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高校音乐教育与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2019-12-17孙鹏飞长江大学艺术学院
□孙鹏飞 长江大学艺术学院
新时代背景下,中外交流日益频繁,具有特色的文化、艺术形式及民俗风情备受关注,尤其是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保持着良好的原生态,关注度持续增长[1]。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其生存环境越来越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高校应认识到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想方设法确保其可持续发展,繁荣传统文化,传承人类文明。
一、高校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与意义
目前,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备受关注,高校应多维度地看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以科学的态度研究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文化的高度来审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艺术的眼光鉴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以教育的方式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一,研究优秀的地域文化,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体系。马山民歌具有浓郁的荆楚韵味,充分显现了荆楚文化艺术特色。因此,对马山民歌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具有时代意义。
第二,高校的教育意义在于向后人传达历经悠久历史而创造和保留下来的文化信息,让我们的后代从中得到教育和启迪,得到美的享受,并据此去创造新的艺术文化。马山民歌是荆楚文化发展轨迹的典型代表,具有极高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学生可以从马山民歌中学到丰富的荆楚历史知识、社会知识、语言知识、民俗风情以及荆楚人民特有的哲学思维、美学思想、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
第三,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人才。目前,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方面的人才相对缺乏。为此,建立和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知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的人才队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高校的地域优势能够为高素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人才的培养创造有利的环境、搭建良好的平台。
二、高校音乐教育与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一)编写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教材
编写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教材是新时代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是一种挑战。编写非遗教材打破了原有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方式,将口传身教的父子“继承”和师徒“传承”的家族(或地域)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模式。
对比已有的相关教材,在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上缺乏全面、系统的阐述。因此,在教材编排上应坚持历史性与现时性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对传统音乐进行多维度综合性的系统化研究,对比相邻地域或其他姊妹艺术,拓宽视野、深化认识,并不断地从历史渊源、类型结构、调韵系统、语言特色、风格特征、演唱特征及基本形态等方面对教材内容体系进行完善。同时,教材编写过程中应做到图文并茂,将现代影像、多媒体教学等充分利用起来,让学生对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更直观的认识。通过这种方式编写教材,激发学生对传统音乐的求知欲。
(二)将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引入课堂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院校在教学大纲中增加了传统音乐课程,但是西方音乐文化对我国传统音乐的冲击仍未减退,在实际音乐教学中还存在重“西”轻“中”的现象。学生在专业学习时对西方音乐更感兴趣,认为其比较流行与时尚,而忽视了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因此,提高学生对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增强学生对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美,在高校音乐教学中构建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已是势在必行。在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中,基础理论课形成课堂与“田野”相交互的“双课堂”教育模式,让学生接受全面、系统的感知学习;专业技能课形成了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与高校教授相结合“双师”培养模式,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又提升了学生对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教师应使学生在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课程学习中逐步加深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感悟其中的文化底蕴和精髓,增强对本土音乐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为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培养优秀的后备人才。
(三)将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活性资源”引进课堂
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在传承中一般采取口传身授的方式。当今,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只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而应该在现实生活中完美地将其呈现出来;它不能只记录于史料中,而应该活跃在舞台中;它不应只存在于专家的象牙塔中,而需要活在“人间”。对高校来说,所谓的“活性资源”,就是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民间艺术家、老艺人以及当地的音乐爱好者等。高校需要积极将这些“活性资源”引入课堂,让它们“现身说法”,将原生态的传统音乐展现给学生,将“活性资源”的“个人记忆”转化成高校师生的“集体记忆”。这样的方式,不仅增加了学生与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交流互动,还增强学了学生对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使他们亲身感受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魅力,更重要的是扩大了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效果及影响力。
(四)有针对性地培养音乐遗产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
当前,我国多所院校开始招收音乐遗产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如中国艺术研究院招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方向和中国音乐文化遗产研究方向的博士学位研究生;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专业招收研究方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博士学位研究生。通过培养具备丰富专业知识、能力较强的人才,能够更好地完成民族、民间传统音乐的搜集与整理工作。
(五)丰富教师的传统音乐文化知识
在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保护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加强对传统音乐文化方面的学习,不断优化自己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积极与“活性资源”进行交互式访谈。教师应带领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地域进行实地考察,采访当地人民,将传统音乐文化的理念与新时代思想主旋律相结合,让其发扬光大。
结 语
总之,高校音乐教育在当代教育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加强传统音乐文化教育将成为目前及未来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水平将反映着我国音乐的教育水平,因此,高校应提高对本土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传承价值和美育价值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对我国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挖掘力度,编写具有本土地域特色的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教材,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传统音乐文化知识,激发学生的民族热情,不断提升其综合素质,促使其对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热爱,并积极投入新时代音乐文化的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