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五台山南禅寺大殿佛教彩塑的艺术赏析
2019-12-17姚杨帆朱天阳北京化工大学
□姚杨帆 朱天阳 北京化工大学
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寺庙建筑最早地方之一,是中国历代佛教建筑荟萃之地,雕塑、石刻、壁画、书法遍及各寺。其中南禅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位于山西省五台县城西南22 千米的李家庄,寺院坐北向南,有山门、龙王殿、菩萨殿和大佛殿等主要建筑,围成一个四合院形式。南禅寺是遐陬僻壤的乡村小寺,非官家庙宇,限于财力,规模甚小。大佛殿之“大”,是对本寺其他建筑而言,实际只是一座很小的殿堂。其面宽3 间,15.6 米;进深3 间,13.9 米,基本呈方形。但就是这样一座小殿,却处处显示了中唐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佛教雕塑更是精美绝伦,是研究唐代佛教文化重要实物。
一、小而精巧的佛之殿堂——南禅寺大殿
南禅寺是村落中的小佛寺,非正式的村佛堂,故至多与贵邸的厅堂近似,使用厅堂型构架。舒缓的屋顶,雄大疏朗的斗拱,简洁明朗的构图,无不体现唐代建筑的气度不凡。大殿面宽、进深各三间,佛坛宽8.4 米、高0.7 米,坛上布满彩塑。这一堂塑像是内地遗存晚唐彩塑中最为完好的,虽经历代装修,仍有唐塑原形,尤以主佛释迦牟尼像及二供养菩萨最为精妙。其殿内的雕塑做工精细,让人叹服,是中国除敦煌外稀有的中唐彩塑。殿内泥塑十七尊,分布在一个长8.4 米、宽6.3 米的大佛坛上、坛高0.7 米,四周用青砖雕刻着花边叠溉和莲瓣,束腰壶门内刻有花纹图案和跑兽。坛上主像释迦佛,体形高大,结跏跌坐于束腰须弥座上,手势作禅宗拈花印。主像两侧,有文殊、普贤二菩萨分驾狮象;紧依主像的是阿难、迩叶二弟子和二胁侍菩萨文殊、普贤之前有撩蛮、拂森牵引狮象,并有二童子仰望;再前面两隅,为二侍立菩萨和二天王,释迦前面有二供养菩萨蹲于仰莲台座之上。
二、“曲眉丰颊”的造型之美
在南禅寺大殿的佛教彩塑中,除迦叶造像外,其余佛、菩萨、天王、善财及阿难像,均面相丰盈、丰肌秀骨、肢体健硕。在姿态上,彩塑则专心致力于体积和动态的表现,身体扭动呈 S 型,体态丰满,身躯壮硕,力与美的展现淋漓尽致。这一点在两侧的护法天王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胯部带动身体朝一侧扭动,夸张有度,宛如两位释放天性的舞者。右侧胁侍菩萨那丰姿艳丽的风貌所吸引,这尊塑像袒胸露足,上身仅仅斜挂一条帔巾,下身系着飘动的敞裙,姿容美丽,身躯比例合度,表现出“曲眉丰颊”的唐代美人形象。坛上四身胁侍菩萨,均长目弯眉,发髻高挽,戴三叶花冠,宝缯垂肩,袒胸露脐,胳腋帔帕,璎珞腕钏,
脐下系短裙,下着贴腿窄裤,站姿呈S 型,跣足而立,有的还佩饰扇形耳铛,此为盛中唐之际受印度帕拉造像影响,在中土颇为流行的菩萨造像之样式风格。以吴道子所创造的佛教人物形象最为流行,其特点气势磅礴、形象强健,充满写意的精神,被称为“吴家样”。及至中晚唐,受画家周昉端严柔丽画风的影响,造像趋于秾丽丰肥、娇艳柔媚,更多了些人间情趣和世俗气息,南禅寺彩塑,充分显示了中唐时期造像的风貌。
三、佛教彩塑的造型之寓意
《大方广佛华严经》云 :“尔时,世尊在室罗筏国逝多林给孤独园大庄严重阁,与菩萨摩诃萨五百人俱,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而为上首。”大佛殿佛坛正中主像为结跏趺坐于须弥座说法的卢舍那佛,左右两侧主像为乘象普贤和骑狮文殊二菩萨。这也是中原地区寺院中目前所见最早的“华严三圣”造像组合。卢舍那佛用自己的智慧和光明所创造的华藏世界,由无限时空中的无数世界海组成,每个世界海中又都有自己的佛土、佛刹、佛与菩萨;一是凡夫于此岸世界修行成佛的道路,关键是在文殊菩萨的智慧启迪和指引下,仿照普贤菩萨的意志、愿望和行为去坚韧不拔地践行,方能收到成佛之果报;二是善财童子根据文殊菩萨指点和按照普贤菩萨愿行,至“忍土”世界的“南方”参访而获得诸善知识而成道的故事,即所谓“五十三参”,说明“菩萨行”的成佛之路不在世俗世界;世间就是法界,世俗生活道路,也可成为成佛之路。
这样一座规模不大的庙宇,其艺术之精,臻于高峰,反映了佛教和佛教艺术在唐代各地的盛行。各像比例适度,面形丰满端秀,神态自若的佛教雕塑,与敦煌莫高窟唐代塑像相较如出一辙。其中尤以本尊流畅的衣纹,精美的佛座,仰望童子逼真的神情,左侍立菩萨清晰的衣褶,右侍立菩萨丰满的肌肉,前供养菩萨恭虔的神态等最为精致。手法之洗练,技巧之纯熟,堪称我国国宝。这些塑像虽然是佛教中的佛、菩萨、弟子、天王等宗教神化偶像,但却是按照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加以排列的,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再现,衣饰、头戴和装束都与当时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这些雕塑正值我国佛教极盛的唐代,其雕塑的设计为中国佛教文化留下了浓厚的色彩,为研究中唐的佛教文化留下坚实的历史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