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对中国画意境美的认识
2019-12-17李明煜
◎李明煜
意境作为中国传统绘画最具民族特色的审美准则是由主观范畴的“意”和客观范畴的“境”二者有机结合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是内涵非常丰富的艺术境界,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境界。“意”是画作中作者通过创作对“情”与“理”的艺术表达,而“境”是对客观事物的“形”与“神”的统一表达。在画作创作中,“情”“理”“形”“神”四种表现要素相互映射,相互结合。意境美在新时代具有新时代的赋予的意义,充分表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境界,使国画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情景交融
在国画的创作中,一幅国画好坏的关键评判标准就是这幅作品的意境创造力的高低。意境是国画艺术作品作者通过匠心营造艺术品的构成方式,通过画作直接呈现给大家的基本要素的综合反应。国画艺术品的意境美是画家通过对客观事物的仔细观察并结合自身对客观事物和社会的感受,运用画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实现物我贯通、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并借此来表现大自然的优美和内心对真理的追求,从而使画家对作品的创作超脱客观的实际物象,进入一种无限的精神领域。中国画创作的意境是画家深刻观察体悟客观自然物象的艺术体现,同时是作者内心真实情感的寄托。
例如,郭熙代表作《早春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画作中有旅人的轻舟行旅,同时有相互层叠的巨石、峰峦,更有潺潺蜿蜒流淌的溪谷泉水,烟水朦胧中若隐若现的村庄。山村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景象跃然纸上。
二、虚实相生
“虚”与“实”作为哲学领域相对的一对概念,在我国古代艺术表现手法评论中经常运用。“虚”与“实”作为中国画意境创构中重要的表现形式,它的创构具有非常复杂的创作过程,体现了创作者高超的创作技艺。蒲震元对意境曾经有过这样的表述,“意境是由多种艺术因素虚实相生而成。它是艺术形象的实和艺术形象结合创作者的感受所表现出的艺术情趣、艺术气氛以及会触发创作者和欣赏者艺术联想的虚的结合。它由形象而生但又高于形象,受形象实体的限制,由特定的形象触发,指向不定的虚,又由虚体现更加单纯的实。”
例如:大画家齐白石的画作《蛙声十里出山泉》,画家用水墨淋漓畅快地勾勒出了峰峦映衬的山涧,清泉于乱石中涌出,而六尾蟒蚌则摇曳着尾巴顺水流而下。齐白石在作品中巧妙地利用山泉中的蟒蚌来间接和形象地表现出了蛙声的由来。欣赏者通过这幅画作中六尾活泼的蝌蚪自然联想到山涧中的青蛙,由清泉潺潺联想到十里之外奔流的溪水。欣赏者在联想中蛙声和泉水的流淌中又汇聚成了动人的自然交响乐。
三、气韵生动
画作创作中,创作者要注重气韵生动的灌输和渗透,只有这样才能够表现创作者的笔力,才能够展现创作对象的生命结构,才能够达到“笔不周而意周”的艺术境界。荆浩曾经讲过,“心随笔运,取象不惑。”这就是在阐述笔墨的运用要和主观的意念相一致,要能够更好地把握绘画对象的生命结构和神态等,要兼具形神。“笔不周而意周”有时候是一种有意而为之的创作手法,它能更好地表达“气韵生动”。
例如,南宋梁楷的水墨作品《李白行吟图》,用寥寥数笔,就生动地塑造了所画对象的精神气质,造型简练概括,画面中不存在多余的背景绘画,除了细致的描绘人物面部表情以外,其他的部分都是用笔墨一气呵成的。《李白行吟图》的画法也非常简单,没用多少笔墨,但是在细节描绘上却非常生动,灵活多变的线条,浓淡干湿、抑扬顿挫的笔法运用都出神入化。特别是画家运用大笔将肩背的线条撑起来,对衣领的处理使得画面避免了苍白无力的感觉,使画面效果严禁飘逸。整幅作品的用笔虽然看似“笔不周”,但是每一笔的布置都十分周到讲究。
中国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包含的内容异常丰富,意境美中带有浓厚的东方文化色彩。现代国画家应该对中国画的意境美继续进行探索,对于其中蕴含的独特技巧和原则要不停地钻研,容百家之所长,吸收其他艺术学派的优秀经验。借古开今,以西润中,在不失传统中国画的地道性与纯正性的同时,努力创造出更有深度,更有东方意境美的国画作品,从而使中国画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