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汉语民间童谣的语言特征
2019-12-17余顺群
◎余顺群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学者与专家对汉语民间童谣展开了深入研究,挖掘其潜在的社会价值。所谓民间童谣,其实质为民间形成的一种口耳相传的歌谣,很大程度上蕴含着很多语言学方面的特征,最为典型的就是简单明快,成为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主要构成部分。童谣的内容几乎是社会实践的缩影,其价值观与思维方式会对儿童的知识素养与语言表达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对汉语民间童谣具备的语言特征进行研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民间童谣概述
童谣指向性群体为儿童,其形式多为歌谣或短诗。由于其主要传播方式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口耳相传,所以格律与韵脚规整尤为重要。在我国古代,童谣被很多人用来预测命运。汉语民间童谣指的是将汉语作为媒介,以儿童为主要受众群体,在民间经过长时间流传后,带有汉语语言特征的民间歌谣。民间童谣是我国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属于民谣的范畴中,所以目前学术界对童谣的概念界定方面并未明确,从广义上来说,适宜儿童传唱且具有教育意义的均可归为童谣一类。
二、汉语民间童谣语言特征分析
(一)口语化
汉语民间童谣的典型特征之一就是呈现一种口语化特点,因其便于儿童理解与接受,所以在生活中最为常见。难度的降低,儿童在消化与模仿时,会更有兴趣。民间童谣流传于民间,是百姓生活所见所闻的缩影。正因为其产生于民间,所以内容并未被形式化束缚,而是与人们的日常交际息息相关,因此具备了口语化特点。例如,圣野的儿歌《布娃娃》,“布娃娃,不听话,喂她吃东西,不肯张嘴巴。”在这首稚气未脱的童谣中,均用口语化的形式给大家讲述事情,儿童能够更容易了解其内容,甚至还会想到自己吃饭的情景,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灵活性
汉语民间童谣的灵活性特征表现明显,其韵式自由灵活,包含多种变幻形式。
韵式指的是“韵”的切换,汉语民间童谣中主要包括换韵和不换韵两种形式。其中,不换韵指的是在完整的童谣中,韵脚为同一个音,采用此不换韵的语言表达方式可以让语句读起来更富有节奏感,与儿童的理解能力、综合能力相符。另外,换韵指的是童谣中的韵脚会进行规律性变化,进而让童谣更具灵活性,变幻多端。换韵的方式让童谣的变化性更强,但却能够让朗读节奏更为轻快,对儿童来说吸引力较大。在对汉语民间童谣研究的过程中,笔者指导学生也创作了一首童谣,具体内容为“清明草,绿油油/清明花,过家家/花虽小,美如画/做成粑,饷大家”。在本首童谣中,采用了换韵的方式,第一句与第三句韵脚为“ou”,第二句与第四句为“ɑ”,学生在朗诵的时候节奏感更加欢快,加之幽默诙谐的语言,激发了儿童强烈的学习兴趣。童谣韵脚的灵活多变包括平列示、交错式、回环式等,本首童谣应用了交错式。
(三)节奏性
民间童谣的语言具有节奏感较强的特点,明快欢快的语言特征符合儿童的语言认知能力以及接受能力。由于民间童谣的口传性、通俗性,因此在语言的表述中多为内容简介且节奏感强的内容。在民间童谣的语言中具有口语化特征,因此其韵脚具有浓郁的口语风格并且流畅的韵律。这种轻快节奏的语言表达形式会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民间童谣中关于“儿”字的使用频率较高,通过儿化音能够增强民间童谣的乐感以及节奏性,并且在民间童谣中每一句末尾使用同一个字进行押韵将会形成鲜明的语言及以及形式美。
(四)生活化
最初,童谣是用来哄婴儿的,经过发展,具有了广为流传的属性。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感知模仿能力处于不断提升的状态,随着对周围事物的感知加深,最终能够培养儿童的鉴赏能力,懂得如何对美的事物进行评析,渐而形成民间童谣。民间童谣的内容通常与我们的生活极为贴近,既来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例如,在童谣《月亮歌》中,就有许多生活场景。又如在《放牛客》中,描述了主人公放牛的情景与相关故事,童谣的生活化特点让儿童能够更好地理解,联系生活,不失为一个传递文化的好办法。
结语
民间童谣是我国传统文化与汉语语言历经岁月淘沙而积淀下来的一项民间文化,对其体现的语言特征进行分析,可以推进民间童谣的传播度,进而通过对其具备的社会文化建设价值进行挖掘,使其作用更加有效。童谣对于儿童品德修养、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有着重要促进和指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