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体操”概念下的“体操”的内涵与外延

2019-12-17陶成武周建社李萍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外延体操内涵

陶成武 周建社 李萍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等,探析“大体操”概念下的“体操”的内涵与外延。认为:“体操”的内涵蕴含的身体性与艺术性及其分类体系呈现的基础性与延展性,明确了“体操”的内涵与外延的客体对象。“大体操”概念下的体操由以竞技性为主,逐渐转向竞技性体操与大众性体操双向共同发展的实践新局面。“大体操”概念下,体操的属性以大范畴为认识基础,内涵以身体美为基本特征,外延边界以互融为基本思路。通过竞技性体操与大众性体操的互融,形成竞技性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的实践基础。

关键词:体操;竞技性体操;大众性体操;内涵;外延

中图分类号:G 83          学科代码:040303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Literature and logical analysis were used to explore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gymnastics” under the concept of “Macro-gym”. It is found that the physical and artistic nature of “gymnastics”, as well as the fundamentality and extensibility of the classification system, have clarified the object of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gymnastics”. Under the concept of “Macro-gym”,   gymnastics is mainly based on competition, thus forming a new situation where competitive gymnastics and general gymnastics develop together. Under the concept of “Macro-gym”, the attribute of gymnastics takes the big category as the cognitive foundation, the connotation takes the beauty body and mind as the basic feature,  and the extension border takes the mutual integration as the basic idea. Through the mutual integration of competitive gymnastics and general gymnastics, the practical foundation of competitive gymnastic reserve talents training will be formed.

Keywords: gymnastics; competitive gymnastics; general gymnastics; connotation; extension

2018年7月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简称“体操中心”)举办了首届中国体操节,来自我国28个省份的9 252名运动员参加了技巧、健美操、啦啦操等项目的展演与比赛。2016年里约奥运会后,转变竞技性体操后备人才培养方式,形成递进式的竞技体操后备人才梯队[1-2],成为了学术界讨论的焦点。“体操是什么”不仅影响人们对体操运动的本体认知,而且是促进体操运动“竞技与大众”双向发展的理论依据。当前,人们对体操运动的认知仍主要为以往的“体操=竞技性体操”的固有认识,要促进体操运动由“高难”转向“大众+健身”[3],从而为竞技性体操后备人才培养与实现体操育人价值奠基。“大体操”就是把竞技性体操运动项目与新兴的健美操、啦啦操、健身操舞、排舞等大众性体操运动项目全部归入体操[4]。“大体操”概念不仅更新了体操运动开展的外在形式,也让人们重新思考与审视体操运动的内在意蕴。即“体操”的内涵如何定义,外延包括哪些,有何特征?在“大体操”概念下梳理“体操”的内涵与外延,对体操运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1   “体操”的内涵与外延的深度辨析

1.1  身体性与艺术性

概念是反映客体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基本形式[5],是对客体进行抽象、分类、概括的结果[6]。概念的形成与演化和人的思维活动、认识过程、事物的特征与本质属性等紧密相关,它主要反映客体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那些特有属性或类属性[7]。古代体操的概念包括走、跑、跳、攀登、爬越、舞蹈与军事游戏等内容[8]。现代体操与古代体操在内涵、外延与特征上存在较大区别。

对现代体操的属性认知的形成是以身体性与艺术性为基本内涵的抽象过程。其身体性主要表现为动作內容、表现形式与价值理念,是以身体动作展示与塑造为基本载体。动作内容是指动作结构,是依据人体生理特点编排的徒手、持轻器械或在器械上进行的身体姿势或造型;表现形式是指动作呈现方式表现为人体控制能力与特定要求的身体操练或练习;价值理念是指它是以激发人体潜能,提升个体身心素质与促进身体素质发展为主要目的[9]。其艺术性表现为动作结构、动作表现与辅助设备均是以展示美与塑造美为基本准则。具体表现为:动作结构的编排是具有艺术性要求的单个动作或成套动作;动作表现是一种带有表演性的身体练习或竞赛;辅助设备诸如器械的选取、音乐的选配都要与动作结构形成美的体现[10-11]。

现代体操以竞技性体操与大众性体操为外延,构成了实践基础。随着我国竞技体操、健美操等体操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体操也逐渐从过去单一的竞技性体操向竞技性体操与大众性体操相结合的思路与实践转变。具体而言,竞技性体操与大众性体操表现为不同的价值理念与动作结构。竞技性体操是以高水平运动技术训练与竞赛活动为主,目的在于提升个体的竞技能力与取得优异竞赛成绩,主要包括竞技体操(单杠、双杠、跳马、吊环、鞍马、高低杠、自由体操、平衡木)、技巧运动、艺术体操与蹦床等以竞技与比赛为主的项目,动作结构力求难与美的精湛表现。大众性体操是以健身、美体、休闲、娱乐、表演为主,目的在于促进练习者的身心健康与丰富其休闲娱乐活动,主要包括健美操、啦啦操、排舞、广场舞等。同时,竞技性体操与大众性体操的动作结构有时互有交叉,即:竞技性体操的大众化发展,例如快乐体操[12];大众性体操的竞技化呈现,例如健美操运动逐渐形成了竞技性健美操与大众性健美操。

综上所述,从本质属性分析,“体操”概念中蕴含的身体性与艺术性体现了其外延宽泛,为客体的纳入与延展奠定了维度基础。就“体操”外延边界而言,竞技性体操与大众性体操的划分并没有明确的界限,似乎表现身体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运动均可视为在“体操”的范围之内。

1.2  基础性与延展性

体操形成了以基本体操与竞技性体操为主要结构的分类。分类是根据客体的性质划分类别,使无规律的客体遵循规律。体操的分类是根据其客体对象进行的类别划分,目的在于明晰体操运动发展的内在规律与本质属性。体操客体对象的分类呈现多元状态,在国内比较典型的分类方法有二类法[12-13]、三类法[14-15]、四类法、五类法、六类法[16],见表1。除此以外,在国外还包括健美体操(凯瑟琳·比彻)、重力体操(乔治·温希普)、新体操(戴俄·刘易斯)、达德利·萨金特体操等[17]。尽管依据现代体操客体对象分类的方法众多,但是基本形成了以基本体操与竞技性体操为基础,其他类型体操为延展的分类体系。

体操分类边界的模糊使“体操”对外延所涉及的客体对象产生了延展。首先,从“体操”涵盖的客体对象来看(见表1),无论依据哪种分类标准,基本体操与竞技性体操均是各种分类方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以此为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体操”涵盖的客体对象也日渐丰富,诸如团体操、辅助体操、表演性体操等相继出现。基于实践—认识的角度,“体操”涵盖的客体对象反映了“体操”的内涵与外延发生更深层次的变化。其次,从语言学角度分析,语言的能指与所指往往根源于客体的内在性质与文化特质[18]。“体操”涵盖的客体对象所用名称的能指与所指多呈现出边界模糊,例如“基本、竞技、表演性、辅助”等,这类词语没有明确具体的内容指向,其能指与所指的边界通常停留在操作性概念界定的范围之内。因此,外延的丰富与边界的模糊延展了“体操”概念的时间关系和空间关系,将“体操”的本质属性与“大体操”的客体对象置于更加宽泛的内涵与外延之中。

2   “体操”内涵与外延的宽度辨析

2.1  “大体操”概念的形成与演化

欧洲大众体操的兴起与世界体操节的发展是“大体操”概念形成的实践基础。19世纪后半期,一些欧洲国家为了增进国民的身心健康,增强体操练习者的信心,曾组织过体操大汇演,汇演最初只限于本国人参加。后来,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体操大汇演也成为了各国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的重要手段,其他国家也逐渐被允许甚至获邀参加体操大汇演。瑞典体操组织于1939年举办了第1次大众体操汇演,共有12个国家参加,随后又举办了第2次,有14个国家的110个代表队参加了汇演,自此以后,大眾体操逐渐在欧洲盛行[19]。大众体操在欧洲的逐渐盛行,受到了国际体操联合会(简称“FIG”)的高度重视。1950年荷兰代表Sommer提出由国际体操联合会举办国际大众体操节,全体代表通过了此项建议,从此,国际体操联合会将大众体操竞赛纳入了议事日程,称为“世界体操节”,每4年举办一次。第1届世界体操节于1953年在荷兰鹿特丹成功举办,参赛国家共计14个,参赛人数约5 000人。截至2015年,世界体操节已成功举办15届,参赛人数多达2万3 000余人,参赛国家多达50余个,成为了国际上规模最大的大众体操节(见表2)。欧洲大众体操的兴起与世界体操节的成功举办使大众体操逐渐被国际体操联合会接纳,使体操由竞技性逐渐向竞技与大众相结合的方式转变,促进了“体操”概念外延的延伸与发展。

世界体操节的内容与形式体现了“大体操”概念形成的实践基础。首先,在展演特点上,注重普及性、健身性及娱乐性。世界体操节创办的宗旨在于推广大众体操,使大众体操遍及世界的各个角落,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到大众体操活动中,通过大众体操的学习与练习来增强身体素质。世界体操节参赛的对象没有年龄、性别、技术水平高低之分。不同年龄、性别与技术水平的选手均可以参赛以展示他们的体操技能与技巧,大赛没有奖牌、不排名次,其主要目的是展示大众体操的魅力,促进体操运动的普及[20]。其次,在展演内容上,趋向多元化和特色化。世界体操节表演的内容除了竞技体操、艺术体操和技巧运动外,还包括了轻器械体操、蹦床、啦啦操、健美操、爵士舞、现代舞、游戏及一些与民族传统体育元素结合的操舞[19]。最后,在展演形式上,不比难度,比创意,多是集体形式。世界体操节的参赛队人数少则几人,多则几十人或上百人。动作编排可以徒手,也可以持轻器械,或在器械上完成。展演要求队形变化和体操技巧动作巧妙结合,运动员以优美的、艺术化的静态或动态的造型表现体育精神,体现竞技体操水平[21]。

2.2   “大体操”概念的解读

“大体操”概念体现的是体操是面向所有人的体育运动。亚洲体操联合会主席二木英德主张,体操的发展应该更加平民化,要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体操这个项目中来[22],认为“体操不应仅限于竞技体操,而应面向所有人”[23]。2010年4月5日,在“体操世界冠军走进都江堰”的演出中,技巧选手的柔、艺术体操冠军的美及健美操运动员的活力使更多的人重新认识了体操运动,重新认识了体操运动的内涵。2014年6月,我国相关行政部门也将“体操进校园”列为体育项目进校园的7个项目之一。此外,学术界对“大体操”的内涵与外延也进行了初步探讨,例如“大体操”是指对人的力量、灵敏、柔韧、协调与平衡等身体素质有较高要求的,且与体操运动相似或相同的难美性体育运动项目的集合,包括基本大体操、竞技性大体操、实用性大体操、表演性大体操4大类[24];“大体操”包括了以基本体操、轻器械体操、健美操、艺术体操、啦啦操、团体操、健身舞、技巧、蹦床等为主的体育与艺术相结合的项目,其不仅能健身,而且能培养人的意志品质[25]。“大体操”概念的形成与演化,要求体操运动不再是竞技体操、艺术体操等奥运项目,体操运动应更加大众化、普及化,使其从竞技体育逐渐向竞技性与大众性相结合转变,发挥体操运动育体、育心的功能与价值。

“大体操”概念的提出,目的是促进竞技性体操与大众性体操的协同发展。首先,通过整合奥运项目与非奥运项目,促进竞技性体操和大众性体操协同发展,项目之间“报团取暖”,形成竞技体操、艺术体操等奥运项目与啦啦操、健美操、排舞等非奥运项目的开展,促进两者共同推广与普及[26]。其次,提出了“五位一体”的发展构想,即包含了5个方面:大众体操与竞技体操;人才培养与体操进校园;发展空间与国际经验;体操比赛与展演活动;综合保障。“五位一体”发展构想将体操运动的发展从以竞技性体操为重心,逐步转向竞技性体操与大众性体操的协同发展。在发展目标上,促进体操奥运项目与非奥运项目协同发展,不仅要发挥体操运动的竞赛与表演功能,而且要发挥体操运动的教育作用;在发展手段上,竞技性体操与大众性体操进校园的方式,在学校基础课程中开展,建立体操俱乐部、省市体操学校、省市体操队、国家体操队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大众性体操普及与竞技性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的格局。

3    “大体操”概念下的体操新语

3.1  属性以大范畴为认识基础

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大体操”概念能指内涵与外延具有宽泛性与包容性。“大体操”可分解为“大”和“体操”。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中关于它们的解释分别为[27]:“大”可解释为“达到很广范围或很高程度”,是表示范围与程度的修饰词;“体操”可解释为“由一系列动作编排起来的体育活动,例如健美操等;动作是指身体的活动或行为,具有技能性;“编排”是指按一定的原则、规则或次序来组织或排列,具有规范性。可见,“体操”运动注重技能性与规范性,要求遵循某种统一的基本规则与技术技巧,例如竞技体操、健美操、艺术体操、啦啦操等,均具有标准性的规则体系、动作技术及表现形式。显然,“体操”能指为以身体或身体的一部分,按照一定原则、规则或次序来组织或排列的动作。而“大”限定了身体或身体一部分、原则、规则或组织的宽泛程度,是“体操”内涵的客体对象的延展性与包容性。

从逻辑学的角度分析,“大体操”概念突破了对体操以竞技性为主的狭隘认识视角,延展了竞技性体操与大众性体操协同发展的新视角。“体操”前的“大”,无疑需要突破以竞技性为主的认识局限,将“体操”的内涵的客体对象置于更加广阔的空间进行审视,把“体操”的客体对象从以基本体操与竞技性体操为基础的整体视域中,达成逻辑的泛化。即突破以基本体操与竞技性体操为主的历史视域,逐步将辅助体操、表演性体操、健身性体操等均纳入体操,例如啦啦操、健身操、排舞、广场舞等,把与体操相关的动作结构与表现形式视作“体操”的大范畴内。“体操”的内涵与外延的延展逐渐要求体操运动从竞技性转向大众性,将“体操”的内涵的客体对象从竞技性项目,延展至大众性,即形成竞技性体操与大众性体操协同发展的认识基础。

3.2  内涵以美身心为基本特征

体操是以展示身体美为根本的体育运动。1)现代体操运动特别重视展示身体美,例如古茨姆塞认为练习体操的目的是“把身体锻炼得优美灵活”,瑞典的林氏体操主张体操运动是以身体协调发展为目标的体育运动,法国的阿摩罗斯体操加入了音乐、舞蹈等元素,捷克的“鹰”体操主张以美吸引人[28],丹麦的布克吸收了芬兰体操中的韵律体操元素与军事体操元素,将节律、动感与轻柔等体现美的元素融入丹麦体操,形成独特的体操体系[29]。2)体操运动以展示身体美为基本要求,例如在概念中呈现的核心元素——艺术性,及体操动作在练习、表演、比赛中要求充分展示“人体美、动作美、行为美”[30]等美学特征与美的追求。3)部分体操运动直接以美命名,例如健美操等。

体操运动中的身体美具体表现为身心之美。首先,体操动作蕴含着精致美,体操动作均具有规范性和标准性,每个动作在练习、展演或比赛过程中,对动作的要求都具有明确、细致、具体的标准与规范。其次,体操动作蕴含着艺术美,体操动作是人体通过徒手或器械完成的各类肢体动作,展示人体姿势等方面的美,是通过各类肢体动作编排体现美,这种美是一种外显的艺术美,具有“美”的艺术属性。再次,体操动作中蕴含着美,体操动作能体现身体美,不仅能对外显的身体美进行塑造,而且能够对练习者的心灵产生美的熏陶,提升其艺术素养,具有美育价值与功能,具有“育”的价值属性。此外,体操运动中的非身体语言美,也是体操動作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面部表情等。它是人们在体操练习、展演或竞赛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肢体动作美的延伸,也是肢体动作的升华与内化,是区别于其他体育运动美的内在特征。体操是展示人体本体美为基础的体育运动,其美的塑造注重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结合、形式与内容的融合,形成审美的价值与功能。

3.3  外延边界以互融为基本思路

外延是指概念内涵适用的对象,或者概念所囊括的客体对象的范围。“大体操”概念下的“体操”是竞技性体操与大众性体操双向并行发展的体操,即根据练习者参与体操运动的目的,可将体操分为竞技性体操与大众性体操。竞技性体操是以提高练习者的竞技能力与竞赛成绩,以取得优异运动成绩为目的的体操运动,这些运动项目可以涵盖所有的体操项目,但其参与目的主要是为争取优异竞赛成绩,呈现的是体操“高、难、美”的动作特点与表演效果。大众性体操是以健身、健心为目的的体操运动,参与大众性体操运动是出于健身、健美与休闲娱乐的目的。竞技性体操与大众性体操的协同发展,丰富了“体操”的外延,延展了“体操”的外延涵盖的客体对象范围。

“大体操”概念下的体操是竞技性与大众性相互渗透与互融的体操。竞技性体操与大众性体操之间要形成相互渗透与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走“社会化、大众化与市场化”[31]之路,形成竞技性体操与大众性体操的协同发展。1)大众性体操的推广与普及,能为竞技性体操的后备人才培养奠定基础,使体操运动成为人人可参与的运动,例如体操中心推出的快乐体操、校园体操等,实现了竞技性体操的“大众化、社会化”;2)竞技性体操竞赛成绩的提高,使竞技性体操在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过程中,在奥运会中占据一席之地。这对大众性体操的推广与普及,产生了较好的宣传与推动作用。“五位一体”发展构想蕴含了竞技性体操与大众性体操协同发展的新思想,使体操逐渐成为竞技性与大众性相互融合与共同发展的运动项目。

4   结束语

“大体操”概念下的体操的内涵与外延突破了以竞技性体操为主的认识局限,从以发展身体美为主的理念出发,不仅使体操运动从“高、难、美”走向“大众化、健身化”转变,也使体操运动本体发展突破了动作结构、表现形式的瓶颈。“体操”的内涵与外延淡化竞技性、凸显大众性,形成了竞技性体操与大众性体操双向共同发展与相互促进的新格局。一是以发展竞技性体操为主要目的的快乐体操悄然兴起,形成了立足于大众化推广与普及的发展方式,为竞技性体操后备人才培养奠基。二是以大众性体操为主,以体操进校园为主要措施的新兴健美操、啦啦操等运动项目的迅速推广与普及,使体操成为各级各类学校与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发挥体操运动“育”的价值。“体操”的内涵与外延的延展,使竞技性体操与大众性体操协同发展在思想认识上具有了理论基础,有助于促进体操运动的普及,为竞技性体操的后备人才培养构筑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  何俊.里约奥运会中国体操队失利分析及备战东京奥运会对策[J].体育科学,2017,37(4):87.

[2]  彭召方,李佐惠,袁玲,等.中国体操竞技实力移位现象探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7,53(3):93.

[3]  鹿志海,王文生,杜利坤.中国体操“亲民化”与“娱乐化”发展前景探索与展望[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26(3):243.

[4]  “大体操”概念呼之欲出[EB/OL].[2018-09-05]. http://news.cnhubei.com/ctdsb/ctdsbsgk/ctdsb24/201004/t1103997.shtml

[5]  夏征农.大辞海(哲学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35.

[6]  关老健.普通形式逻辑[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162.

[7]  韩丹.论体育概念之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2,33(6):1.

[8]  童昭岗.体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

[9]  吴维铭.中国学校体操历史与发展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17.

[10]  王聪,翟廷立.略论体操文化的特点与传承[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11(50):92.

[11]  彭召方,刘鸿优,李佐惠.快乐体操发展解读[J].体育文化导刊,2017(4):156.

[12]  王亮清.论现代体操的分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36(6):123.

[13]  李树林,徐桂贞,韩宏飞.论体操的内容与分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3):426.

[14]  魏曙光.论体操的分类及其内容[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3,29(1):83.

[15]  吕吉勇,梁春生.从体操运动发展看体操分类的意义[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997,15(4):12.

[16]  张玉宝.从体操概念演变论竞技体操与基本体操的本质[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1,25(3):52.

[17]  李佐惠.美国体操教育史上的四次争论与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6):854.

[18]张晓旭.事物命名行为的内在机制研究[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5,21(5):16.

[19]  郭春红,王文生.世界体操节的创立与发展对普及中国体操运动的启示[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1(1):115.

[20]  吝博.世界体操节举办盛况对我国体操项目发展的启示[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20(7):83.

[21]  张妍,刘利峰.对大众体操发展的几点思考[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6,24(90):17.

[22]中国应注重“大体操”[EB/OL].[2018-09-05].http://news.sina.com.cn/s/2003-11-25/11341184607s.shtml.

[23]亚体联明年将创办“亚洲体操节”[EB/OL].[2018-09-05]. http://www.xiancn.com/gb/wbpaper/2003-11/24/content_62474.htm.

[24]  邓陈亮.我国大体操产业发展思路与模式探索[D].成都:成都体育学院,2012.

[25] 段丽,刘琪,刘梦媛.大体操理念下体操类项目教学的艺术性体现:以成都体育学院为例[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3,21(5):76.

[26]  “大體操”揭开面纱、“抱团取暖”期待项目提升[EB/OL].[2018-09-05]. http://sports.sina.com.cn/o/2010-04-07/10564925940.shtml

[27]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5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33,328.

[28]陈立农.体操分类的历史回顾与设想[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4,14(3):59.

[29]  BONDE H.NIELS BUKHs gymnastics school in denmark,1912-1933: gymnastics,erotics,and male bonding[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Sport,2015, 32(6): 800.

[30]  郭春红.体操文化特征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0.

[31]  刘智丽,刘青.我国竞技体操面临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探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6,30(2):98.

[32]  祝文钢,周曰智.当今世界男子竞技体操动作的发展态势[J].体育学刊,2015,22(1):109.

[33]  王恒,薛婧.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丹麦体操的历史演进与发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7,43(1):55.

[34]  张军舰.我国竞技体操可持续发展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5(9):104.

[35]  彭召方,李佐惠,国伟,等.日本竞技体操的发展历程、经验及启示[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9,31(4):353.

[36]  徐玉娟.东京奥运周期我国体操发展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17(4):89.

[37]  汪敏,孙佳荷,吕铭亚.我国艺术体操集体项目难度编排的不足与发展[J].体育学刊,2015,22(4):111.

猜你喜欢

外延体操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硅外延片过渡区控制研究
思维体操
思维体操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入坑
关于国际法渊源内涵和外延的重新审视
重视科学概念教学 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头脑体操
木木相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