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重大主题策划推进党报融合发展
——以《辽宁日报》为例

2019-12-17文/王

传媒 2019年11期
关键词:特刊党报策划

文/王 研

互联网时代,面对全新的传播格局,作为意识形态传播主阵地和意识形态建设主力军的主流媒体,尤其是党报,必须紧跟时代,大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加快融合发展步伐,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近年来,《辽宁日报》将提升重大主题策划能力与加强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相结合,不断突破既有格局,在采访形式、版面设计、产品类型、技术应用、传播渠道、合作机制等方面进行自我革命,推出了《极目东北角》航拍系列、《时间的风景》全影像报道、《雷锋地图》大数据可视化产品集群等一系列融媒体项目。这些项目经报、刊、网、端四维联动,立体传播,在网上网下两个舆论场均获得广泛回响。其中,2019年3月5日推出的《雷锋地图》以互联网思维为导向,用图表代替文字,让数据“开口”讲故事,令人耳目一新。该项目获中宣部高度肯定,被称赞为“新时代弘扬雷锋精神的创新表达”。

这些项目是《辽宁日报》着力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的生动实践,是通过创新理念、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提升正面宣传质量和水平的深入探索,具有一定典型性和示范作用。

从被动到主动,用终端思维思考

党报融合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要推动党的声音直接进入各类用户终端,并且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由此建立并巩固黏性,进而真正占领新的舆论场。这便需要党报人改变固有思维,以终端视角思考选题,从被动地采集信息和发布信息,转向主动的创意表达和创新传播。

报道重大主题,做到举重若轻。在重大节点,面对重大主题,党报必须发声,这是规定动作。但是,在融合发展的大势下,仅仅满足于把规定动作做到位是不合格的,要做出彩,做出实效来。2018年,“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是全国媒体的共同选题,也是对全国媒体生产力、传播力的一次总检阅。一张地方党报,要突围而出,并非易事。经过较长时间的酝酿与准备,《辽宁日报》以全媒体时代受众对于视觉呈现的强烈需求为依据,聚焦影像记忆,用“影像志”的形式来表达,策划制作了融媒体项目《时间的风景》。项目以十八大以来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实践为落脚点,主创团队耗时一个月实地踏访全省14座城市和数十座村庄,通过镜头阅遍辽沈大地。同时,巧妙利用新旧照片进行对照处理,制造强烈的视觉反差,凸显时间流逝和社会变迁。一张张照片,一段段视频,在报纸、H5、画册等不同介质中呈现,构成一幅立体景观,记录下40年行进中的辽宁,让宏大的主题更显真实、亲切,更能引发读者共鸣。

处理主旋律题材,选择文化立意。对于新闻媒体来说,宣传中央治国理政思想,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如何扭转公众对主旋律宣传的刻板印象和审美疲劳,是个难题。2017年,为做好“家文化”主题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辽宁日报》站在文化的高度立意,策划制作了大型系列报道《两地书》。项目与中国大学家书博物馆合作,面向海内外广泛征集书信,最后精选出200多封家书,用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现,讲述了数百个动人的家书故事。还通过举办多场线下读信活动,邀请读者直接参与拍摄和制作系列短视频《两地书·声情》,体验文化的柔软力量和鲜活的家国情怀,使公众深刻理解“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的道理。

转变单向思维,增强互动体验。党报融合发展必须增强提供各种互动式、服务式、体验式新闻信息服务的能力。也就是说,要由提供单向传播的介质转型为实现双向互动的空间。2018年2月推出的《望年·新图景》专门设置“体验”板块,6位青年读者“回到过去”,沉浸式体验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用、玩。他们的感受被转化为文字、视频、H5等新闻产品,创造了一种情景式的报道方式。项目推出前,还利用微博、微信、客户端开展调查,回收有效问卷千余份,不仅增加了报道素材,更为特刊的推出发挥了极大的预热作用。

从集合到聚合,建构原创内容矩阵

内容,是媒体生存的根基;原创,是媒体生存的关键。无论如何发展,媒体必须坚持内容为王、原创为力,以原创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强大的原创内容生产能力,正是党报的重要优势,也是党报最可靠的依靠和底气。《辽宁日报》在加快融合发展的进程中,高度重视原创内容生产,从单一产品、集合产品到聚合产品,不断丰富产品的内容含量,增强原创性,力争满足不同用户终端的需求。

内容专题化。《辽宁日报》重大主题策划以追求“原发性、独家性、原创性”为原则,始终坚持用全局的视野去判断,用文化的视角去裁量,用学术的态度去操作。在这一理念的驱动下,近年来,“辽报策划”出品的每部新闻作品都具有鲜明的专题性,如《1895-1945中国东北角之文化抗战》揭示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东北地区实施的残酷文化侵略,全景式展现东北民众艰苦卓绝的文化抗战;《铁纪·铁流》紧扣党的作风建设和从严治党这一现实主题;《两地书》讲述家书和家书背后的故事;《逢时》用历史当事人与时代同龄人的对话来描绘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雷锋地图》全面挖掘、梳理、提炼辽宁地区丰富的雷锋文化资源……

设计杂志化。用做杂志的方式来做报纸,是《辽宁日报》以重大主题策划为抓手探索融合发展路径的重要一环。每个项目的重要产品之一是新闻特刊,特刊每期16版至48版不等,在内容呈现和视觉设计方面都以杂志化为标准,例如,设置封面、大量留白、连版印刷等。以主题策划“向世界叫响辽宁文化”第二篇章《辽金 你的蹄音》为例,特刊采用长卷设计,用四连版、八连版印刷,气势恢弘、精致美观,整体展示了辽宁地区的58座辽金古塔,不仅具有阅读价值,也具有观赏价值。

产品视听化。《辽宁日报》的重大主题策划项目具有时间跨度长、内容体量大的特点,因此具有开发多样态产品的潜力和空间。2018年以来,主创团队着力打造“1+N”产品集群,“1”即新闻特刊,“N”即音视频、H5、VR等新媒体产品,推动“辽报策划”向聚合性融媒体产品生产平台发展。例如,2018年6月起推出的“向世界叫响辽宁文化”系列专题,包括红山文化、辽金文化、河海文化、清前文化、英模文化等,共出版五期特刊、总计138个专版,上线5条短视频、10款H5,并正在策划举办流动影像展。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推出的《雷锋地图》则出品了包括大数据可视化新闻特刊、长图文、图解、短视频、快闪、互动H5等在内的六大种类十余款产品,形成了较具规模的聚合性产品集群形态。

从“相加”到“相融”,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

党报融合发展,最怕做表面文章。在搭建融媒体生产机制时,如果只是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作简单嫁接,合而不融,那就是白费功夫。事实上,融合发展最终的目标不是1+1=2,而是1+1=1。只有融为一体、合而为一,改革才能真正产生实效。目前,《辽宁日报》重大主题策划的编采模式正在从“相加”阶段向“相融”阶段进化。

建立联动机制。《辽宁日报》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建立联动机制推进融媒体生产。在重大主题策划的编采过程中,多部门联动的工作模式已经成为常态。以《雷锋地图》为例,由重大主题策划中心承担项目主体工作,建立主创团队,赴省内外多个城市实地开展“辽宁学雷锋大数据普查”活动,搜集线索,提炼有价值的报道素材,建立内容库。与此同时,出版中心承担系列产品的视觉设计工作,新媒体运营中心负责生产系列线上产品。这样一条融媒体生产线,分工明确,责任清晰,确保了整个生产流程科学有序地进行,也确保了产品的质量和丰富性。

打造“四全”团队。媒体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程、全息、全员、全效是新时代对媒体提出的新要求。换个角度来看,这“四全”也是对新闻人新能力的新诠释。作为《辽宁日报》探索融合发展的一块试验田,重大主题策划主创团队通过不断实践,向着建立“四全”团队的目标迈进。例如,2016年,为采写《铁纪·铁流》奔赴全国各地,每名记者都身兼多职,全媒体“武装”,采集音视频超过100小时;2017年,为丰富《两地书》内容,主创团队化身主持人和嘉宾,参与视频产品的解说和演出;2018年,装备升级,技术升级,无人机航拍为“向世界叫响辽宁文化”系列专题的整体视听化创造了可能。

推进多维传播。为了实现新闻传播的全方位覆盖、全天候延伸、多领域拓展,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建立多维传播的格局势在必行。在《雷锋地图》首期产品推出期间,《辽宁日报》动员全集团力量,所属报、刊、网、端合力搭建传播平台矩阵,形成了报刊同步刊发、网站专题展示、移动端全网推送的全介质传播态势。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持续推送,强势扩散,极大提升了项目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才能抓住机遇。时代新局下,为党报开启的“窗口期”,虽非稍纵即逝,但也不会无限期延长。紧抓机遇,主动作为,通过强化重大主题策划的融媒体生产能力,努力探索一条不断提升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发展道路,正是《辽宁日报》当下的第一要务。

猜你喜欢

特刊党报策划
穿行城市中
考古发掘类展览策划的观察与思考
连台本戏《封神榜》与特刊
湖北日报特刊浓墨重彩报道军运会
党报深度报道的非典型化转型
党报深度报道如何“深”入人心
新时期如何增强党报影响力
特别策划
十年沉淀 璀璨升华《37°女人》十周年特刊
本期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