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音乐思想在高校音乐鉴赏课中的价值探析

2019-12-17

黄河之声 2019年18期
关键词:品性教化儒家思想

王 肃

(吉林艺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1)

音乐是一种不同于文学、绘画的艺术形式,它通过声音的呼唤直接激发人内心的情感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共鸣,我国古代已经出现了较为完善的音乐课程,其内容主要以儒家思想为主,从理论教学、歌唱、舞蹈等一应俱全,在道德教化和传承中起到重要作用,三千年过后,这种古音乐在今天的高校鉴赏课中也是极有价值的。

一、“礼”和“乐”的内涵关系

中国是具有几千年历史的礼仪之邦,封建社会中的“礼”和“乐”的关系是极为紧密的,可以说“礼”通过“乐”完成统治阶级的治世之道。儒家认为音乐中是蕴含善与恶的,庄严的音乐能让人肃然起敬,能够鼓舞人前进,具有反思的效果,而靡靡之音则会让人沉迷享乐,丧失斗志,不利于人的品性塑造,《礼记·乐记》中就有描写“正声”、“奸声”给人带来不同影响的语句,因此,为了让人胸怀开阔、内心顺畅,必须要用好的音乐进行熏陶和培养,也就是所谓的“德音”,在统治者眼中,只有弘扬蕴含无上礼法的音乐,才能让社会在等级制度下井然有序的运行,人与人之间才会相敬如宾。虽然“礼”使得人与人受到等级制度的约束,但是“乐”却可以成为协调尊卑之间的手段,如在宗庙中,虽然君臣有别,但是臣子和君王听同样“乐”并没有不恭敬的,在宗族里,地位低的晚辈听了长辈听的“乐”也不会受到责罚,反而因为一同享受音乐拉近了互相之间的距离,众人因此变得和睦亲近,人与人的思想、品德、性情也能趋于一致,这就是“乐”带来的魅力。[1]

二、儒家音乐思想中教化价值

顾名思义,儒家思想音乐中“仁”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长期伴随并辅助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延续,“礼”“乐”中都是极为重视“仁”的,甚至孔子在《论语》中写道“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可见在孔子眼里,“礼”“乐”和儒家精华“仁”之间是相辅相成的,一个人要有良好的修养必须懂“礼”知“乐”,倘若不会以礼待人,也不懂欣赏“德音”,何谈做到“仁”中的勤勉、宽厚和谦恭,无论是“礼”还是“乐”都是培养君子品性的必要路径。

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人的品性培养同礼乐教化是分不开的,礼乐对素质的塑造是意义重大的,这就像当今高校中的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一样,二者的作用是殊途同归的,都是为国家培养有道德、有志向的优秀青年,“仁”是本质的精神要求,外在表现为大家熟知的“诗书礼乐”,这就是将艺术活动同思想传承进行了结合,由此在潜移默化中育人育材,随后孟子也对这一艺术形式进行了传承,“人性本善”就是儒家音乐思想的一个延伸,荀子也在《乐论》中强调了音乐鼓舞人心、陶冶情操的重要作用,甚至战争中统治者也能利用“乐”来鼓舞士气,“乐”的引导、教化作用由此可见。虽然在今天很多高校依旧采用应试教育的模式培养学生的技能,但是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不等于人的全面发展,可见在素质培养方面校方是有缺失的,而音乐鉴赏课恰恰能弥补这一缺陷,倘若引起重视并以用得当,学生将会受益良多。[2]

三、儒家音乐思想中美学价值

传统儒家思想音乐在演变发展中一直倡导“尽善尽美”的原则,孔子认为“美”和“善”中“善”是优先的、基本的,只有满足了“善”才能进一步寻求“美”的价值,因此在孔子看来,一些歌颂战功的“乐”不是“尽善尽美”的,只能称之为“雅”,只有饱含“仁”要素的“德音”才能符合“尽善尽美”的原则,如古乐《韶》的内容就是歌颂帝王仁德治世的,百姓因此安居乐业,所以是“尽善尽美”的典范,只有如此才能将“仁”的宽厚、谦恭品性完美发挥出来,才能在体现社会教化的价值同时兼顾高尚的美感。由此可知,《梁祝》《春江花月夜》《梅花三弄》等古典名曲应当是高校音乐鉴赏的首选,这些乐曲不仅是对经典故事的唯美演绎,同时运用了多种古典民族乐器,包含民族精神,并极具文化特色。如《高山流水》就是一首描写高尚友情的抒情乐曲,不仅清新淡雅的高山流水景色能够动人心弦,伯牙子期的纯洁友情更是让人为之动容,这婉转悠扬的美好旋律中蕴含的君子之交内涵和美学价值都是极为丰富的,对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情操素养有重要作用。[3]

此外高校教师还可以选择一些革命时期的红色经典歌曲进行鉴赏,如《黄河大合唱》等,其中蕴含的红色精神和爱国热情也是“尽善尽美”的,不仅是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弘扬,还能够帮助学生培养爱国的核心价值观、坚定政治立场,红色歌曲虽然是特殊时期的历史产物,但是于今日仍有重要价值,其中也不乏君子爱国的思想情怀,能够激励一代一代青年为社会主义事业奉献青春和力量,其中蕴含的信念和精神更是具备时代感和广泛性的,不会过时和落伍。[4]

四、结语

传统文化音乐自古以来便对人们的生产生活起着鼓舞作用,纵观儒家音乐思想的演变和传承,其中蕴含的教化价值和美感体验都是符合当今大学生素质培养要求的,艺术是蕴含重要能量的,音乐教育的作用更是润物细无声的,通过教师对音乐鉴赏篇目的精心选择,“尽善尽美”的主旨思想得以传承,学生不仅能开阔视野、启发思维,还能因此养成“仁”的情怀以及良好的品性。

猜你喜欢

品性教化儒家思想
乘教化之风,行自主之路
儒家“礼乐教化”与新时代设计人才培养
秋夜
品德教学须关注品性、悟性、灵性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不同地域学生融和品性培育”研究领域现状和趋势分析
论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法律中的体现
儒家思想与学佛感悟
Why Learn Chinese?
不走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