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学习:高职院校国学课程的实施
2019-12-17许西惠邓玉真
许西惠 邓玉真
摘 要:中华民族的国学经典论及孝悌、诚信、友善等道德伦理和规范,为高职院德育所用,能切实提升德育效果。高职院开设国学课程,课堂上注重学生身体与心理共同参与课堂的体验式模式,教学环节实现“知行合一”;丰富国学实践活动,与共青团、学生会合作,在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三观;等等。
关键词:国学课程;德育功能;体验式学习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他同样强调,“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做到立德,方能人生出彩。如何在中华文化认同的视野下创新和发展高职大学生的德育教育,这是我们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的路径选择。
一、国学对高职院的德育功能
国学经典历经岁月漆荡得以留存,其底蕴厚重、哲理深邃。梁漱溟认为中国教育是偏重“情”的教育,国学经典中确蕴含天人合一的弘大情怀、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大义凛然的英雄气节、宽厚仁爱的处世哲学。这些内涵与精神都可以,并应该成为高校德育用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的优良资源。
(一)爱我中华。屈原《楚辞》中爱国情怀、《汉书·苏武传》苏武“持节云中”的爱国故事,感染、激发大学生爱我中华。
(二)读书识礼。中華文化重伦理、倡道德,强调个人德行和修养。儒家强调:申孝悌、主忠恕、辨义利、笃诚信。圣人训:“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三) 提升人文素养。从人文素养的内涵来分析,包括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行为三个层次。其中人文行为是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外在显现。
二、国学课程德育功能的实现途径
实现国学课程的德育功能,契合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社会旋律,吻合读经热等社会现象。同时,与通识教育、高雅艺术进校园等社会热点或现实相结合,具有现实意义。高职院如何合理安排传统经典文化课程、采取什么模式提高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效果,从而提升德育效果呢。
(一)体验式学习
体验式学习理论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美国人大卫·科尔博完整提出。他构建了一个体验式学习模型即“体验式学习圈”,提出有效的学习应从体验开始,进而发表看法,然后进行反思,再总结形成理论,最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当中。在这个过程中,他强调共享与应用。该理论给当时西方的教育管理者很大的启示,他们认为这种强调“做中学”的体验式学习,能够将学习者的潜能真正发挥出来,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方式。我们通常将传统学习方式比喻成“观摩游泳”,将体验式学习方式比喻成“自己游泳”。为了更好地进行体验式学习,科尔博给出了在每个阶段中进行学习或教学所应采取的策略。
(二)高职国学课程和体验式学习具体分析
1. 高职开设国学课程
许多高职院开设“尔雅通识课程”在线公选课,一则通识课程内容脱离各校实际需求,二则高职学生大多自主学习自觉性、自学能力不高,在线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1)合理安排国学课程。国学经典浩如烟海、璨如繁星、包罗万象,除了儒释道的思想之外还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宗教等诸多领域, 高职院国学课程做出取舍,安排利于学生接受语言文字、文学艺术、传统美德等内容,增进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提升自身修养,培养更全面的技能型人才。
(2)精心组织课程教学。课程教学是大学生学习成长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对国学教育更加有效,“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国学经典,营造优美的文学氛围,进而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3)开发课程APP。网络课程(课件)内容完备、新颖有趣。利用学生对网络的兴趣,开发课程APP,师生的学习、交流不受时空的局限,使得经典文化能够尽可能多地进入学生的眼帘。
2.启动“体验式”教与学模式
(1)教师创设良好国学教学情境。课堂上,教师在课前三、五分钟,营造学习氛围。比如在学习《孟子》“吾养吾浩然之气”时,可以借助多媒体、在线网络等先进教学设备,播放先人生活时代的视频,将历史文化背景渗透在讲解过程中,把难懂的道理变得具体化,帮助学生找到与古人思想的共鸣。
(2)采用互动教学,更好的体验学习。莎士比亚曾说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教学理念、学生国学素养、个人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每个人积累的国学观点、探讨问题方法各有不同,课堂中讨论先哲思想,鼓励学生大胆分享自身想法,小组互动营造课堂讨论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中自由交流国学想法,创新讨论方式,将国学课堂延伸至生活中。
(3)编、导、演,体验人文精神。体验式学习,强调学生身体与心理共同参与。比如在学习《楚辞·渔父》时,屈原和渔父的对话,可以让学生角色扮演,亲身体会在那种时代背景下屈原舍生取义的精神。
3.国学主题活动
(1)团委、社团定期举办关于传统经典的活动。比如: 国学知识竞赛、古诗词朗诵大赛、演讲比赛等,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也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宣讲。
(2)强调学生道德践履。根据大学生德育的需要,组织“重阳敬老情”、“端午屈原祭”、“中秋团圆一家亲”等具有文化传承意义的活动,让学生在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中不知不觉受到思想的洗礼和道德的升华。
(3)国学主题活动。经典诵读活动、“学国学,闻书香”征文比赛、“品味国学、传承文明、做有德青年”主题演讲比赛、“学国学·讲道德·促和谐”文艺活动,“国学之感恩·道德·励志”主题摄影展、“学国学、践孝悌”主题绘画展等。在这些丰富多彩的国学主题活动中,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国学文化的魅力,并受到道德启悟。
(三)成立国学社团、组建国学馆或工作室
1.成立国学社。除了国学经典课程以外,很多高校的大学生基于自身对国学的热情,以学生社团为活动平台,组建国学社和读经小组。不同的文学社团,加强交流、资源共享。
2.组建国学馆。目前,国学受到社会、学校的追捧,社会上有许多书院培训、诵读国学;国内高校的国学院、国外的孔子学院,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关注。高职院可以结合学校师资情况组建国学馆,在学习、交流、传扬中国优秀文化中发挥作用。
3.成立传统文化工作室。笔者于两年前由市社会教育处批复成立社区教育“圣贤文化育建幸福家庭”工作室,7位成员一方面进社区开展居民社会教育、传播圣贤文化,一方面加强自我学习,不断提升个人修养,在社会上反响很好。高职院成立传统文化工作室,不仅是对学生的道德教化也是对教师师德的升华。
(四)课堂教育与社会实践体验相结合
国学教育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从人文素养、文化认同及传承上来开展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国学进入大学德育工作者“情感体验”。让老师们在工作期间至少读一本国学名著、拜访一名国学大师、考察一次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前沿的实况、接触一位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学生,然后在工作时与大家交流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和直观感受,通过切身体会和直观了解,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自觉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德育工作的力度,以实现价值传递。
(五)开设讲座
传统经典博大精深,因此,要想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了解得更具体,开办讲座是对已学知识的升华,更是国学经典传承、发展的重要途径。
学校邀请专家和教授来举行讲座,这样不仅有利于學校与学校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还有利于老师与老师之间的观摩和学习,利用学校自身的师资,为师生举办国学讲座,营造学习国学的良好环境。
(六)文化交流
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中国传统经典需要走出国门,让更多的西方人认识和了解它。传统经典是一个民族价值体系的核心,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具有很强的民族性特征。要想让世界充分了解中国,就必须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目前国内许多学校都相当重视开展大学生交换项目,通过交换国外的学生可以使他们了解悠远深厚的中国文化,同时中国学生也可以将优秀的民族美德带到国外。
发挥高职院国学课程的德育功能,需要教师充分利用体验式教学模式,从活动德育、体验式德育上拓展文化应用度,备学生、备教材,扎根中华传统经典,丰富国学课堂内容,在培养学生学技能的同时,培养对内心精彩的追求,不仅有“饭碗”还有吃饭的情趣。
本文为常州大学高职教育研究院 2016 年度课题,项目编号:CDGZ2016011
(作者单位: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