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丝绸之路”英译形式探源

2019-12-17王冀青

敦煌学辑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霍芬李希丝绸之路

王冀青

(兰州大学 敦煌学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20)

学术界公认,“丝绸之路”这一概念或词组系由近代德国地理学家费尔迪南·冯·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 ,1833-1905)首先用德语提出。[注]王冀青《“丝绸之路”是怎样提出的》,《团结报·文史周刊》第4380号·第225期,2014年7月10日,第7版。李希霍芬于1868-1872年在中国考察,1872年回国后研究中西交通史,包括古希腊地理学家推罗的马林乌斯(Marinus of Tyre,1-2世纪)以及克劳德·托勒密(Claudius Ptolemaeus,约90-168)等人记录的“赛里斯之路”,即马其顿商人梅斯·提提亚奴斯(Maes Titianus,活跃于68-80)的代理人为了贩运丝绸的目的,从幼发拉底斯河渡口希拉波利斯(Hierapolis,今叙利亚阿勒颇东北)出发,向东走到赛里斯(Seres,丝国,即中国)都城赛拉(Sera,即洛阳)的一条商路。李希霍芬于1876年12月在柏林完成了德语考察报告书《中国——根据自己的亲身旅行和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的结果》(以下简称《中国》)的第1卷,该卷于1877年1月在柏林出版。[注]Ferdinand Freiherrn von Richthofen, China: Ergebnisse eigner Reisen und darauf gegründeter Studien, Berlin: Verlag von Dietrich Reimer, Erster Band, 1877.

在《中国》第1卷中,李希霍芬首创的德语词组Seidenstrasse(“丝绸之路”单数形式)或Seidenstrassen(“丝绸之路”复数形式)至少出现了6次,其中单数形式4次,复数形式2次。《中国》第1卷中夹印的彩色《中亚地图》标明“旨在说明公元前128年至公元150年间交通关系概况的中亚地图。费·冯·李希霍芬绘制于1876年”,又说明图中“被标成红色的地名和线路,表示托勒密《地理志》中所记赛里斯国的地理情况和‘马林乌斯的丝绸之路(Seidenstrasse des Marinus)’”,[注]‘Karte von Central-Asien zur Uebersicht der Verkehrsbeziehungen, von 128 v. Chr. bis 150 n. Chr., von F. v. Richthofen, 1876’, in Richthofen, China, Erster Band, pp. 500-501.这句话将李希霍芬首创德语词组“丝绸之路”的时间确定在1876年。[注]王冀青《关于“丝绸之路”一词的词源》,《敦煌学辑刊》2015年第2期,第21-26页。

李希霍芬于1876年首创的德语词汇Seidenstrasse(“丝绸之路”单数形式)或Seidenstrassen(“丝绸之路”复数形式),是世界各国语言中“丝绸之路”一词的原型。按照词源学的逻辑,在世界各国语言中,1876年之后出现的所有“丝绸之路”非德语形式,都应被视为源自于德语形式的直接译本或间接译本。在近代印欧语系的语言中,德语的适用范围和影响力远逊于英语,但现代英语中使用的词组Silk Route、Silk Road(“丝绸之路”单数形式)或Silk Routes、Silk Roads(“丝绸之路”复数形式),肯定译自德语词组Seidenstrasse或Seidenstrassen。在当今如火如荼的“丝绸之路学”研究领域,查明英语中首次翻译德语词组“丝绸之路”的时间和过程,是了解“丝绸之路”概念传播史的关键之一。笔者不揣浅陋,在此试对“丝绸之路”词组英译形式的来源进行初步的探索。

《中国》第1卷出版后,李希霍芬又将书中关于“赛里斯之路”、“丝绸之路”的论述加以总结、提炼,形成了一篇专题研究论文,题为《关于直到基督教纪元2世纪为止的中亚丝绸之路》(Ueber die centralasiatischen Seidenstrassen bis zum 2. Jahrhundert n. Chr.,以下简称《中亚丝绸之路》)。1877年5月5日,柏林地理学会(Gesellschaft für Erdkunde zu Berlin)召开会议,由人类学家阿道尔夫·巴斯提安(Adolf Bastian,1826-1905)主持,李希霍芬在会上宣读了《中亚丝绸之路》。对此,《柏林地理学会纪要》1877年5-6月号“学会大事记”栏中报道说:

1877年5月5日会议。主席:巴斯提安先生(Herr Bastian)。

……

接下来,冯·李希霍芬先生面对大会做讲演,主题关于“古代丝绸商贸之路(die Strasse des alten Seidenhandels)”,依据的是托勒密的记录和中国人的记录(文稿见第96页以下)。[注]‘Vorgänge bei der Gesellschaft’, Verhandlungen der Gesellschaft für Erdkunde zu Berlin (VGEB), Band 4, No. 5 u. 6, Mai u. Juni 1877, p. 95.

李希霍芬宣读的论文《中亚丝绸之路》在标题中使用了“丝绸之路”复数形式(Seidenstrassen),而会议纪要中仍称其讲演主题关于“古代丝绸商贸之路(die Strasse des alten Seidenhandels),这反映了当时德国地理学界尚未完全接受李希霍芬创造的“丝绸之路”词组。

李希霍芬于1877年5月5日在柏林地理学会宣读的论文《中亚丝绸之路》,全文发表于1877年5-6月出版的《柏林地理学会纪要》第4卷(1877年1-12月)第5、6期(1877年5-6月号)合刊上。[注]Freiherr von Richthofen, ‘Ueber die centralasiatischen Seidenstrassen bis zum 2. Jahrhundert n. Chr.’, VGEB, Band 4, No. 5 u. 6, pp. 96-122.在《中亚丝绸之路》一文中,德语词组Seidenstrasse(“丝绸之路”单数形式)或Seidenstrassen(“丝绸之路”复数形式)至少出现了13次,其中单数形式9次,复数形式4次。

《柏林地理学会纪要》第4卷第5、6期合刊发表李希霍芬《中亚丝绸之路》一文前后,1877年出版的《柏林地理学会会刊》第12卷上发表了德国探险家厄文·冯·巴利(Erwin von Bary,1846-1877)从北非写给李希霍芬的几封信。[注]Erwin von Bary, ‘Reisebriefe aus Nord-Afrika’, Zeitschrift der Gesellschaft für Erdkunde zu Berlin, Band 12, 1877, pp. 161-198.与李希霍芬有关的这些学术动态,立即受到英国科学界的重视。1877年9月13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第16卷第411期上,“札记”栏中介绍了《柏林地理学会会刊》、《柏林地理学会纪要》上最新发表的与李希霍芬有关的文章,相关段落如下:

刚刚出版的柏林地理学会(Berlin Geographical Society)的一期《会刊》(Zeitschrift)中,收录了一组文章。其中包括厄文·冯·巴利博士(Dr. Erwin von Bary)写给冯·李希霍芬男爵(Baron von Richthofen)的几封信,内容涉及巴利在北美的几次旅行。……冯·李希霍芬男爵还为同一学会的《纪要》(Verhandlungen,第5、6期)撰写了一篇具有很高历史价值的论文,论述直到我们纪元2世纪为止的中亚丝绸之路(Central Asiatic silk routes up to the second century of our era)。[注]‘Notes’, Nature, Vol. 16, Issue 411, 13 September 1877, p. 429.

《自然》杂志在介绍李希霍芬《中亚丝绸之路》一文时,将李希霍芬使用的德语词组Seidenstrassen(“丝绸之路”复数形式)翻译成了英文词组silk routes(“丝绸之路”复数形式),这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丝绸之路”英译形式。

李希霍芬的德语论文《中亚丝绸之路》,后经英国学者缩编后翻译成英文,改题为《横穿中亚的古代丝商之路》(The Ancient Silk-Traders’ Route across Central Asia),在英国伦敦皇家地理学会(Royal Geographical Society of London)于1878年1月1日出版的《地理学杂志》第5卷第1期上刊发。[注]Baron Ferdinand von Richthofen, ‘The Ancient Silk-Traders’ Route across Central Asia’, The Geographical Magazine, Vol. 5, No. 1, 1 January 1878, pp. 10-14.李希霍芬原文标题中使用的德语词组Seidenstrassen(“丝绸之路”复数形式),在《地理学杂志》上发表的缩编英译本《横穿中亚的古代丝商之路》正文标题中被英译为Silk-Traders’ Route(“丝商之路”,“丝商”为复数)。英译者用“丝商之路”代替“丝绸之路”,可能是考虑到“马林乌斯的丝绸之路”实指古代西方丝绸商人前往赛里斯国之路的历史背景。《地理学杂志》第5卷第1期上发表的《横穿中亚的古代丝商之路》正文标题中使用Silk-Traders’ Route(直译“丝商们的道路”),在全卷目录页上写作Silk-Trader’s Route(直译“丝商的道路”),反映英国人最初试图翻译Seidenstrassen词组时的茫然。

刊登李希霍芬《横穿中亚的古代丝商之路》一文的英国《地理学杂志》第5卷第1期,很快就传到了大西洋彼岸的美国。1878年3月出版的《美国博物学家》第12卷第3期“科学期刊”栏中介绍说:“《地理学杂志》1月号:……《横穿中亚的古代丝商之路》(The ancient silk-traders’ route across central Asia)。”[注]‘Scientific Serials’, The American Naturalist, Vol. 12, No. 3, March 1878, p. 202.这是美国报刊上第一次出现德语词组Seidenstrassen的准英译形式silk-traders’ route(“丝商之路”)。1878年下半年出版的美国《大众科学月刊》增刊上,还转载了李希霍芬《横穿中亚的古代丝商之路》全文,[注]Baron Ferdinand von Richthofen, ‘The Ancient Silk-Traders’ Route across Central Asia’, Popular Science Monthly, Supplement 7-12, 1878, pp. 378-382.使美国地理学界通过“丝绸之路”的准英译形式“丝商之路”,更深入地了解到李希霍芬首创德语词组的原始含义。

对照李希霍芬首创德语词组Seidenstrassen(“丝绸之路”复数形式),1877年9月13日英国《自然》杂志上出现的silk routes(“丝绸之路”复数形式)比1878年1月1日英国《地理学杂志》上出现的Silk-Traders’ Route(“丝商之路”)更忠实于原文。因此可以得出结论:1877年9月13日出现在《自然》杂志上的英语词组silk routes,是李希霍芬首创德语词组“丝绸之路”的最早、最标准的英译本,是“丝绸之路”各种英译形式的源头。

猜你喜欢

霍芬李希丝绸之路
李希霍芬日记中的晚清四川丝绸探略
他的行走,命名了“丝绸之路”
“我要赢”
遗失的味蕾
大宰相不欺小买主
“丝绸之路经济带”视野下国际物流港建设的思考
情洒西域,奠基乐史
还债的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