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地域特色的民间舞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

2019-12-17王海峰沈阳音乐学院

艺术家 2019年1期
关键词:民间舞秧歌民间舞蹈

□王海峰 沈阳音乐学院

一、本科东北秧歌教学现状分析

东北秧歌是代表东北地区地域文化的最佳舞蹈形式载体,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课程中能够凸显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教学内容。目前国内东北秧歌的教学研究稍显薄弱,长期以来,我省舞蹈人在东北秧歌的教学研究上孜孜不倦地进行着整理和挖掘。但如今的本科课堂教学上,东北秧歌表演性教学组合缺乏创新精神,东北秧歌的舞蹈创作方面成为辽宁地区研究的弱点。

目前,本科东北秧歌课堂所采用的教学组合中的主要内容与中专教材基本相同。中专学生培养方向着重于标准、单一、规范的训练,而本科学生的培养方向则更侧重于综合训练及表演能力的训练。过于单调的教学内容不符合实际教学目的,也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大多数本科东北秧歌舞蹈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模式为教师讲授动作并逐一示范讲解,教学过程中更专注于舞蹈静态、动态的动作结构教学。在突出表演性的组合中缺乏创新,教学古板、枯燥,这种模式很难生动形象地体现出民族民间舞蹈中所孕育的民族文化精神,学生只能学到表面却学不到精髓,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延续了30余年的东北秧歌教材亟待推陈出新,教材沿袭了固有的传统组合,却缺少现代色彩。如今,教师应利用多媒体技术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使东北秧歌舞蹈教学绽放出新活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1]。

二、凝练特色,优化教学改革与实践

辽宁有着丰富的秧歌文化资源,是东北地区秧歌文化最为浓郁的省份。在东北秧歌的继承、发展和创新上,我们有着得天独厚的研究条件;挖掘和创作出教学组合和精品作品更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责任。我们要深入挖掘东北秧歌中具有辽宁地域特色的元素,丰富东北秧歌教学和特色,使之始终处于国内此类研究的最前列,充分展示我院在地域特色民间舞研究方面的雄厚实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水平和审美需求也在不断地改变。目前东北秧歌教学可以分为两大风格:一是地道的“原生态”,二是严谨规矩的学院派。这两种风格迥异的教学内容不能完全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我们应寻找两者的契合点,搜集、整合新的元素并编创成为表演性教学组合,使之更好地为舞蹈教学服务,为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做出贡献。

我们在本科教学方面加强专业特色建设,以教材创新为突破点,提倡个性化教学模式,充分结合地域文化特点,全面推进本科东北秧歌舞蹈教学的创新与发展。通过深入民间进行实地采风、考察后,我校编创一系列具有典型人物扮相及个性化表演的组合。

(1)“头跷”组合,源自地秧歌与高跷结合,是集“歌、舞、戏、杂、武”五门艺术的精髓于一体的演出形式。主要以马鞭为道具,脸谱化妆比较夸张,装束主调分明色彩,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表演风格干净利落、欢腾奔放、风趣诙谐。这一组合受戏曲“武丑”影响很大,“武丑”是武艺精湛、性格机警的人物,不仅着重表现角色蹿、蹦、翻、跳之武技,这些都被吸收到了头跷之中。虽然武丑的程式比较固定,但是与秧歌结合后形成了头跷,其风格突出表现在舞步轻盈敏捷,节奏明快活泼,动作刚出洒脱,鼓相英武矫健。同时,舞蹈的音乐结构连贯,旋律明快跳跃流畅,富有动感。鼓谱套路丰富多彩,由三十五套鼓谱组成,贯穿舞蹈始终,汇集了辽南高跷秧歌鼓乐旋律所有精髓和技巧。头跷的相,是“叫鼓、亮相”的简称。它借鉴、吸收戏曲中“亮相”的表演程式,在一定锣鼓套的配合下做一个优美(或英俊、威武、滑稽)的瞬间静止造型,动静有致,神韵十足,呈现出异常热烈的气氛。

(2)“老蒯”组合,老蒯这个角色多由男艺人扮演,其表现风格泼辣,寓丑于美的特质,形成了老蒯舞蹈动作独特的风格。其表演道具主要有烟袋和棒槌,扭法上老蒯多为泼辣豪爽,“哏”步的夸张,扭腰动胯、怂肩吊膀、挤眉弄眼,生动风趣,把动作的幅度夸张放大的同时融入诙谐幽默的舞蹈元素。正是丑和美的对比关系构成了其独特韵味,正因此老蒯这一角色才会在众多东北秧歌人物角色中脱颖而出,被观众所喜爱和熟知。

(3)“傻柱子”组合,“傻柱子”俗称“丑角”,是东北秧歌典型人物之一,具有憨傻、幽默、滑稽的性格特点。“傻柱子”的“丑”态,不仅仅是动作上的滑稽和外形的违和感,更重要的在于人物角色的丑扮。东北各地区“傻柱子”的人物扮相大抵相同,“抹黑脸”“白眼圈”“涂面化妆”是丑角的一大特点。此外,“傻柱子”的舞步大多踉跄而行,在秧歌表演中即兴灵活地跳跃、游窜。这一角色渐渐地走进百姓的日常生活,成为东北秧歌表演中典型的人物角色。

(4)“上下装”组合,这一组合形式有着特别的象征意义,“装”指装扮,“上、下”特指女和男。扭秧歌的人不是以自己的样子在扭,而是进入两个特定角色,以男女搭配形式进行表演。东北秧歌中“上下装”多以群舞形式出现,变化着各式队形,营造狂欢的氛围。“上下装”表演的最主要特征是演员相互间的或喜爱,或戏谑,或挑逗,或打骂等传情而产生的舞蹈动作。这种传情的内在过程是“始于意,动于形,表于情”。“上下装”经典舞蹈风格的研究应该着重于“上下装”之间鼓相表演的田野调查和经典舞蹈鼓相传承的研究,以上述典型人物的动作、体态、表情、表演形式等诸多个性化人物表演特征为研究重点。我校编创了具有浓郁辽宁地域特色的表演性教学组合,并将其运用到了本科中国民族民间舞专业单元式课堂教学中,在尊重传统的同时发展创新。由于东北秧歌教学中往往缺乏文化传承的内容,这些典型人物扮相是东北地域文化的缩影,其表现形式充分展现了浓郁的民族民间文化特色,弥补了课堂教学内容单一化的问题。我们在风格训练中增加了提升综合表演能力的训练内容,使整个课程体系更加系统,以达到弘扬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目的,为丰富完善东北民族民间舞蹈教育教学体系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继承传统,兼顾创新

舞蹈专业院校的本科民间舞教学环节日益成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因此,探索改革高校中国民族民间舞专业教学内容对于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应以东北地域性舞蹈教学、创作、研究为基石,将科研理论成果转化为实践教学。以东北秧歌民俗为文化根源,以新时代审美需求为创作基础,在继承传统的同时,研究、挖掘、提炼东北秧歌组合素材,编写教材,在教学中加入具有传承价值的原生态风格特点、形象、动律及表演形式,创作系列东北秧歌教学组合。我校建立系统性、规范性、训练性和风格性特征,突出地域性特色,促进专业交流,力争在民间舞教材的建设上独树一帜,打造辽宁地域特色教学品牌。这是实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更是繁荣我国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战略举措。因此,在遵循传统的基础上,以新的视角对民间舞蹈课堂教学进行创新发展,对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课堂教学内容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结 语

综上所述,我们肩负着“传承东北地区舞蹈文化,弘扬东北地域舞蹈精髓”的重任。沈阳音乐学院作为全国东北秧歌主要传承与发展的院校,树立着国内专业院校东北秧歌最具地域特点、最规范系统、最完善的品牌旗帜。在继承老一辈舞蹈艺术家的传统精髓基础上,以传承与弘扬地域文化为己任,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创作具有时代性的、深受人民群众认可和喜爱的东北秧歌作品。我们所革新的不仅是一种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更是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体现了多元化的舞蹈教学特点,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得到继承与弘扬。将秧歌作为东北舞蹈文化符号,打造区域文化品牌,能够提升地域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进一步明确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发展方向,发挥东北地域文化优势,加强“典型东北地域舞蹈风格”的东北民族民间舞专业建设,使东北秧歌在全国范围内的本科舞蹈教学中标新立异、独具匠心。

猜你喜欢

民间舞秧歌民间舞蹈
探析民间舞蹈传承的现状及发展
地域特色舞蹈在高校课程中推广的思考
论民间舞课堂教学的继承与发展——以“东北秧歌典型人物精品课”为例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金湖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富平村里唱秧歌
晋中民间舞在高校舞蹈教育中的传承和发展策略
达斡尔民间舞蹈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在高校舞蹈教育中如何传承民间舞蹈艺术
昌黎地秧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