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微课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的运用
2019-12-17张宁
张宁
(江西省上饶市弋阳县弋阳县第一中学,江西 上饶 334400)
在传统教育理念中,教师较为注重诗歌中的字、词、句的教授,并没有带领学生对诗歌进行品读,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不能发现诗歌中的美,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诗歌创造力。而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开展的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补充,能够引领学生品读“诗心”“诗魂”,陶冶学生情操,进而提升学生诗歌鉴赏能力与创作能力。可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诗歌鉴赏教学,不仅是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微课在诗歌鉴赏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
语文这门学科需要积累大量的素材,学生要具有一定的感悟能力,通过诗歌鉴赏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鉴赏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学生应该鉴赏诗歌的形象,巧妙运用诗歌语言,培养自己的表达技巧,体会诗歌的中心思想,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等。诗歌不仅具有众多的知识点,在题型方面也比较广泛,把握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对于微课而言,从其本质上来说,“需要教师在课下围绕某个知识点进行制作,主题要突出,在内容方面要具体。微课的形式要体现良好的生动性、趣味性等,不能受到人为因素的不良影响,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微课的内容不多,占据的空间也比较小,由于这些优点,学生可以将微课下载到手机中随时学习。另外,教师也可以依据学生的具体需求,把一节课分解成几节微课,制作出预习课、难点突破课以及知识拓展课等,有效利用学生的碎片时间,学生可以进行充分交流,教师也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实际教学中实现有的放矢,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师可以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二、微课在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中的运用方法
(一)多元对话,解读文本
在高中语文诗歌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摒弃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引导师生之间的思维交流,给予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充分利用课堂资源形成多元对话。在师生对话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深层次解读文本,组织学生对文本蕴藏的含义开展探索性对话,主动建构文本意义,进而由师生对话过渡到生本对话,实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如,在教学白居易《琵琶行》时,学生不易理解作者的语言修辞习惯,为了活跃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师生对话、生本对话,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浔阳送别的图片或动画视频,将学生快速带入到文本营造的情境中。而后,教师再因势利导,向学生提出问题:“作者营造了一幅什么样的送客图景?”此时,学生已经融入到多媒体营造的情境中,体会到了文本的情感传达,纷纷回答:“哀伤、无奈、静默……”。教师接着问:“作者与友人听到了什么?作者对琵琶曲是怎样描述的?”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不尽相同,有的学生回答:“哀婉”,有的学生回答:“优美”,还有的学生回答:“铿锵有力”。教师不要对学生的回答武断地进行评判,而是要引导学生与教师对话,说出自己的理解,而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慢慢领会文本。
(二)分解知识点且细化讲解
对于诗歌鉴赏教学来说,牵涉的知识点比较多,通过微课的应用,教师能够分解知识点,对知识点进行各个击破。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帮助,将现代技术融入诗歌鉴赏教学,抽象的知识点可以变得具体化,在现代教学方式的帮助下,传统的教学方式得到了转变,有效培养了高中生的古典诗词兴趣。比如,教师在讲解《蜀道难》的时候,作者李白具有鲜明的个人特点,他擅长将事物夸张化,经常采用“千”“万”等字词夸张地描写事物,诗词具有自己的风格。在讲解李白的诗词时,教师可以通过微课的应用,集中展现李白常用的表现手法,让学生深刻体会李白诗词的特色。《蜀道难》气势恢宏,应用了大量的夸张手法,利用微课分析诗歌,可以充分讲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写作背景“以及诗歌的思想内涵,学生也能明确诗人的个人风格,学生可以高效利用自己的碎片时间,掌握全部的知识点”。
(三)视频制作实例
例如,在视频第一部分通过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展示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鉴赏第一步,找意象,诗歌中的意象有寒蝉、长亭、兰舟、暮霭、杨柳、月等;第二步,分析意象含义,这些意象是诗人别后茫然若失心境的物化再现;第三步,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描写这些意象的意图,描写这些意象主要是渲染“伤离别”的环境;第四步,分析意象所呈现的意境及诗人所寄寓的思想感情,诗中的意象都是用来表达离愁别绪、依依不舍之情的,整首诗歌主要表现的是宦途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以情境交融、虚实结合的手法写了难以割舍的离情。视频第二部分出示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提出问题“联系上阙,理解‘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一句蕴含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诗歌的下阙。”要求学生运用视频第一部分内容对诗歌进行赏析,并回答问题。视频第三部分对送别类的意象进行拓展,并给出相应的例句,以丰富学生鉴赏送别类诗歌的知识。如空间意象亭、灞陵、南浦、渡口,时间意象日暮、黄昏、月夜、清晨,事物意象杨柳、雨、秋、月、酒、子规等,例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谢亭离别后,风景每生愁。”“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结语
“在新课程背景下,新标准对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提出了新的教学要求,教师应该发挥引导作用,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知识,构建知识系统网络。”在微课的帮助下,学生的语言综合表达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并且将新技术融入传统教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