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来了,“小鬼当家”更要注意安全问题
2019-12-17
暑期到了,孩子们都会和父母、小伙伴们出去玩,发生磕磕碰碰的事情会比平时多。为了防范未然,以及碰上问题可以及时自救与互救,我们特意采访了苏州青年应急救援志愿服务总队队长马龙,让他从专业角度为我们介绍下,关于应急救援的知识。
努力提高青少年自救和互救能力
“为了普及应急救援知识,园区的社区和学校一直在行动”,马龙告诉记者,近两年社区比较注重防灾减灾项目和应急技能提升的活动,从活动普及的数量上来看较之前有了很大的增幅。
“防灾减灾进校园也在开展,譬如金鸡湖学校、星海学校和新城小学等,都与我们合作过”,马龙介绍,金鸡湖学校每年开学第一课都会有安全教育,星海学校和新城小学有过疏散演练和应急小课堂。“从实施效果来看,学生的兴趣很高接受能力也非常强,一节课的时间总是意犹未尽。老师们也觉得实用性的自救互救知识会增强孩子们的意识,提高孩子们的技能。”
马龙拥有多年应急救援经验,在他看来青少年常见的意外一般分为应急医疗类的,也就是意外受伤的处置,再者就是群体事故的预防,譬如防踩踏等。
“发生意外,比如像右手指不小心割破了,可以用左手的两个手指夹住受伤手指止血,如果头部不小心流血了,不要捂住流血的地方,而是要用大拇指按压耳朵边的动脉血管处。”
暑假,学生们也喜欢扎堆参加某些活动,人流大了就容易发生踩踏事件。马龙说,一旦碰上这类情况,建议远离人流较密集的场所,如果所在的环境已经是人流较大或拥挤了,要尽快离开,特别需要提示的是如果手机钱包和其他物品掉在地上时,要先注意环境安全,不要直接蹲下来捡。“我们从很多踩踏事故的现场分析看,往往就是某个人因为鞋子掉了或东西掉了,突然蹲下去或停下来而造成拥堵,后面的人流不明情况而继续保持原来的节奏向前推进造成。
马龙也坦言,青少年的自救互救能力可能会受年龄段的影响,掌握起来有难度,所以他们一般都只是指导一些常见的、突发的自救互救,“也就是发生概率较大且青少年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防”应该大于“治”
防患于未然的道理大家都懂,但在实际行动中还需要大力普及推广。“特别是青少年的自我防范、保护意识不够强,但他们的接受能力强,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合理引导了,就是一种学习的意识。最好的规避就是加强意识,对易发灾害有意识,脑海里有一个安全的意识。”
马龙列举了几个暑期比较常见的例子。比如,假期留在家中,学生们也应该多多注意家庭火灾和触电等问题。事实上,夏季用电量大,实际用电可能会超过设计线路的负荷,而夏季火灾的很多诱因就是因为电器引起的,特别是夜晚空调和其他电器全部打开,“天气炎热时候,我们更应该注意避免插座和拖线电源的裸露问题,而且如果青少年独自在家中,碰上关于‘电’的问题,一定要及时求助专业人士,切忌自己去整修电器。”
针对暑期青少年溺水事件时有发生的情况,马龙告诫青少年,应该提高防范意识,做到不独自一人外出游泳,不在游泳馆以外的场所下水嬉戏玩耍。“在游泳时,如果遇到抽筋,应当首先沉着冷静,可选择弯腰去掐抽筋的大脚趾,然后发出呼救信号。”
此外,假期外出入驻酒店,马龙建议青少年事先要有针对性地熟悉室内和就近的消防器材和逃生通道。
马龙也表示,他们会多多开展活动,助力青少年提升自身安全保护意识,掌握基本自救和逃生方法,教育青少年珍爱生命和自觉远离不安全因素,“希望大家都能拥有平安、快乐、健康和充实的暑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