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程健康教育模式在糖尿病患者护理管理中的作用研究

2019-12-17王雪菲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9年34期
关键词:空腹科室血糖

王雪菲

临床上,糖尿病为慢性终身性疾病之一,以血糖水平明显增高为主要病理特征,是一种具有高发病率的异常综合征,且其发病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比如: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及饮食因素等[1]。因糖尿病具有发病率高、病程长与并发症多等特点,若治疗不及时或不恰当,都将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更大的损害,为此,临床有必要做好糖尿病的早期治疗工作。而药物治疗则是糖尿病的一种重要治疗方式[2],由于疗程长,用药种类多,所以,为能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临床有必要加强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力度。此研究,笔者将以200 例糖尿病患者(接诊于2016 年2 月—2018 年1 月)为对象,着重分析糖尿病护理管理中全程监控教育模式的应用价值,现作出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电脑随机双盲法分组原理对2016 年2 月—2018 年1月间本院接诊的糖尿病患者200 例进行分组,当中,试验组(n=100)有男性54 例和女性46 例,年龄在54~89 岁之间,平均(68.24±7.18)岁;病程在0.5~18 年之间,平均(7.92±3.24)年。对照组(n=100)有男性53 例和女性47 例,年龄在55~90岁之间,平均(68.96±7.53)岁;病程在0.6~18 年之间,平均(7.61±2.97)年。患者经临床检查明确诊断为糖尿病,思维正常,且神志清楚。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病历信息完整。研究在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的情况下进行,比较两组的病程与年龄等基线资料,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试验组接受全程健康教育,详细如下:(1)在科室中设置健康教育中心,需安排科室中临床经验丰富且高资历的医师对健康教育中心进行负责,其职责主要包括:统筹规划健康教育中心的各项管理教育事务,努力协调好各部门间的关系,严格监督科室医务人员日常工作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临床诊疗及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科室中的医师需做好患者的治疗工作,同时针对患者的提问作出详细的解答,另外,科室医师还应定期组织患者进行教育活动。而科室护士长则应安排与配置各项教育事务,专科主管护师需全面落实患者的各项护理及保健工作,定期监测患者的尿糖与血糖水平,并正确指导患者用药。(2)视患者的基本需求及病情状况,同时结合国内外比较先进的一些糖尿病健康教育路径,对健康教育材料进行有效的编撰,同时是根据患者的治疗情况及治疗期间存在的问题,制定出个体化、标准化且人性化的健康教育路径。对健康教育路径进行应用的过程当中,需参考科室中医务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根据专家的审查,及时对健康教育路径作出修正。(3)根据是否住院明确患者健康教育的方式,比如:院外教育亦或者是院内教育等,以有效安排好患者健康教育的时间。当中,院内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院内系统化教育,离院注意事项教育及病变专项教育;而院外教育则主要通过电话随访以及门诊随访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干预。其教育内容主要有:心理,饮食,生活,运动,及药物等,此外,还应定期检测患者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尿糖与血压等指标,做好相关并发症的预防及治疗工作。健康教育的方法主要包括:举办知识竞赛,专题讲座,设置宣传栏,个体化预约指导,邀请血糖控制效果较好的病患现身说法,发放健康教育宣传册等。

对照组接受常规健康教育,也就是定期组织患者开展糖尿病相关知识讲座,正确指导患者用药,并向患者发放医院自制的健康宣传册。两组的干预时间均为1 年。

1.3 评价指标

利用Deborah 糖尿病自我管量表[3]对两组健康教育后的自我管理能力进行评价,其评价内容主要有血糖测试、饮食、足部护理、药物及运动五个维度,总分超过28 分,提示良好;介于21~28分之间,提示一般;小于21 分,提示差。

采取问卷调查法,并在干预1 年后,评估两组对健康教育效果的满意程度,问卷调查结果以百分制进行表示,当中,不满意<60分,一般满意≥60 分且<90 分,比较满意≥90 分。计算满意度利用如下公式:满意度=(一般满意例数+比较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分别在健康教育前/后检测两组的空腹血糖与餐后2 h 血糖水平,并根据检测结果评估两组血糖控制的效果。当中,空腹血糖介于4.5~6.2 mmol/L 之间,提示控制良好;≤7.0mmol/L,提示控制一般;超过7.0 mmol/L,提示控制较差[4]。餐后2h 血糖介于4.9~8.1 mmol/L 之间,提示控制良好;≤10.0 mmol/L,提示控制一般;超过10.0 mmol/L,提示控制较差[5]。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用SPSS 20.0 软件,t检验和χ2检验分别用来检验计量资料(±s)与计数资料 [例(%)],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2 自我管理能力评估

试验组的自我管理能力良好率为76.0%,比对照组的38.0%高,P<0.05。如表1。

表1 两组自我管理能力的对比分析表 [例(%)]

2.2 空腹血糖控制效果分析

试验组健康教育前的空腹血糖控制良好率为13.0%,同对照组的11.0%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健康教育后的空腹血糖控制良好率为82.0%,比对照组的43.0%高,P<0.05。如表2。

2.3 餐后2 h 血糖控制效果分析

对两组健康教育前的餐后2 h 血糖控制良好率进行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健康教育后的餐后2h血糖控制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如表3。

2.4 患者满意度分析

试验组对健康教育效果的满意度为97.0%,优于对照组的82.0%,P<0.05。如表4。

3 讨论

现阶段,糖尿病在我国临床上具有比较高的发病率[6],为慢性病之一,通常由免疫功能紊乱及遗传因素等所致,可引发胰岛素功能变化异常的情况,进而导致了机体代谢失调,并能引发高血糖症状,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损害[7]。糖尿病具有病程缓慢等特点,能够对患者的精神和心理造成较大影响[8],故临床有必要做好患者治疗期间的健康教育工作,以有效提升患者血糖控制的效果,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减少不良事件发生风险。

全程健康教育属于是一种比较新型的护理干预手段,具有比较高的灵活性以及针对性,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提高护理效率[9]。通过全程健康教育能够让患者充分了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并能从运动护理、日常生活习惯、血糖监测、健康知识以及药物治疗介绍与相关注意事项等方面来对患者进行干预,以有效提升其健康教育的效果,有助于促进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与饮食习惯,并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10-11]。另外,在健康教育过程中,还应加强医护间沟通与合作的力度,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且,心理咨询师、保健室和营养科医师还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并以此为依据对护理方案作出适当的调整。现代研究表明,于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糖尿病患者施以全程健康教育,能够显著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让患者能够以一种较好的状态的面对治疗,与此同时,还有助于提高患者血糖指标控制的效果[12-15]。

此研究中,试验组健康教育后的空腹血糖与餐后2 h 血糖控制良好率比对照组高,P<0.05;试验组的自我管理能力良好率及对健康教育效果的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全程健康教育模式有助于改善糖尿病护理管理的效果,且利于患者血糖指标的有效控制,可在较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改善患者对健康教育效果的满意程度,建议临床推广。

表2 两组空腹血糖控制效果的对比分析表 [例(%)]

表3 两组餐后2 h 血糖控制效果的对比分析表 [例(%)]

表4 两组健康教育效果满意度的对比分析表 [例(%)]

猜你喜欢

空腹科室血糖
消毒供应中心与临床科室建立有效沟通的实践与探讨
细嚼慢咽,对减肥和控血糖有用么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一吃饺子血糖就飙升,怎么办?
居家监测血糖需要“4注意”
采血为何要空腹
空腹运动,瘦得更快?
爱紧张的猫大夫
“合作科室”为何被坏了名声
空腹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