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职中农学课教学的改革策略
2019-12-17郭红英
郭红英
(河北省易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河北 易县 074200)
根据农学专业的发展趋势和对农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我们提出了农学专业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改革思路,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配套措施,包括改革实验设置和内容、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改革毕业论文完成方式、设立和完善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农学专业突出实践性教学,是农学专业的特点及培养目标所必需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不仅重视学生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而且突出了对学生掌握农学生产应用技术的实际锻炼,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理论知识,进而又站在理论的高度去指导实践,通过实验实习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增强学生从事农学生产的本领,以提高农学专业课的教学效果。加强实践性教学,是职业高中农学专业课教学的重要内容。根据多年来的教学体会,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农学专业课的实践性教学:
一、创新教学理念,采用互动式教学
在实践教学上,教师可根据所做的内容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引导学生利用课本、参考资料、网络等寻找答案,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可联系学生的生活常识和已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就某一问题积极展开讨论,形成师生互动教学。这样既可巩固所学的知识,使知识掌握得更扎实,又可促进所学知识的相互联系,增强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最后教师给出答案,并做出相应的强调。由于植物的种类和特性不同,则在各方面的管理上存在着差异,如对不同植物采用相同的模式进行管理是行不通的,会造成前功尽弃,因此,农学专业学生学习要细心仔细才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目前在实践课上农学专业采用了创新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也促进了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全面掌握。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的实践教学技能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的质量,因此,学校既要有专业理论教师,又要有专业实习指导教师,力求建立起一支既能胜任专业理论课教学又能指导农学专业实习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要想实践性教学取得好的效果,“双师型”教师是关键。同时,也可在科研单位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农学生产一线的生产者作为兼职实习指导教师,以强化农学专业课的实践性教学。
三、进行实验教学考核方法改革
要进行实验教学考核方法改革,用综合评定取代一次性以实习报告形式考核的方式,用灵活多样的考核形式,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和方法。首先,理论考核采用闭卷考核方法,试题形式多样,占50%的成绩;其次,教学实践的实习报告记录每次实习的地点、内容、试材、操作步骤、心得体会,占40%的成绩;再次,平时考核占10%的成绩,记录学生的出勤情况和学习态度。
四、加强教学方法和教育科研的改革
(一)根据规划教材,编写校本实习教材,改革教学实习方法。专业教师应积极参加教学研究和教学法改革,依照现行教材,根据农学生产季节、农时和教学实践需要,编写切实可行的分散实践性教学的校本教材。校本教材要以学生形成系统的农学知识和技能为主线,制定技能训练计划,设计技能实训台历和具体日程表,尽量使理论教学由教室移到田间,移到生产场所,使教师的口授、示范和学生模仿等教学环节紧密结合。
(二)加强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增加学生实践锻炼的机会。校内实习基地建设是培养农学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必备条件。农学专业要开辟一定面积的实验实习基地,满足开展林果、花卉、蔬菜等教学实习的需求。在建设管理上,要尽可能与农学生产一线相一致,形成真实的生产环境,建立起有利于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新模式。要注重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它有利于完善实习课题和实习项目,扩大实习品种范围。与生产单位对接,按照互惠互利原则,签订联合协议,让学生参加生产实践,更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
(三)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可组织农学专业师生共同参加的科研课题小组。学校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科研课题,还要结合本校和当地农学生产实际情况,设计一些急需解决的课题或者疑难问题,让学生掌握科学实验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改革专业课考试方法。理论考试与实践并重,实践考试可进行实践操作、教学实习、平时实验报告等。同时,可进行技能竞赛。
总之,农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三者之间是逐步递进和深入的能力层次,只有在足够强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基础上,才能有所创新。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既要从课程中汲取能力素养,更要从实践教育、创新活动中养成。教师要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和自身的创新能力;大学生要克服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观念,克服怕苦畏难情绪,积极投入到实践教学和创新教学的活动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