的欠缺表现在交际前难以根据交际对象的文化背景采用不同的交际策略;交际中无法根据对交际信息的准确把握调整交际策略;交际后不知如何对交际失误进行补救;
(5)非言语交际能力方面:缺乏非言语手段(身体语、面部表情、语速等)的相关知识,因此容易产生跨文化交际误解和障碍;
(6)国际规范知识:医学生大多要继续深造从事科研和临床工作,但对于学术英语、职场英语的国际规范知之甚少,势必会影响专业领域的跨文化交际。
4. 教学启示
语言教学的内涵既包括对语言基础知识的传授,又承担着提高交际者语言使用能力的任务,特别是运用目的语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实现跨文化交际。根据我校学生跨文化交际现状,可以基于跨文化交际的六个维度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4.1 语言能力
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是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交际者需要具备较强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才能实现有效沟通。作为医学生,除了基本的沟通能力之外还必须了解相关的专业英语,进行跨文化专业交流。因此在学科设置方面,可以在大学英语通识课之外开设相关的医学英语(我校已经开设,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仍处于探索阶段)、学术英语、职场英语等选修课,提高学生的职业交际能力[4]。
听说能力的培养应在标准英语之外,融入各种语言变体,设计具有真实交际意义的情境供学生练习,使学生关注交流的真实性和可理解性,适应将来真实的交际情境。
读写译能力的培养应基于大量可理解的真实材料,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挖掘材料中的文化内涵;结合读后续写、一稿多改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翻译教学应融合策略指导和中国传统文化,采用小组合作汇报、视频、演讲等形式“医治”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症”。
4.2 社会语言能力
与日常人际交往类似,跨文化交际能力受到多种社交因素的影响。要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流,必须对不同文化中关于熟悉度、权利关系、禁忌、隐私、面子、话题等了然于胸,否则容易导致冒犯面子、交际误解、交际失败。只有具备相关的文化知识才能实现有效地跨文化交际。因此要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大学英语教学就应该在关注语法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同时,通过教师的元语言帮助学生建立形式-意义-功能联结[5]。
与此同时借助丰富的线上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大量真实的语言材料,比如报刊文章、记录片、BBC learning English等,教师引导学生注意真实交际中的语言变化,提高学生的语用意识和社会语言能力。
4.3 文化能力
文化能力主要指个人能理解多元文化间的异同,并接纳其差异,从而避免交际中的文化冲突。当文化差异不构成跨文化交际的障碍时,交际双方就会愿意按照对方的文化参照来理解文化现象,而不是带着文化偏见去看待对方文化。这是文化同理心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要提高学生的文化能力,成为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者,除了开设“英美概况”类的課程,使学生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之外,还应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系列微课帮助学生了解本国文化和历史,增强文化自信,坚持中国立场,在跨文化交流中更好地传播和解释中国文化。
4.4 策略能力
在语言交际中,具备相应的策略能力,交际者便可以根据语境和交际内容调整交际策略。因此在教学中策略知识的培训需要与语言能力培养同步进行。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如FIF口语训练系统、师生午餐交流会、课堂情境模拟等为学生提供语言输入和输出的渠道,通过设计不同的多元文化交际任务开展体验式教学,培养学生的交际策略。
4.5 非言语交际能力
虽然语言是交往的媒介,但是非言语交际信息如:面部表情、手势、身距、语速、音高等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也不容小觑。非言语信息在不同文化中的含义不尽相同,比如同一手势在不同文化中意义可能完全相反,交际双方的站立距离也暗含不同的亲密程度和交际意愿。如果在跨文化交际中对这类信息视而不见,就可能遭遇交际障碍,产生交际误解。
学生非言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将英美影视剧等视频材料融入教学过程的方式进行弥补,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在视频播放之前教师应进行相关非言语交际知识的讲解或录制微课供学生自学,播放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这类信息进行关注,播放后设计相关的语言产出练习进行情景演练。
4.6 国际规范知识
经济全球化要求任何经济、科技和文化活动都必须遵守国际规范。跨文化交际者也必然要具备国际规范知识和运用国际规范的能力。作为将来从事科研工作和临床工作的医学生,必须要了解国际学术规范和专业学术英语表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项目式教学法和学术英语(医学英语)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量大货真”的语言输入[6],利用《医学英语阅读教程——人文/通识分册》采用产出导向法设计课堂活动,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国际规范意识和运用能力。
5. 结语
时代的发展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应该基于其内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以意识培养为核心,消除文化偏见;以语言能力培养为基础,融入非语言教学内容,从课程设置、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测试手段方面进行改革,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Byram, M., B. Gribkova & H. Starkey. Developing the Intercultural Dimension in Language Teaching[M]. Stras-bourg: Council of Europe. 2002.
[2]文秋芳.大学英语面临的战与对策:课程论视角[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2(2):283-292.
[3]李清平.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构建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外语与翻译》 2018(2):63-67.
[4]蔡基刚.基于需求分析的大学 ESP 课程模式研究[J].《外语教学》 2012(3):47-50.
[5]冯薇,王立非.新媒体英文网络语言特征及其教学价值新探[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7(2):80-85.
[6]胡文仲.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定位[J].外语界,2013(6):2-8.
基金项目:本文系滨州医学院教学改革项目“文化语言学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JYKT20172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滨州医学院外国语与国际交流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