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教材分析的六个视角
2019-12-17李蕴涛
李蕴涛
(河北安新中学,河北 安新 071600)
2017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结合这个目标,围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五个方面,从教、学、评一体化三个角度,课堂教学一定是从教材理解与分析、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以及教学评价三个维度,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进行教学实践的。
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不仅代表了完全不同的教学理念,更主要是做为教师,要学会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下对教材进行分析,从而使教师能更好的理解教材,并形成自己对教材的认识。而有了对教材的属于自己的深刻的认识,才能在教材和学生中间,在学生己有知识、素养和新知识、新素养之间,设计教学活动,来达成教学目标,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下面从六个角度,以人教版“物质的分类及转化”一节为例,谈谈教材分析的一些想法。
一、从教材目录角度进行分析
教材的编写目录是依据课程标准,对知识呈现顺序的一种宏观的理解。说白了就是每一部分教材内容的价值与地位的一种隐性的表达。人教版必修一教材总共设置包括绪言在内共五章内容,物质的分类及转化放在第一章,说明了这部分内容的基础性与重要性,它所反映的问题不仅仅是知识的掌握,而是高中化学学习的方法,高中化学研究物质的视角与观点,即研究物质的和反应的方法。通过对物质及反应分类,不仅了解物质的组成,还了解了物质的通性,让我们学会看待物质时,不是一个具体的物质,而是看成一类物质,而且知道类与类之间的转化的一般规律,通过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比如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不仅学习了两类分应,更提供给我们研究反应的视角,我们要做的是要养成用这两个视角及其内在的规律去分析与理解我们接触到的化学变化。从目录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编排的依然在延续,比如第二章中的物质的量一节,是让我们形成一种定量分析物质及其变化的观点,而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本身就是架设在宏观与微观间的一座桥,这无疑让我们建立起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视角,而在第四章中物质结构 元素周律律,只是进一步通过微观探析来理解第二章钠与第三章铁、铝等具体化学性质,理解其性质变化的规律律性。同时钠、铁、铝三种元素及其化合的学习,也是让我们在学习了物质学习的基本方法后的一种应用,而这种应用不仅仅体现变价与不变价元素,更是从主族元素金属与过渡元素金属角度来选取,为第四章的学习奠定一个基础。
二、从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角度来分析
首先体现在凸显化学学科核心观念、核心知识。我们知道化学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而无疑物质的分类与转化是众多化学知识中最为基础的。其次注重化学知识的结构化,所谓结构化的知识,就是规律性的,原理性的,模型类的知识,是视角和方法。最后这部分知识突出体现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等休现化学思想方法的核心素养。我们通过分析,应清楚宏观辨识体现在哪些方面,而微探析又体现在哪些方面,那些地方体现变化观念。这些体现又从属于那级水平。
三、教村内容角度来分析
内容的分析首先要看有什么内容,以及内容呈现的顺序。我们可以看出本节由前言、物质的分类、物质的转化、练习与应用等四项内容组成,而物质分类则又包含两小块,一为纯净物的分类的依据是组成与性质,二为以分散系为代表的混合物分类。而物质的转化则由酸、碱、盐的性质和物质转化两部分组成。这样分析的目的是利于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这种结构性知识的呈现也是对学生形成结构知识的一种诱导。能过梳理,我们不难看出前言只是一种情境的借用,以利用学生原有知识形成知识的迁移。其次要研究练习及应用,研究习题是从评价角度审视我们对教材的理解,以弥补我们可能缺失的教材理解。另外只有关注并研究学习评价,才可以发挥好教学评价对教学活动正面的作用。
四、从教材内容呈现方式角度来分析
高中化学教材是高中化学课程物化形态与文本素材,是实现高中化学课程目标,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因此我们可以很清楚知道教材另一个功用就是为教学活动提供某种建议或是借鉴。而这种建议源自我们对教材内容呈现方式的分析。对这些呈现方式进行归纳分类,我们可以得出这些呈现方式的功用无非有这样几种,一是增加文字叙述的直观性,二是点出一些重要概念,三是拓展相关知识,四是提供一些教学活动设计,五是对核心概念的总结。要清楚有些是显性的呈现,还有一些是隐性的呈现,比如物质的转化,其现性呈现的以金属与非金属分别转化的图,而这种显性的图表背后,则是隐性的双线八类物质间的转化图表,并暗示了元素化合物学习的常见物质的范围也就是八类物质。
五、从该单元后的“整理与提升”与“复习与提高”角度来分析
单元后的“整理与提升”,整理的是知识,提升的是对知识的认识,形成的是要求形成的结构化的知识,从这个视角去看,才会让教师清楚你的教学最后留给学生头脑中的东西是什么,你要设计什么样的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的来达成这种东西。而“复习与提升”则从从单元结束后,从教学评价角度,你应该让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其实质是不同层次评价体现的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这个视角的分析是让教师清楚学生应该发展到什么样。
六、从学生原有知识角度来分析
学生原有知识的角度分成两个方面,一是现在教材所涉及到的初中知识,二是你所教学生对这些初中知识的掌握程度。其实质是学情的分析,设想从学生角度在学习这些新知识时预诂可能出现的问题及难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你的教学设计来为学生形成这样的教学目标搭建一个路径或是桥梁,使学生更易达成目标。
一节好课,一节高效课堂的出现,一定是首先基于教师在课程标准指导下对教材全面的分析,形成属于教师自己的教材认识,这样才可以摆脱老师简单的灌输知识,辅以学生大量的题海训练,从而培养出我们需要的的学生,优化教学过程,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发展素质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