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初中国古典艺术歌曲的审美追求及文化隐喻

2019-12-17潘盈旭沈阳音乐学院

艺术家 2019年9期
关键词:艺术歌曲古典诗词

□潘盈旭 沈阳音乐学院

艺术歌曲,是一种兴起于西方的音乐体裁,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这种音乐体裁主要由人声、钢琴伴奏和诗篇构成,作品旋律多静谧富有诗意,音乐作品最大的特点是借助于旋律刻画、表达诗歌中的形象和内涵。其中,特别是对于人物内心的描绘和刻画与思想感情的深刻表达,是艺术歌曲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的重要审美特点之一。纵观中国音乐发展的历史长河,艺术歌曲起步较晚,在20世纪初受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特别是进入三四十年代,随着一批留洋作曲家的归来,如谭小麟、黄自、青主、萧友梅等,西方艺术文化传入我国,他们将中国的古典诗词与西方的作曲理论相融合,从最初的“模仿”到在模仿基础上的“创新”,在把握中国诗歌歌词特点基础的同时改编创作技法,使这一西方“舶来品”富有中国艺术文化特色。随着创作技法的不断完善,作曲家们不懈努力,将中国艺术歌曲推陈出新,在技法创作与思想表达上逐渐厘清了道路,极大地推动了之后的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和发展[1]。

一、西学东渐下的中国古典艺术歌曲探微

任何艺术形式的发展都是以时代、社会环境为依托的,艺术是文化的“镜子”,是时代的写照,艺术发展离不开社会、历史环境的变迁。20世纪初的中国,处于水深火热的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社会环境动荡不安,人民饱受欺凌。特别是戊戌变法失败后,国内外的政治形势更是变得深不可测,一切都在瞬息万变之中。其中,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文人志士提出学习西方的策略,特别是在艺术文化方面,有识之士主张在学堂中开设音乐课程,学校要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并且要创作、演唱属于我们自己民族的歌曲。因而中国音乐史上的“学堂乐歌”便应运而生,这种以国外音乐曲调配本土歌词的创作形式一度成为人们及学堂中学生主要练习传唱的音乐作品。

与此同时,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西方乐理知识也在中国得到了传播和普及。值得一提的是,以曾志忞为代表的艺术理论家在这一时期将西方的乐理知识整理撰写成教科书并在国内推行,帮助国人进一步从学理上了解西方音乐创作技法及作曲理念,对我国近现代的音乐创作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回想20世纪初,以沈心工、李叔同等为代表的音乐家创作了大量的歌曲作品,其中艺术歌曲创作的形式便是在引用外国音乐曲调的基础上搭配本土的诗歌歌词,如沈心工的《黄河》、李叔同的《送别》等,这些都是流传至今且依然脍炙人口的歌曲作品。

随着中国国内形势的变换,特别是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许多知识分子幡然醒悟,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转变,他们不再拘泥于模仿和借鉴而是力图积极寻找新的创作理念,试图在音乐教育和音乐创作等方面取得突破。

二、中国艺术歌曲特有的审美特性与时代品格

在西学东渐背景下,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家,受西方艺术文化的影响,这些人致力于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和西方艺术文化的普及,特别是中国古典艺术歌曲,在这一时期创作更加难能可贵。其中,以青主为代表的作曲家创作的古典艺术歌曲《大江东去》(苏轼词编)一直传唱至今,且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开启了中国古典艺术歌曲创作发展的先河。这首作品在表现中国传统诗词艺术之美、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有积极的意义,但由于当时人民的艺术文化水平差异问题,很多民众并不能深入把握、理解曲中深意,因此,大多数人多以机械地聆听和演唱为主。从青主的创作来看,虽然他在一定程度上还停留在西方艺术创作的模仿阶段,多以西洋技法与中国诗词搭配的形式,但其在受西方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影响下,着重于歌曲内在情感的挖掘和刻画,这成为之后中国古典艺术歌曲创作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2]。

在中国古典艺术歌曲锐意革新的创作之路中,萧友梅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作为上海国立音专的创始者,其在中国古典艺术歌曲创作中,也有很重要的贡献。一方面,大量作品的问世,如《南飞之雁语》《问》《卿云歌》等对近现代音乐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另一方面,萧友梅一改往日“旧瓶装新酒”的创作模式,而是尝试自己作词作曲,尽管作品音乐舒缓简洁、风格淡雅朴素,但锐意革新的勇气为这一时期的音乐人起到了榜样示范的作用。

在中国古典艺术歌曲发展历程中,黄自及其弟子的出现将其推向了发展的高峰,除了作品量的增加外,中国古典艺术歌曲真正拥有了自身的艺术特色。首先,从作品来看,无论是数量、质量,还是内容的深度、题材的广度,相较于之前的创作都有质的提升。除此之外,本国民族风格的自觉意识在作品中都得以彰显,可以说黄自及其弟子的创作进一步体现了民族审美特色与音乐艺术的合二为一。黄自的一生创作出了大量的古典艺术歌曲的优秀作品,如《点绛唇·赋登楼》(王灼词)、《花非花》(白居易词)、《南乡子》(辛弃疾词)等,这些作品都十分讲求古典诗词艺术的韵律之美,黄自配的旋律也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易于传唱。此外,其创作的古典艺术歌曲多构思严谨、线条清晰、伴奏细腻、层次感丰富,其大多音域适中,更利于民众传唱。

三、20世纪初中国古典艺术歌曲创作的审美流变

首先,基于“模仿”之上的探索。笔者在这里以20世纪初重要的音乐家之一青主为例进行说明。作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青主的创作手法是世纪之初最具代表性的。他的作品多采用于中国的古典诗词,并有意识地融入西方的作曲技法,可以说青主是中西方艺术歌曲创作融合手法的先行者。其中,笔者曾演唱过他的作品《大江东去》(苏轼词),这首作品完全采用了西方的宣叙调创作风格,与苏轼开阔豪放的诗词意境相融合,尽管在当时看来稍显突兀,但在20世纪初无疑是大胆的尝试。除此之外,青主的《清歌集》是其重要的音乐成就,其中收录了十首他创作的艺术歌曲作品,六首选用了历朝历代的诗歌作品,每一首配以简洁易懂的歌曲旋律,体现了其独特的艺术审美品位和对于艺术歌曲的独特见解,青主的艺术创作为之后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其次,由“刻板”到“多元”的蜕变。进入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古典艺术歌曲创作进入繁盛期。随着一大批海外留学学者的归来,传统形式下的“模仿”式创作开始一点点被瓦解。这一时期,无论是作品数量还是内容质量都有新的突破,古典艺术歌曲的审美风格也越发多元,艺术性与民族性相统一是这一时期音乐家们创作所追求的终极目的。与此同时,上海国立音专的成立,为我国输送了一批批专业的音乐艺术人才,对推进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和发展有重要意义。

这一时期的中国艺术歌曲创作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其一是题材多样,艺术歌曲的创作有主人公内心情感的抒发,也有对祖国的思念热爱之情;其二是体裁广泛,各个朝代的诗词歌赋都会应用于艺术歌曲的创作中,作曲家以及民众对于古典诗词的认知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其三是民族特色,从传统的“模仿”为主到突破桎梏寻求自身民族性的彰显,无论从创作技法还是情感表达,这一时期的创作都在努力表现作品的民族特性,特别是作曲家们力图融合传统的民族调式与诗词的格律性的创作,更体现了我国古典艺术歌曲创作的发展和进步;其四是专业音乐院校的成立,上海国立音专的创建,为我国近现代音乐艺术发展输送了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同时也为中国古典艺术歌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使中国艺术歌曲创作发展越发系统化、专业化。

结 语

20世纪,从艺术歌曲的引入、模仿到发展,这一音乐艺术形式已然从西方的“舶来品”内化为我国音乐艺术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最初的机械性模仿,到创作思维的打开,再到民族性与艺术性相融合的审美统一,中国古典艺术歌曲在遵循着曲折中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规律下也呈现出其应有的样貌。进入20世纪中期,中国艺术歌曲所呈现的创作格局发生转变,从之前的民族性呈现开始上升为民族情怀的抒发,中国古典艺术歌曲开始从纯粹的诗词音乐鉴赏中走向人民借以抒情达意的媒介,因此,这一时期的艺术歌曲总是透着一股时代特有的阳刚之气。20世纪初经历的几十年风风雨雨,将艺术歌曲已然锻造成富有中国特色的音乐艺术形式之一,新时期里它更承载着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彰显我国艺术审美特色的重要使命,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呈现其价值意义。

猜你喜欢

艺术歌曲古典诗词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浅析艺术歌曲《玫瑰三愿》的音乐特征
无与伦比的月光之美——两首同词艺术歌曲《月光》的音乐风格及演唱技巧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怎样读古典诗词?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
浅谈黄自艺术歌曲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