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9-12-17邹开美

魅力中国 2019年16期
关键词:日月潭凡卡课文内容

邹开美

(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茶城小学,贵州 遵义 564113)

一、鼓励质疑,促进创新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故学生在学习中没有问题,没有兴趣,则没有思维,没有创新。问题出自于怀疑,不怀疑就没有问题,不怀疑就不能见真理,只有质疑才能求异,才能另辟路径、勇于创新,故教师引导学生学而思,思而疑,于无中生有,有中生新。只有使学生探索知识或者对事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怀疑,才能导致问题的出现。问题是学生掌握探索奥秘的动力,问题能激发学生进取创新的欲望。问题意识是新思想诞生的摇篮,是创新精神的萌芽。在创新学习中,一个学生如果不能提出问题,也就不会去创新。学生的质疑不仅是积极思维的表现,而且是“好奇、想像、冒险、挑战”等创造性人格特质的表现,教师应该加以特别的关注和爱护,并给予巧妙的引导和解答。有时可以以疑释疑,即向学生提出诱导的反问,使学生经过思考自己解开疑团;有时可以点拨要点,让学生独立思考;有时可以将疑问交给学生讨论、辩析。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疑问就没有创新。在教学中,通过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师可以清楚地了解学生哪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而对学生来说,又能起到深入了解课文内容,促进主动探索,激活创新思维的作用。语文教学中处处有疑,如引导学生对课题质疑,这样就为理解课文内容作了很好的铺垫;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性的质疑。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后引导学生延伸性的质疑。

热情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可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他们在问题天地中各抒己见,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启发想像,促进创新

(一)空白处想像。

在教学《少年闰土》一文时,当学生概括出人物特点后,问:闰土年少、健康、天真活泼,形象十分可爱,而“我”是个什么形象呢?学生纷纷议论,有的说“我”是一个脸色苍白,头戴一顶瓜皮帽,身上披一件丝绸小马褂;有的说“我”整天呆在高墙大院中,连门都不出,一定细皮嫩肉,廋廋小小的等。这种合理想像,既加深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逻辑掌握,又培养了创新思维。

(二)画图想像。

要求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用图画画出来,这一过程既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想像的过程。如教学古诗《游园不值》时,在理解了古诗的内容后,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感受诗人的那种欣慰之情,感受春天的美景,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园中到底是一番什么景象?学生纷纷举手,在一张张纸上展示了一个个姹紫嫣红的春天。

(三)续补想像。

就是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续写故事情节。如教学《凡卡》一文时,引导学生理解完课文内容后,再设计一个问题:凡卡带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当他醒来后又会是什么情节呢?以《凡卡醒来之后》为题进行想像作文。有的学生认为,凡卡睡得正香时,一阵揪心的痛让他醒了过来,原来老板他们回来了……还有的同学说,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凡卡依然过着没吃、没穿、睡不好觉的日了,在一个寒夜,睡在楼梯过道中再也没有醒来……虽然想像的结局让人痛心,但也充分说明孩子们确实学懂了课文,领会了意思。

三、创设情境,促进创新

《课程标准》中指出:“可利用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进行教学活动。”这类活动是为让儿童获得某些难以身临其境去学习体验、经验、知识等,而有目的地创设某种情境,令其经历仿真演习活动。活动的关键是让儿童获得体验,演技好坏并不重要。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在学习活动中意识和感受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为此,教师要善于创造情境,并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多方位、多角度思考、讨论,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独特的见解,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教学挂图或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一种生动形象的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更好地进行新教学情境。例如,教学《日月潭》,先让学生观察日月潭的画面(挂图或幻灯片),感受到日月潭的美丽神奇,再学习课文。又如,教学《让我们荡起又桨》,先播放歌曲,激起学生感情的波澜,再引入新课等。从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及非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能力,是一流人才与三流人才的分岭。让我们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训练发散思维、启发想象,创设情境,积极评价,教给学法,从而让学生展开创新的翅膀,翱翔于未来世界之中。

猜你喜欢

日月潭凡卡课文内容
日月潭日月盼
天目湖日月潭演绎的佳话
《凡卡》续写
必修4 Units 1—2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 5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3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必修4 Units 3—4课文语法填空
《日月潭》中的“像”
前后左右
克隆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