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环境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
2019-12-17张永超
张永超
(重庆黔江新华中学校,重庆 黔江 409000)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科技生活的不断发展,人类足迹的不断延伸,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正不断面临着环境挑战,而环境恶化的后果也终将人类自己承受。自上个世纪末人类便意识到改善环境的必要性,随着《人类环境宣言》的发表,各国政府对人类所面临的这一重大课题逐渐达成共识。我国正式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明确指出,应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能够尊重自然并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自我行为。由此可见从国家政策到中学生素养标准,提升中学生环境教育已然成为关注的焦点。
一、高中环境教育在生物教学中意义
高中生物涉及到了大量的环境内容,将其作为进行环保教育渗透的路径效果良好。在生物教学新课标中,无不蕴含着彰显环境教育的内容和目标。高中生物的主体为自然生物学,该部分与环境联系紧密,是学生认识环境的有效路径,能够帮助学生从根源上了解环境恶化的原因与后果。从高中学习阶段让学生正确的对待环保问题,时刻关注环保问题,从自身的行为进行规范,更加透彻的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样能够让学生能够理解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所采取一系列的措施的目的,能够更加热爱自然。同时从思想层面使学生认同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行为观。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环境教育渗透的方法
(一)从教材中来到生活中去
高中生物教材之中蕴含着大量的环境相关的内容,也加入一些实际的环境破坏案例。正因如此环境教育的渗透首先需要教师深挖生物教材中隐藏的环境知识,例如生态圈的基础和规律,生物的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等。这样能够促使学生从自然理论上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让其对环境保护有着新的认识。
此外,教师还应结合时事,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建立学生环保观。例如在讲解地球上的植物时,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同学放映一些直击心扉的反向教育视频和图片,比如人类乱砍滥伐、河流污染、白色污染等,从另外的角度激发同学保护环境的决心,引导同学在生活中关注生态、关注环境。此外,还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接触到的环境破坏现象,并鼓励学生指出如何改善被破坏的环境的策略,这样能够让学生意识到环保问题与自己实际生活息息相关。
(二)从实践中来到教学中去
环境教育不能只教授知识,所以渗透环境教育不能只留存于课堂中,应该更多的在实践中激发同学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思考。国家为了能够强化环保理念的普及性,除了进行了大量的公益宣传之外,还制定了一系列的节日,例如植树节、地球日等,以此来提升大众的环保意识。而这些内容都是学生进行实践学习的机会,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纪念日进行丰富多彩的专题活动,比如举办相关的知识讲座以及社会宣传等等。这种实践性质的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学生通过将生物理论应用在实际的生活之中,也可以减少学生对于生物学习的抵触心理,有助于提升其学习效率。
(三)从研学中来到意识中去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关于环境教育的讨论会,通过前期同学们收集到的身边的环境问题,在班会中与老师同学展开讨论,研讨问题症结所在,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老师的指导,让学生带着问题调查,引导学生将生物课程知识,融于有关的生活现象,用讨论的结果来解决具体的社会问题。学生通过对知识的运用,加深了对于生物知识的理解,也对环境保护有了新的认识。此外,教师可以为学生指定一些环保问题相关的课外书籍,让学生拓展环保知识面,还应鼓励学生将所想所感所见凝聚成文字在校刊甚至社会期刊中发表,通过一系列研学探究,使学生认识到环保是每个人的义务。
总结:
想要真正的实现环保渗透教育,教师要对环保问题与高中生物教学之间的关联性有着正确的认识,能够将其与知识教学目标结合,在正常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将环境教育进行渗透,进而实现知识与思想教育的双目标。在高中课堂教学中,夯实环境知识是基础,联系生活是关键,让每位同学将课堂中所学,应用到身边环境的保护,避免环保问题停留在口号层面,学生能够切实的行动起来。只有这样,环境教育才能够与高中生物教学实现深度渗透,高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