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生活方式下的陶瓷艺术设计创新研究

2019-12-17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艺术家 2019年11期
关键词:纹饰陶瓷艺术设计

□高 越 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一、陶瓷艺术的概述

陶瓷艺术,是水火和泥土的语言,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发明。其中,陶器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而瓷器则出现于距今3000 余年的中国商代时期,是中国为世界艺术宝库做出的杰出贡献。陶瓷艺术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到今天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

纹饰是陶瓷艺术的典型特征。在中国,常用的陶瓷纹饰类型有国画类、色彩类、线条图案类和文字类。由于陶器制品能够长期保存,因此陶瓷纹饰不仅具有单纯的装饰作用,还具有一定的象征、记录意义和情感表达的作用。

与此同时,陶瓷制品本身的色彩也是陶瓷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无论是起源于东汉年间的青瓷,还是北宋汝窑的巅峰白瓷,陶瓷的色彩往往与纹饰相结合,在其自身象征意义外,还直观地展现了对应时期的审美趋向和制作者常用的感情表达方式。发展到现代,由于制作工艺和制作材料的丰富多样,陶瓷制品的色彩表达更加自由、多变。

书法也是中国陶瓷艺术中的保留元素。汉字是一种十分适合使用书法发挥的文字,中国人对书法的热爱源远流长、经久不衰。在保障整体协调的基础上,美观的书法能够令陶瓷制品锦上添花,增添陶瓷制品的艺术韵味,丰富陶瓷制品的文化内涵和魅力。

二、现代陶瓷艺术设计创新的概念

陶瓷艺术设计,简单来说就是对陶瓷制品的形态、功能进行设计,从而实现艺术表达目标的行为。现代陶瓷艺术设计和传统陶瓷艺术设计的核心区别在于理念、工艺等多方面的创新。

依托多元化审美和现代工艺技术的发展,陶瓷艺术终于跳出了实用主义和功能至上的束缚,给予现代陶瓷艺术设计工作者更广阔的发挥空间。作为艺术设计的重要媒介,现代陶瓷艺术设计除了造型创新外,还能模仿木材、纸张、金属甚至珊瑚等材质,扩宽了作品思想表达的边界。

三、现代生活方式下创新陶瓷艺术设计

在现代生活方式下,要想创新陶瓷艺术设计,应兼顾设计人员的思维创新和科技进步带来的工艺创新,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体现时代文化

任何艺术的创新都离不开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思考,也离不开对时代文化的映射和表达,现代陶瓷艺术设计也是如此。在物质丰富的信息时代,陶瓷制品作为一种单纯的生活用品,其功能已经被许多更轻便、新颖的合成材料所替代,人们对陶瓷艺术品的期望已彻底转向精神层面,而不再强制附加器皿属性。这对陶瓷艺术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其承载时代文化、反映时代内涵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作为现代陶瓷艺术设计工作者,不能简单地创新形式,更不能一味照搬传统,追求外形上的“复古”,而应在深入体验、感知生活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生活元素,大胆赋予艺术作品更深刻的现代精神内核,探索出符合现代人审美趋向的风格。

(二)突破传统思维

陶瓷作为一种常见的材质,在人们心中有着许多固化的印象,如陶器的表面相对粗糙,而瓷器一般具有坚硬、光滑的质感等。因此,要想有效地创新艺术,设计工作者可以从突破传统思维入手,“反其道而行之”,从而设计出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例如,蒙特利尔雕塑家Laurent Craste 的陶瓷作品呈现出柔软的有机生物“特征”,仿佛具有生命。而智利艺术家Livia Marin 则干脆令陶瓷作品“融化”,纹饰同瓷器一起“流淌”在桌面上,让人耳目一新。

(三)利用传统设计资源

突破传统思维是一种可行的创新方式,但一味追求“反传统”也可能走入缺乏根基的另一个极端。任何艺术的发展都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循序渐进的。俗话说“厚积而薄发”,中国丰富而庞大的传统设计资源能够为现代陶瓷艺术设计提供养料,让现代设计者汲取营养,拓展思路。因此,用现代设计语言和材料工艺重新解构传统的陶瓷艺术造型,在传统设计资源的基础上推陈出新,正是中国现代陶瓷艺术设计人员的最大优势。

(四)重视材料创新

不同的材料能使陶瓷制品呈现不同的外形特质,纵观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史,从最初的陶土到高岭土,从白釉到青釉,历代重大变革与突破均离不开材料的创新和发展。目前,各类新兴材料仍在不断研发中,由此衍生了丰富多样的陶瓷产品。从传统的贵金属、木材到塑料、纤维等,现代工艺的进步使得更多材料被用到陶瓷艺术设计领域。重视材料创新和陶瓷与不同材质间的结合作用,能帮助设计者取得更大突破。

陶瓷艺术设计,实质上就是通过对陶瓷制品的形态、功能进行设计来实现艺术表达目标的行为。现代陶瓷艺术设计和传统陶瓷艺术设计的核心区别在于创新。要在现代生活方式下创新陶瓷艺术设计,可以从体现时代文化、突破传统思维、利用传统设计资源和重视材料创新等方面着手。

猜你喜欢

纹饰陶瓷艺术设计
论汉画像石中吉祥纹饰的意象之美
蜡染的纹饰探讨
湖南师范大学作品
藏族日常纹饰与文化符号研究
雕漆纹饰的修复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陶瓷艺术作品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
河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