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灿先生简历与论著目录
2019-12-17刘安志
刘安志
(武汉大学 历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陈国灿先生(1933-2018),男,汉族,湖北鄂城人,当代著名敦煌吐鲁番学专家、中国中古史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丝绸之路出土各族契约文献整理及其与汉文契约的比较研究”(14ZDB030)首席专家。先生1933年10月24日生于湖北省鄂城县,1951年考入武汉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后,师从史学大师唐长孺先生,攻读魏晋南北朝隋唐史方向研究生。1958年研究生毕业后,赴内蒙古大学历史系任教,从事中国古代史教学及北方民族关系史研究。1975年调回武汉大学历史系,先后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年正式退休。2018年6月7日于湖北省武汉市中南医院不幸因病去世,享年85岁。生前曾兼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中国唐史学会顾问,中国古都学会理事,甘肃敦煌研究院兼职研究员,新疆吐鲁番学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兼职教授、学术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985”特聘教授,台湾政治大学、东吴大学、中国文化大学、中兴大学客座教授,《西域研究》《敦煌学辑刊》编委,《吐鲁番学研究》顾问等职。
在科学研究方面,陈国灿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史暨敦煌吐鲁番文书的整理与研究工作,辛勤耕耘,硕果累累,成就卓著。先生除主编《〈全唐文〉职官丛考》《吐鲁番文书总目·日本收藏卷》《吐鲁番柏孜克里克石窟出土汉文佛教典籍》,参与编纂《吐鲁番出土文书》《敦煌吐鲁番文书初探》《中国大百科全书·历史卷》《敦煌学大辞典》等工作外,还撰著出版了《斯坦因所获吐鲁番文书研究》《日本宁乐美术馆藏吐鲁番文书》《唐代的经济社会》《敦煌学史事新证》《吐鲁番出土唐代文献编年》《论吐鲁番学》《陈国灿吐鲁番敦煌出土文献史事论集》等学术专著,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等中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50余篇,相关成果先后获得首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国家教委首届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在中外学界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为推动中国敦煌吐鲁番学的发展,尤其是吐鲁番学的创建与繁荣做出了卓越贡献!
在人才培养方面,陈国灿先生长期坚守在教学第一线,师德高尚,诲人不倦,先后在武汉大学多次开设“中国古代史”“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史”“唐代经济史”“敦煌吐鲁番文书概论”“隋唐史专题”“吐鲁番文书研究”等课程,培养了一大批本科生和多批硕士、博士生,1995年被评为武汉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陈先生注重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授课深入浅出,循循善诱,极富亲和力与感染力,深受历届广大学生好评。不仅如此,陈先生还于上世纪80年代多次应邀赴兰州大学开设敦煌吐鲁番学专业课程和学术讲座,培养了一批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者。2002年正式退休以后,他又多次应邀赴台讲学,担任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化大学、东吴大学、中兴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客座教授,讲授敦煌吐鲁番学及隋唐史等专业课程,受到台湾师生广泛赞誉!
在学术交流方面,陈国灿先生经常参与专业性的国际学术交流和会议,先后应邀在敦煌研究院、吐鲁番学研究院、新疆博物馆、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兰州大学、内蒙古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政治大学、日本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美国耶鲁大学等做过学术讲座或讲演,为推进国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陈国灿先生的学术研究,高度重视传世文献、出土文献与实地调查的有机结合。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他曾多次率领武汉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研究生,沿丝绸之路一线考察。即使在80岁高龄以后的晚年,先生仍坚持每年赴吐鲁番考察一月左右时间,先后撰著发表多篇吐鲁番地名考释的高水平论文,引起学界同仁广泛关注!
2012年,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学术专著《陈国灿吐鲁番敦煌出土文献史事论集》一书“学术自述”中,陈国灿先生明确指出,他的一生坚守着一则信条,即“恭谨敬业,矢志不渝;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诚哉斯言!即使在2017年8月生病动手术之后,先生仍以坚强毅力伏案工作,坚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丝绸之路出土各族契约文献整理及其与汉文契约的比较研究”的结项工作,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这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矢志追求学术事业的精神,令人敬佩,永远值得后学学习!
陈国灿先生论著目录
一、专著
1.《斯坦因所获吐鲁番文书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再版,列入“出土思想文物与文献研究丛书”之十八。
2.《日本宁乐美术馆藏吐鲁番文书》,文物出版社,1997年。
3.《唐代的经济社会》,(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年。
4.《敦煌学史事新证》,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
5.《吐鲁番出土唐代文献编年》,(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2002年。
6.《论吐鲁番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7.《陈国灿吐鲁番敦煌出土文献史事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二、主编、参编著作
1.《吐鲁番出土文书》释文本1-10册,文物出版社,1981-1991年。图文本1-4册,文物出版社1992-1996年。(唐长孺主编,个人参编)
2.《民族融合 缔造中华》(合著,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
3.《〈全唐文〉职官丛考》(合著,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
4.《敦煌学大辞典》(季羡林主编,个人参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
5.《吐鲁番文书总目(日本收藏卷)》(合著,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
6.《吐鲁番柏孜克里克石窟出土汉文佛教典籍》(合著,主编),文物出版社,2007年。
7.《唐安西都护府史事编年》(石墨林编著,个人校订),新疆人民出版社,2012年。
8.《新疆博物馆新获文书研究》(刘绍刚、侯世新主编,个人参编),中华书局,2013年。
9.《丝绸之路出土各族契约文献研究论集》(与乜小红共同主编),中华书局,2019年。
三、学术论文
(一)敦煌吐鲁番学
1.《西夏天庆间典当残契的复原》,《中国史研究》1980年第1期,第143-151页。收入《西夏史论文集》,宁夏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20-334页。
2.《跋〈武周张怀寂墓志〉》,《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二期,1980年,第18-22页。《文物》1981年第1期转载,第47-50页。
3.《敦煌所出诸借契年代考》,《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四期,1982年,第8-16页。《敦煌学辑刊》第五辑转载,1984年,第1-9页。
4.《唐代的民间借贷——敦煌吐鲁番所出唐代借贷契券初探》,《敦煌吐鲁番文书初探》,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217-274页。
5.《从吐鲁番出土的质库帐看唐代的质库制度》,《敦煌吐鲁番文书初探》,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316-343页。
6.《对唐西州都督府勘检天山县主簿高元祯职田案卷的考察》,《敦煌吐鲁番文书初探》,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455-485页。
7.《吐鲁番出土的〈诸佛要集经〉残卷与敦煌高僧竺法护的译经考略》,《敦煌学辑刊》第四辑,1983年,第6-13页。
8.《对未刊敦煌借契的考察》,《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五期,1983年,第20-26页。
9.《唐瓜沙途程》,《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六期,1984年,第16-23页。
10.《吐鲁番文书在解放前的出土及其研究概况》,《中国史研究动态》1984年第6期,第19-29页。
11.《唐朝吐蕃陷落沙州城的时间问题》,《敦煌学辑刊》第七辑,1985年,第1-7页。
12.《吐鲁番出土的东晋(?)写本〈晋阳秋〉残卷》(与李征合撰),《出土文献研究》第一辑,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152-158页。
13.《敦煌出土粟特文信札的书写地点和时间问题》,《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七期,1985年,第10-18页。
14.《敦煌吐鲁番文书与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研究通讯》1986年第1期,第2-16页。又收入朱绍侯主编《中国史研究入门》,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312-339页。
15.《武威在历史上的地位》,《红柳》(甘肃武威)1986年第2期。
16.《武周瓜沙地区的吐谷浑归朝事迹——对吐鲁番所出敦煌军事文书的探讨》,《1983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文集》(上),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26页。
17.《唐代的论氏家族及其源流》,《中国史研究》1987年第2期,第119-141页。
18.《八、九世纪间唐朝西州统治权的转移》,《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八期,1986年,第15-19、25页。
19.《魏晋至隋唐河西胡人的聚居与火祆教》,《西北民族研究》1988年第1期,第198-209页。
20.《对高昌某寺全年月用帐的计量分析──兼析高昌国的赋税制度》,《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9、10合期,1988年,第4-12页。
21.《从葬仪看道教“天神”观在高昌国的流行》,《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9、10合期,1988年,第12-18页。
22.《从敦煌吐鲁番学看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4期,第73-76页。
23.《唐五代敦煌县乡里制的演变》,《敦煌研究》1989年第3期,第39-50页。
24.《略论日本大谷文书与吐鲁番新出墓葬文书之关联》,《敦煌吐鲁番研究论文集》,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90年,第268-287页。
25.《武周时期的勘田检籍活动──对吐鲁番所出两组敦煌经济文书的探讨》,《敦煌吐鲁番文书初探二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370-418页。
26.《吐鲁番旧出武周勘检田籍簿考释》,《敦煌吐鲁番文书初探二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419-439页。
27.《唐五代瓜沙归义军军镇的演变》,《敦煌吐鲁番文书初探二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555-580页。
28.《長安、洛陽よりトゥルファンに将来された唐代文書について》,(日)《东洋学报》第七十二卷第三、四号,1991年,第235-263頁。
29.《高昌国的占田制度》,《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十一期,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226-238页。
30.《新出土的吐鲁番文书与中亚史研究》,在“第十二届亚洲历史学家会议”上的学术报告,香港,1991年6月。
31.《由雏型走向定型化的契约──谈吐鲁番出土契卷》,《文史知识》1992年第8期,第24-30页。
32.《吐鲁番出土文汉文文书与唐史研究》,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编《隋唐史论文集》,1993年,第295-301页。
33.《唐麟德二年西域道行军的救于阗之役——对吐鲁番阿斯塔那四号墓部分文书的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十二辑,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27-36页。
34.《东访吐鲁番文书纪要(一)》,《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十二辑,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37-45页。
35.《中国吐鲁番文书的研究进展与展望》,载《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研究通讯》1994年第1期,第1-9页。又收入《敦煌文薮》(下),(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99年,第139-158页。
36.《对赤井南明堂藏二敦煌写卷的鉴定》,《敦煌学辑刊》1994年第2期,第1-4页。
37.《唐乔师望职官年谱》,《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十三辑,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44-47页。
38.《东访吐鲁番文书纪要(二)》,《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十三辑,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32-43页。
39.《唐五代敦煌四出道路考》,《1990敦煌学国际研讨会文集》,辽宁美术出版社,1995年,第216-236页。
40.《唐开元西州诸曹符帖目中的西域“警固”事》,《西域研究》1995年第1期,第28-32页。
41.《吐鲁番出土元代杭州“裹贴”纸浅析》,《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5期,第41-44页。
42.《关于唐初乔师望守安西都护的时间问题》,《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十四辑,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86-88页。
43.《东访吐鲁番文书纪要(三)》,《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十四辑,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53-166页。
44.《新出吐鲁番文书的意义及其历史价值》,《西域研究》1996年第4期,第1-3页。
45.《德藏吐鲁番出土端拱三年归义军“都受田簿”浅释》,《段文杰敦煌研究五十年纪念文集》,世界图书出版社,1996年,第226-233页。
46.《安史乱后的唐二庭四镇》,《唐研究》第二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415-436页。
47.《韩乐然与新疆文化艺术考古》(与侯灿、李征合撰),《西北美术》1997年第2期,第22-23页。
48.《敦煌五十九首佚名氏诗历史背景新探》,《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二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87-100页。
49.《美国普林斯顿所藏几件吐鲁番出土文书跋》,《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十五辑,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09-117页。
50.《略论高昌国负麦、粟帐的年代与性质》,《出土文献研究》第三辑,中华书局,1998年,第179-188页。
51.《略论唐五代的各类“地子”及其演变》,《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庆祝韩国磐先生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63-185页。
52.《吐鲁番出土文献所见之唐代军府》,《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十六辑,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73-84页。
53.《敦煌吐鲁番学的研究进展与展望》,(香港)《新亚生活月刊》第二十五卷第五期,1998年,第7-8页。
54.《从库车出土文书看唐安西都护府府治地区的政治、经济生活》(与刘安志合撰),在“唐代西域文明──安西大都护府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的学术报告,1998年9月12日。
55.《关于〈唐建中五年(784)安西大都护府孔目司帖〉释读中的几个问题》,《敦煌学辑刊》1999年第2期,第6-13页。
56.《从吐鲁番出土文书看唐前期户税》,《敦煌吐鲁番研究》第四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65-476页。
57.The Worship of Daoist Celestial Deities in the Kingdom of Gaochang:A Study in Burial Customs,EarlyMedievalChina,Volume5,1999.12,U.S.A.Published by The Early Medieval China Group,pp.36-54.
58.《唐西州蒲昌府防区内的镇戍与馆驿》,《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十七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85-106页。
59.The Turfan Documents at Princeton’s Gest Library,EarlyMedievalChina,Volume6,2000.12.U.
S.A.Published by The Early Medieval China Group,pp.36-54.
60.《敦煌莫高窟北区新出的几件文书》,在“纪念敦煌藏经洞发现一百周年敦煌学国际研讨会”上的学术报告,香港,2000年7月25日。
61.《辽宁省档案馆藏吐鲁番文书考释》,《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十八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87-99页。又载《吐鲁番学研究》2001年第1期,第3-14页。
62.《莫高窟北区新发现的两件唐户籍残片》,《敦煌学与中国史研究论集──纪念孙修身先生逝世一周年》,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13-117页。
63.《莫高窟北区第47窟新出唐告身文书研究》,《敦煌研究》2001年第3期,第83-89页。
64.《莫高窟北区第47窟新出唐〈贷钱折粮还纳帐〉的性质》,《敦煌研究》2001年第4期,第99-104页。
65.《莫高窟北47窟新出〈唐开元廿四年(736)后丁租牒〉的复原与研究》,《敦煌研究》2002年第2期,第1-10页。
66.《略论吐鲁番出土的敦煌文书》,《吐鲁番学研究》2002年第1期,第1-15页。又载《西域研究》2002年第3期,第1-9页。
67.《从敦煌吐鲁番所出早期写经看佛教的东传西渐》,《普门学报》第七期,台湾佛光山文教基金会,2002年,第57-68页。
68.《姜亮夫〈莫高窟年表〉魏晋写经系年订补》,《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十九辑,武汉大学文科学报编辑部,2002年,第188-196页。又收入《姜亮夫、蒋礼鸿、郭在贻先生纪念文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45-52页。
69.《〈唐李慈艺告身〉及其补阙》,《西域研究》2003年第2期,第37-43页。
70.《从吐鲁番出土文献看高昌王国》,台湾政治大学《史学年报》第二十期,第33-54页。又载《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第1-9页。
71.《吐鲁番学研究和发展刍议》,《西域研究》2003年第3期,第1-8页。
72.《唐代行兵中的十驮马制度——对吐鲁番所出十驮马文书的探讨》,《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二十辑,武汉大学文科学报编辑部,2003年,第187-198页。
73.《俄藏敦煌Дx12012号〈书仪〉疏证》,(台湾)《敦煌学》第二十五辑,2004年,第407-418页。
74.《自卷帘衣延草色 欲回春气入书丛——对唐长孺师研究出土文献方法的体会》,《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二十一辑,武汉大学文科学报编辑部,2004年,第88-94页。
75.《〈俄藏敦煌文献〉中吐鲁番出土的唐代文书》,《敦煌吐鲁番研究》第八卷,中华书局,2005年,第105-114页。
76.《敦煌莫高窟与藏经洞的发现》,(台湾)《历史文物月刊》2005年3月。
77.《从库车出土文书看唐安西都护府府治地区的政治、经济生活》(与刘安志合撰),《龟兹文化研究》第一辑,香港天马出版公司,2005年,第95-129页。
78.《鄯善新发现的一批唐代文书》,《吐鲁番学研究》2005年第2期,第3-15页。又载《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九卷,中华书局,2006年,第123-141页。
79.《唐代的“执衣”与执衣钱》,《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二十二辑,武汉大学文科学报编辑部,2005年,第139-145页。又载《中华文史论丛》2006年第3期,第235-246页。
80.《唐代安西都护府对龟兹的治理》(与刘安志合撰),《历史研究》2006年第1期,第34-48页。
81.《略论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中的史学断代问题》,《敦煌研究》2006年第6期,第124-129页。
82.《唐西州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和作用》,《唐史论丛》第九辑,三秦出版社,2006年,第145-159页。又载《吐鲁番学研究》2006年第2期,第69-78页。
83.《唐代的“神山路”与拨换城》,《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二十四辑,武汉大学文科学报编辑部,2008年,第197-205页。又载《龟兹学研究》第三辑,新疆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9-49页。
84.《吐鲁番出土文献研究的新进展》,《华学》第九、十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846-853页。
85.《略论吐鲁番出土文书与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关系》,《吐鲁番学研究》2008年第1期,第12-19页。
86.《唐安西四镇中“镇”的变化》,《西域研究》2008年第4期,第16-22页。
87.《古高昌大乘信仰盛况的再现——对旅博藏吐鲁番出土佛经整理评介》,2008年6月在兰州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年会上的报告。
88.《西州回鹘时期汉文〈造佛塔记〉初探》(与伊斯拉非尔·玉苏甫合撰),《历史研究》2009年第1期,第174-182页。
89.《论高昌文化与中华文化的一体性》,载束迪生等主编《高昌社会变迁及宗教演变》,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63-83页。
90.《新博新集出土古汉文文书综论》,2010年5月在“新疆博物馆文书研讨会”上的报告。
91.《对新疆博物馆新集高昌券契的认识》,《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二十七辑,武汉大学文科学报编辑部,2011年,第545-552页。
92.《唐安西都护府与新和县的历史遗存》,载《丝路印记——丝绸之路与龟兹中外文化交流》,甘肃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44-50页。
93.《新见的两则敦煌文卷〈春秋后语·秦语〉》,《庆贺饶宗颐先生95华诞敦煌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华书局,2012年,第424-429页。
94.《库车出土汉文文书与唐安西都护府史事》,《龟兹学研究》第五辑,新疆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65-172页。
95.《读〈杏雨书屋藏敦煌秘籍〉社会文书札记(一)》,《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二十八辑,武汉大学文科学报编辑部,2012年,第249-262页。
96.《对新出一批高昌券契的认识》,载《新疆博物馆新获文书研究》,中华书局,2013年,第311-317页。
97.《读〈杏雨书屋藏敦煌秘籍〉札记》,《史学史研究》2013年第1期,第113-122页。
98.《唐安西都护府驻军研究》,《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第55-61页。
99.《〈北凉高昌郡高宁县条次烽候差役更代簿〉考释》,《吐鲁番学研究》2013年第2期,第1-9页。
100.《敦煌学与吐鲁番学相得益彰》,《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2月28日。
101.《玄奘与高昌王国》,《吐鲁番学研究》2014年第2期,第6-12页。
102.《略论佉卢文契约中的人口买卖》,《西北师大学报》2015年第3期,第46-50页。
103.《对高昌国诸城“丁输木薪额”文书的研究——兼论高昌国早期的诸城分布》,《吐鲁番学研究》2015年第1期,第14-22页。
104.《吐鲁番地名的开创期——吐鲁番地名研究之二》,《吐鲁番学研究》2015年第2期,第33-39页。
105.《对吐鲁番地名发展演变规律的探讨——吐鲁番古代地名研究之一》,《吐鲁番学研究:吐鲁番与丝绸之路经济带高峰论坛暨第五届吐鲁番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66-73页。
106.《对敦煌吐蕃文契约文书断代的思考》,《西域研究》2016年第4期,第1-6页。
107.《高昌王国对郡县的扩建——吐鲁番地名研究之三》,《吐鲁番学研究》2016年第1期,第17-24页。
108.《唐西州的四府五县制——吐鲁番地名研究之四》,《吐鲁番学研究》2016年第2期,第10-24页。
109.《试论吐蕃占领敦煌后期的鼠年变革——敦煌“永寿寺文书”研究》,《敦煌研究》2017年第3期,第1-7页。
110.《西州回鹘时期吐鲁番地名的音变——吐鲁番古代地名研究之五》,《吐鲁番学研究》2017年第1期,第26-38页。
111.《对高昌东部诸古城遗址的查访——吐鲁番古代地名研究之六》,《吐鲁番学研究》2017年第2期,第12-21页。
112.《对丝绸之路上佉卢文买卖契约的探讨》(与乜小红合撰),《西域研究》2017年第2期,第64-78页。
113.《“和合而同”——论中国古代契约的“贵和”思想》(与李洪涛合撰),《中国经济史研究》2018年第4期,第67-79页。
114.《古丝路上的国际商城——高昌“末胡营”考》(与吾迈尔·卡德尔合撰),《西域研究》2018年第3期,第14-24页。
(二)中国古代史
1.《隋代的社会阶级矛盾与隋末农民起义诸特点的关系》,《光明日报·史学》1959年7月9日。
2.《大黑河诸水沿革考辩》,《内蒙古大学学报》1964年第2期,第105-120页。
3.《魏晋间的乌丸与“护乌丸校尉”》,《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一期,1979年,第21-26页。
4.《明初航向东西洋的一部海道针经——对〈顺风相送〉的成书年代及其作者的考察》,《武汉大学史学论文集》第一辑,武汉大学出版社,1978年,第167-177页。后收入《四库全书研究》创刊号,1992年。
5.《统一多民族中国的历史不容篡改》(署名陈葛),《江汉历史学丛刊》第1期,1979年,第1-14页。
6.《唐乾陵石人像及其衔名的研究》,《文物集刊》第二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189-203页。修订稿收入林幹主编《突厥与回纥历史论文选集》,中华书局,1987年,第375-407页。
7.《论西突厥部族与隋唐王朝的关系》,《历史教学》1981年第7期,第44-48页。
8.《唐代的盐户》,《中国古代史论丛》第三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36-253页。
9.《唐乾陵及其石人群像》,《文史知识》1985年第2期,第125-129页。
10.《古代荆沙地区的经济发展及演变》,《古代长江中游的经济开发》,武汉出版社,1988年。
11.《六朝时期江陵大族的替变》,(日本)谷川道雄编《地域社会在六朝政治文化上所起的作用》,(日本)玄文社,1989年,第159-166页。
12.《诸葛亮躬耕地及故宅考》,《诸葛亮躬耕地望论文集》,东方出版社,1991年,第144-153页。
13.《略论江陵在中国古都中的地位》,《中国古都研究》第七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92-201页。
14.《关于唐丘玄素撰〈天王道悟禅师碑〉》,《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十五辑,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56-160页。
15.《中国古代租佃关系与租佃契约浅论》,《中国前近代史理论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91-402页。
16.《乌海市所出西夏某参知政事碑考释》,《内蒙古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第10-18页。
四、评介、序言及其他
1.《乾陵石人群》,《中国建设》1983年第8期,第69-73页。
2.《唐长孺教授(学术小传)》,《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3期,第1-2页。
3.《笑里藏刀的李义府》,《奸臣传》上册,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53-363页。
4.《弄权干政的仇士良》,《奸臣传》上册,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456-468页。
5.《近年中国における唐史研究と敦煌吐鲁番文书研究》,(日本)《唐代史研究会会报》第四号,1991年,第10-17頁。
6.《忠信获罪的长孙无忌》,《外戚传》下册,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8-30页。
7.《评〈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真迹释录〉》,(香港)《九州学刊》第五卷第四期,1993年,第119-121页。
8.《汉光武帝的治世之道》,“1994年汉光武帝刘秀诞生二千年研讨会”上的学术报告,襄阳,1994年11月。
9.《柳洪亮〈新出吐鲁番文书及其研究〉序》,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5页。
10.《评小田义久先生〈大谷文书の研究〉》,《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三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381-391頁。
11.《李正宇著〈古本敦煌乡土志八种笺证〉序》,《敦煌研究》1998年第3期,第164-167页。
12.《〈罗田裴氏宗谱〉序》,湖北罗田渌野堂《裴氏宗谱》重印本,1999年。
13.《〈吐鲁番出土砖志集注〉评介》,《吐鲁番学研究》2003年第2期,第101-104页。
14.《〈吐鲁番史〉前言》,《吐鲁番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16页。
15.《陈月海主编〈义门陈文史考〉序》,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3页。
16.《〈吐鲁番柏孜克里克石窟出土汉文佛教典籍〉前言》,文物出版社,2007年,第1-4页。
17.《陈仁眷〈华梵人文教育之实践〉序》,2008年。
18.《乜小红〈俄藏敦煌契约文书研究〉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3页。
19.《〈高昌社会变迁及宗教演变〉序》,新疆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6-9页。
20.《刘安志〈敦煌吐鲁番文书与唐代西域史研究〉序》,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2-3页。
21.《陈月海、陈刚主编〈义门陈文史续考〉序》,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5页。
22.《探源察变,务实求真——评乜小红著〈中国中古契券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5年第2期,第92-95页。
23.《丝绸之路精神的当代传承》,《人民日报》2016年1月14日。
24.《〈元代畏兀儿宗教文化研究〉序》,科学出版社,2017年,卷首页。
附记:先师陈国灿先生在其个人学术专著《陈国灿吐鲁番敦煌出土文献史事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一书中,收有《学术论著目录》,是他生前亲自编定的论著目录。今在先师已有原目基础上,进一步搜集他2012年以后发表的论著情况,并对原目进行若干订正,最终草成此目,大体可以反映先师毕生的学术成就。需要说明的是,本目的部分页码核查,得到李政澄、张恒两位同学的帮助,先师简历则得到王素先生的赐正,特此鸣谢!受业弟子刘安志谨识。2019年1月20日。
补记:本文初刊《敦煌吐鲁番研究》第十八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现略加增订,再刊于《敦煌学辑刊》,特此说明。受业弟子刘安志谨识。2019年4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