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读书一样读画
——浅析美术作品鉴赏思路
2019-12-17张琛菡
◎张琛菡
俗话说得好,“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当前美术作品鉴赏存在重形式、轻内涵的缺点,大多数人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过于表面化,人们总是习惯用“画得像不像”来评价一幅美术作品,这种鉴赏方式是片面的、是不科学的。我们应该站在更宏观的角度来鉴赏美术作品,从直观的画面内容开始鉴赏,例如浅显的线条、色彩、构图等基本要素;再从高层次的文化情境、创作情感、社会背景等角度进行鉴赏,不断开拓我们的美术鉴赏思路,提升自身的美术鉴赏能力,同时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笔者结合多年的绘画经验针对如何开拓美术鉴赏思路,提出了几点浅薄的建议。
一、着眼于画面美感,感受美术作品的视觉艺术
任何一幅美术作品都是首先从视觉上给予观众冲击,通过整幅作品的画面美感,带给鉴赏者视觉上的享受。例如我们在鉴赏后印象派画家梵高的《星夜》时,首先就会被他大胆的用色和抽象的线条所吸引,梵高在创作这幅画时身处于一家精神病院,他把星空和夜空转化为了运动的物体,在画面中运用漩涡展示了星夜的流动美,金黄色的满月就像是一个大大的漩涡,仿佛要吞噬整个夜空,用扭曲的线条描绘了形态各异的星云。梵高还把柏树描绘成了燃烧的火焰,整个画面就像是流动的时间,让观赏者感受到静谧的夜空中蕴藏的生命力,深蓝与姜黄色,褐色与白色的交织,让观赏者感受到了创作者的矛盾心理,也感受到了美术作品的生命力。我们在鉴赏美术作品时应该遵从内心真实的感受,着眼于画面的视觉艺术,仔细观察画面的色彩、线条、布局等基本要素,理解了这些基本要素,才能进行更高层次的鉴赏,鉴赏美术作品的文化和思想情感。
二、立足文化情境,感受美术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美术作品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都是相互联系的,我们在鉴赏美术作品时不能局限于美术领域,而是要立足于文化情境,从更多领域、多视角地鉴赏美术作品。例如在鉴赏中华民族国粹——国画作品时,我们可以结合诗歌文化、民俗文化等进行鉴赏。例如我们在鉴赏《富春山居图》时,可以结合我国传统文化进行鉴赏,这幅画被誉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黄公望的代表作。全画以浙江境内的富春江为创作蓝本,用中国传统的笔墨文化,全画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主要就是通过墨色的千变万化来展现山水的恬淡,这是西方绘画艺术所不能比拟的。中国文人善用墨色来进行创作,用墨色的自然过渡来展现中国画家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我们在鉴赏这幅画时,通过画家笔下惟妙惟肖的层峦叠嶂、松石山峦、云山烟树、茅屋村社、山水一色,仿佛身临其境一般,感受到富春江初秋的美丽景色,在鉴赏时可以感受笔墨文化的精妙,感受美术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三、搭建情感纽带,领悟美术作品的精神内涵
一幅优秀的美术作品总是能撩动人的心弦启发观赏者对于人生、情感、生活的感悟,在美术作品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从而激发情感上的共鸣,真正领悟美术作品的精神内涵。美术作品的创作离不开生活,我们在鉴赏美术作品时,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提升鉴赏体验。例如我们在鉴赏中国油画大师罗中立的代表作《父亲》时,我们可以结合自己对父亲的情感,对这幅画进行鉴赏。画面中的父亲头裹白布,老父亲脸上布满了仿佛刀刻一般的皱纹,眉毛上还有晶莹的汗珠,深深凹陷进去的眼眶,干渴发裂的嘴唇,伤痕累累的双手捧着缺口的瓷碗,整个画面刻画出一位吃苦耐劳、辛勤劳作的农民父亲形象。我们在鉴赏这幅油画时,可以联想到自己的父亲,唤醒内心深处对于父爱的渴望,真正体会到父爱如山的涵义。我们可以把美术鉴赏和美术创作结合起来,把鉴赏美术作品时的感受记录下来,可以是文字形式、也可以是简笔画形式,及时把鉴赏时的灵感记录下来。情感是一幅美术作品生命力的体现,我们在鉴赏美术作品时,应该掌握作品的情感主线,领悟美术作品的精神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