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新起点 开启新征程
——访光明日报社总编辑张政
2019-12-17杨驰原左志新
本刊记者 杨驰原 左志新
今年以来,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光明日报》聚焦主题主线、突出思想内涵、深耕文化特色,多版面同频共振、全媒体共同发力,在“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的总栏目下,先后推出了“推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基层蹲点调研”“记者再走长征路”等主题采访报道。
《光明日报》创刊于1949年6月16日,创办之初的《光明日报》曾经是中国民主同盟的机关报,后一度改为由各民主党派和全国工商联联合主办,如今已经成长为一家中共中央主管主办的全国性思想文化大报。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在《光明日报》创刊70周年之际,本刊记者对《光明日报》总编辑张政进行了专访。
与共和国的发展“同频共振”
《传媒》: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光明日报》创刊70周年,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光明日报》的发展历程及发展现状,《光明日报》是如何与共和国的发展“同频共振”的?
张政:《光明日报》诞生于新中国成立前的三个半月,可以说《光明日报》是与共和国一同走来的。为庆祝《光明日报》的出版、发行,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各民主党派负责人、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纷纷题词志庆。在《光明日报》创刊号的头版上,中栏偏右刊载着毛泽东同志庆贺《光明日报》创刊的题词:“团结起来,光明在望。”这张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同龄的报纸,就像她的名字一样,与中国知识界一道,共同奔向了一条中国共产党指引的光明之路。
“与真理同行,与时代同步”是光明日报社的社训。《光明日报》立足知识界、面向全社会,在团结、联系、引导、服务知识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繁荣的有力推动者。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成为中国进入新时期的标志性事件。2005年6月21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弘扬“红船精神” 走在时代前列》,首次提出并阐释了“红船精神”这一中国共产党的源头精神,“红船精神”所承载的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成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精神支撑。进入新时代,《光明日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做到“两个坚决维护”,不断强化政治家办报意识,鲜明提出“抓党建重业务”“同频共振”办报新理念,《红船初心》和《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两个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的特刊,一批有思想深度、有文化品位的专刊、副刊,使得《光明日报》思想文化大报的定位和特色在新时代进一步彰显。
《光明日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程中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在全国设有36个记者站,在世界22个国家和地区派有常驻记者,读者遍及社会各界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报纸发行量稳定在100万份以上。这家报社已由创刊时出版一张对开四版报纸的报社,发展成为拥有《光明日报》《文摘报》《中华读书报》及《书摘》《博览群书》《新天地》《留学》《教育家》杂志,以及光明日报出版社、光明网的现代化报业集团。随着媒体深度融合的全面推进,光明日报社全面转型,正在以新型全媒体集团的姿态承担新使命、迈向新目标。
《传媒》: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光明日报》创刊70周年之际,光明日报社开展了哪些主题宣传活动?
张政: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光明日报》创刊70周年。今年以来,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光明日报》聚焦主题主线、突出思想内涵、深耕文化特色,多版面同频共振、全媒体共同发力,在“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的总栏目下,先后推出了“推动高质量发展调研行”“基层蹲点调研”“记者再走长征路”等主题采访报道。这些主题宣传把笔端、镜头对准基层一线和广大群众,以深度调研带动深度报道,通过集群式的全媒体报道和产品,立体化、多角度展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波澜壮阔的伟大历程和繁荣发展,唱响礼赞新中国、奋斗新时代的昂扬旋律。同时,还开展了“爱国情 奋斗者”主题宣传报道、“我和我的祖国”主题征文活动等,营造出共庆祖国华诞、共享伟大荣光、共铸复兴伟业的浓厚氛围。
此外,《光明日报》紧扣特定主题,以评论言论、特色专栏、专版报道等形式,深入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五四”运动100周年之际,分别推出了“爱国情 奋斗者·劳动者之歌”“爱国情 奋斗者·青春之声”等专栏报道,并推出系列评论员文章,深入阐述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光明日报》于今年6月3日起,在“红船初心”版上特别推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专版,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情况,陆续刊发理论文章、专家访谈及相关报道。
在创刊70周年之际,《光明日报》还充分发挥联系知识分子的“桥梁纽带”作用,特别推出了“光明访名家”专栏报道和“70年70人”系列微视频,陆续采访各领域成就卓著的名流大家,展现我国作出突出贡献知识分子的时代面貌,呈现各界知识泰斗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奋斗的感人历程。这些报道和产品将习近平总书记对知识分子的殷切期望、热情关怀广泛传递开来,一经推出就在多个平台引发刷屏效应。
践行“四力” 强化引领
《传媒》:我们注意到光明日报社新一届编委会明确提出了“抓党建重业务”的办报理念,贵报社在这方面开展了哪些探索?
张政:2017年2月16日,中央第一巡视组向光明日报社反馈专项巡视情况,指出报社存在“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薄弱”“政治家办报意识不够强”等问题,一针见血、切中要害,精准深刻地指出了报社存在的突出问题。
为切实加强和改善党对报社工作的全面领导,光明日报社在新一届编委会的带领下,逐步探索建立了一套党建系统工作法。首先,加强理念创新,明确全社以党建为统领,把“两个坚决维护”落实到每篇报道,切实与中央同频共振;其次,创设党工委和学习小组机制,把党建融入新闻报道、内容生产全过程,使导向要求和宣传纪律贯彻到新闻信息采编发布和转载推送全过程,让党的领导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再次,根据形势发展成立“突出贡献知识分子”联络办、智库办、社评办等新机构,构建以业务为导向的扁平化、咨询化、开放化组织架构,推动党建业务融合发展;最后,扎实用好群众路线等传统工作方法,激活组织潜能,同时加强与腾讯、京东、今日头条、科大讯飞等公司的党建共建,实现延伸优势、借船出海。
光明日报社探索实行党建系统工作法,激活了内容生产力和组织创新力,报网端微各领域涌现出《滴水穿石三十年——福建宁德脱贫纪事》《懂得人民 人民懂得——纪念“八八战略”实施15周年》《光明的故事》等一批优秀作品,多篇报道、内参、报告得到习近平总书记批示,光明日报社媒体矩阵影响力正呈量级增加。
《传媒》:近两年来,《光明日报》是如何充分发挥传统媒体优势,为深化思想文化特色定位拓宽路径的?请您具体举例说明。
张政:近两年来,《光明日报》不断巩固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传统优势,同时也不断拓展特色疆域,创造全新发展空间。
第一,《光明日报》记者编辑深入践行“四力”,以一批深度调研带动报社深度报道进一步强化。《来自“神经末梢”的寻访》《“最多跑一次”改革启示录》《滴水穿石三十年——福建宁德脱贫纪事》《“赶考”路上看之江》《懂得人民 人民懂得——纪念“八八战略”实施15周年》等调研式报道,通过扎实的调研采访,书写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发展巨变,彰显出一张中央党报的眼界和风范。
第二,思想理论优势进一步彰显。《红船初心》特刊和《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刊,在全国媒体中独树一帜,自2017年11月1日开始刊发以来,已经成为理论学习、创新实践的展示窗口,为《光明日报》这一思想理论高地汇聚起更多专家资源。与此同时,在《光明日报》的文史哲周刊、文艺评论周刊、光明文化周末等版面上,云集了一批思想文化名家,这些大家佳作频出,一方面凸显出《光明日报》在学界的感召力,另一方面也体现出这张报纸的思想文化品位。
第三,将思想文化底色不断向新媒体平台延伸。比如,在今年全国两会宣传报道中,《光明日报》制作推出了《光明的故事》(第二季)系列微视频,该系列以《光明日报》采访报道过的人和事为产品底色,用每期6分钟左右的视频,深情讲述了习总书记牵挂的人和牵挂的事,传递习总书记对知识分子的殷切期望和热情关怀,把光明的温度传播至网络。到2019年已经连续举办三年的“高校招办主任光明大直播”将《光明日报》在教育领域确立的优势拓展到网络空间,产品信息量丰富、内容针对性和贴近性强,在网上网下引发广泛关注,已经成为每年高考季师生、家长重点关注的品牌产品。此外,在媒体深度融合的推进下,《光明日报》系列述评、光明网评论员文章等,以生动的语言、活泼的形式在互联网上展示出了《光明日报》的气魄与锋芒,很好地发挥了舆论引导作用。
第四,进一步发扬典型人物、报告文学等报道特色。典型人物报道一直是《光明日报》的传统特色,这两年王继才、姚玉峰等一个个闪亮的人物和故事继续在光明全媒体平台上表达着光明的情怀与温度,催人泪下、促人奋进。《美丽的村庄在说话》《与时间赛跑的人——钟扬教授的两个昼夜》《红色理论家》《高桥镇风云》等在报纸上涌现出的一批报告文学作品,以细腻笔触娓娓道来,保持了《光明日报》一贯以来的水准,体现着《光明日报》对精致文字的不懈追求。
第五,坚持开门办报传统,不断扩大自身影响力。《光明日报》发挥广泛联系知识分子、扎根思想文化领域的优势,主动策划、发起、参与众多有影响力的社会活动。比如,与浙江省委宣传部、嘉兴市委联合主办2018“红船论坛”,与上海市委宣传部共同主办“江南文化与新时代发展”主题论坛,与安徽省委宣传部共同主办“改革与创新”安徽论坛,与山东省社科联联合举办“改革开放40周年与山东发展”研讨会等,极大拓展了《光明日报》的社会影响。
融合发展 大有可为
《传媒》:融媒体发展是这两年的热点话题,光明日报社自2015年就成立了融媒体中心。请您谈一谈报社在融媒体发展方面有哪些创新?又取得了哪些成果?
张政:光明日报社是第一批提出“融媒体”概念的中央媒体之一,于2015年4月正式挂牌成立了融媒体中心,统筹报社的“两微一端”建设。
2018年末,光明日报社在原有融媒体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光明日报全媒体总编室,再造内容生产流程,启动了统筹端、网、报内容生产的全媒体指挥平台,对策、采、编、发、评各环节实行一体化全流程再造。中央要求,坚持移动优先策略,优化采编流程。对照要求,报社的移动端建设扎实推进,将青年骨干充实到移动端新闻产品生产第一线,将报网采访力量整体平移到移动端,以一支队伍为报网端微等多个平台供稿,加速各类报道资源向移动端集结。
中央要求,要把社会思想文化公共资源、社会治理大数据、政策制定权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综合优势。对照要求,报社不断加强平台建设:正在全力打造光明日报新闻客户端、光明日报“智库”平台。这些平台,向上服务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向下对接县级融媒体中心,横向融通教科文卫多领域及新社会组织中的专家资源。
中央要求,用好商业化、社会化的互联网平台。对照要求,报社强化传播渠道建设:进一步加强与腾讯、今日头条、科大讯飞、京东等互联网企业从宏观战略到中观项目、微观产品的全面合作,借船出海,拓展传播能力。
中央要求,加强技术创新的运用。对照要求,报社不断补齐技术短板:一方面推进大数据建设,加速5G时代技术合作,与高校共建“智媒体技术研发基地”“数据新闻工作室”,尽快完善有声报纸;另一方面,通过内部整合和外包服务,建立包括技术、设计、数据、调查、推广在内的全媒体生产支撑系统。
今年的全国两会报道,是光明日报全媒体总编室成立之后的第一次大型报道实战演练,包含《致敬》《牵挂》《追光》《追梦》4期微视频的重点融媒体视频产品《光明的故事》(第二季),一经发布,被“学习强国”等平台在重要位置推送或转发,全国两会期间全网浏览量超过1.12亿。今年5月18日,《光明日报》再次推出“光明的故事”微视频《“总书记,我又能看书啦”》,该微视频经中办审定,全网转发,触达量超过10亿人次,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制作《光明的故事》系列微视频过程中,光明日报社打通报、网、端、微各平台,发挥各类人才的全媒体技能。依据不同报道题材特点凝聚不同类型的优秀青年人才,用灵活组团的形式打破部门之间的界限,让资深记者编辑、青年记者编辑充分交流合作,让富有光明特色的重大题材报道彰显立意高度。
《光明日报》要把广大知识分子紧紧团结在党中央周围,把习近平总书记对知识分子的殷切期望和热情关怀更广泛传播开来,就必须借助移动互联网,将思想文化特色、紧密联系知识分子的优势,更加彰显出来。人们经常感慨,在互联网上,对科学家的关注远远比不上明星的热炒力度。主力军登上主战场,就是要改变这样的状况。今年1月16日,“氢弹之父”于敏先生去世,光明日报全媒体总编室与报社突出贡献知识分子联络办公室迅速联动,第一时间推出“光明追思”栏目,在光明日报移动端发布了追思报道,微信阅读量迅速突破10万+,几小时内,光明微博此条阅读量就超过1200万。这样的案例让光明人充满信心——只要找准目标,坚守定位、做足特色,光明人在移动互联网的空间里大有可为。
《传媒》:新媒体时代,党媒如何利用新媒体做好宣传思想工作?有何机遇和挑战?
张政:“主力军上主战场”是主流媒体深度融合整体转型的战略契机,是在全媒体传播中彰显《光明日报》思想文化影响力的战略契机。在这个过程中,《光明日报》将承担更多使命任务,也会拥有更多发展机遇,其思想特色、文化优长、高站位和深说理的优势,在垂直领域多年深耕的积累,都可以形成新的传播场景中的比较优势。举个例子,中央要求我们更多关心有突出贡献的知识分子,《光明日报》随即成立了负责相关工作的办公室,向这些老专家求教,努力将这些老专家的学生弟子转变为《光明日报》的作者读者,努力与这些老专家的所在单位沟通合作,将完成中央交办的具体工作与报社干部队伍建设、自身发展的长远目标结合在一起,实现“造路超车”。同时将对突出贡献知识分子的报道作为新媒体内容创新的重要抓手,将《光明日报》的知识分子特色、思想文化优长延伸到新媒体平台,相关报道和视频带来了光明新媒体的多次流量高峰。
挑战是,我们如何形成主力军上主战场的激励制度,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体系, 激发更多创新活力,这涉及媒体机制上的整体转型。所以我们要建立更加合理的人才选拔任用制度,要建立领衔、首席记者编辑及拔尖人才选用机制,更加注重高新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要做好加法,做成乘法,让有理想的年轻人有机会,让有作为的好同志有未来,让有贡献的好干部有平台。
人才瓶颈 如何破解
《传媒》:随着新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人才流失是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已经成为困扰媒体转型升级的最大难题,您认为应该如何破解这一难题?
张政:传统媒体人离职,带走的不仅是资源、创意,更带走了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相对稳定的人才队伍、合理有序的人才梯队建设是媒体单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通常而言,双向人才流动才是正常的,但就目前来看,传统媒体吸纳人才的能力明显不足,传统媒体如何打好这场人才保卫战,留住并吸引人才,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如何打好这场人才保卫战,《光明日报》的总体思路是以下几点。
一是要深入推进传统媒体行业的体制改革,激发人才活力。体制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才能否真正发挥自身优势,并将优势转化为生产力甚至直接效益。当前,传统媒体的体制机制改革节奏过于缓慢,也不够彻底。因此,要深刻认识、准确把握传媒变革新趋势,全面创新,加速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加快整合转型步伐,拓展事业发展空间,为新闻媒体工作者创造更好的发展平台。同时,深入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使传统新闻人才从体制的压力和束缚中解脱出来,充分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二是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完善的激励机制与用人机制,优化人才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从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加大对媒体融合发展的支持力度。在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阶段,组织人事部门更要做到对新闻舆论工作者在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大胆使用、生活上真诚关心、待遇上及时保障。要按照媒体融合的需求,全面修订人事聘用、薪酬支付、绩效奖励、新闻评奖与职称评审等保障制度,建立完善公平合理的薪资增长机制,提高新闻从业者的待遇,以及时、有力的制度保障调动人才的工作积极性,提升他们的工作满意度和职业忠诚度。
三是要强化全媒型人才培养,将传媒发展大势、单位事业发展需要与采编人员的职业生涯规划更好地统合起来。在媒体融合时代,媒体的转型必然带来新闻从业人员的全新要求,一名合格的媒体人必须是一个“全能型记者”。因此,首先要重点加强媒体融合相关的专业培训,正确引导调适心态,使采编人员充分掌握融媒体采编技能,克服“本领恐慌”,更好地适应行业变革形势。其次要建立青年人才库,制定较完善的青年人才培养历练计划,大力培养、多岗锻炼,提升干部综合能力,培养选拔德才兼备的青年进入青年人才库。最后要帮助采编人员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科学规划职业生涯,形成较为完善的干部职业规划指导机制,并引导职工将单位的事业发展方向与个人职业规划更好地结合,让职员看到较为明朗的事业前景,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成就感。
四是要关注心理需求,做好思想工作,解决实际困难,充分发挥组织的力量。从各个层面了解新进人员的思想动态,发挥好组织的作用,通过各种形式的座谈、调查等,了解新进人员的真实想法,并给予及时的引导。通过团建活动,增强单位职工,特别是新进人员与老职工之间的凝聚力。通过与本地区外单位的联建活动,扩大新进人员在当地的社交圈,更快地适应当地生活。
五是要完善骨干员工离职管理,将骨干员工的离职管理前置到日常人事工作中。把控骨干员工的个人诉求,主动定期与骨干员工进行沟通,跟踪骨干员工的工作状态,把对骨干员工的离职预防管理前置到日常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帮助骨干员工分析和疏导产生离职情绪的原因和想法,及时给予辅导和支持,帮助解决问题,将骨干员工的离职意向阻断在萌芽阶段,从而降低骨干员工的离职率。
站在新起点 迎接新挑战
《传媒》:创刊70周年,《光明日报》又站在了新的起点上,《光明日报》编委会对光明日报社未来的发展有哪些构想?又做了哪些部署?
张政:《光明日报》的文化积淀和精神品格,是70年来一代代光明人接续努力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不仅70年是新起点,每一天也都是新起点。每一天我们都面临新情况、新机遇、新挑战,要解决新问题、取得新收获、赢得新发展。对此,我们的头脑必须清醒,既要居安思危,时刻保持危机意识,又要勇于进取,抓住千载难逢的时代发展机遇。
我们将始终把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把宣传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标准,把如何宣传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责任,高标准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确保中央精神落地生根、得到全面贯彻践行。
我们将坚持党建统领不动摇,继续深化党建系统工作法。我们一直强调“党建就是民心建”,随着党和国家对于社会发展新形势提出新要求,随着报社业务工作的不断深化和拓展,随着报社全体员工的状态提升和需求提高,我们的党建工作也必须相应做动态调整、做持续深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通过党的建设,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我们推进自身改革发展、提升新闻舆论工作守正创新能力的实际行动,转化为全社员工锐意进取、改革攻坚的精神动力,形成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业务氛围和生态系统。只有这样,才能使党建永葆活力,不会陷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泥沼,真正实现“抓党建重业务”的目标。
我们会更加突出思想文化定位,突出知识分子特色,持续深化与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知识分子群体的血脉联系,努力做好党的知识分子工作。在这一方面,《光明日报》有很好的历史积淀,未来,我们还将在细微处下工夫,与知识分子真诚交朋友,走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反映他们的所思所想,为他们搭建更广阔的理论学术创新交流平台,为他们提供更加顺畅的资政建言渠道,为他们呼吁解决实际工作生活中遇到的焦点难点问题,不断扩大知识分子朋友圈。对此,我们也专门做了机构和机制安排:专门设立突出贡献知识分子联络办公室,密切与科技界、文化界、知识界名家大家的联系;设立重点报道办公室,时刻关注将知识界动态转化为重大报道资源;设立智库办公室,在推动决策参考的同时,将专家学者的学术成果转化为向普通读者释疑解惑的新闻报道之外,我们还将筹建新动力人群办公室,服务新兴领域中的新型知识分子;筹建“光明的故事”办公室,用生动的故事传达总书记对知识分子的深情厚谊。
我们会继续把深入开展大调研作为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地,作为进一步增强“四力”的练兵场,作为进一步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大课堂,在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中锤炼作风、转变文风,强化重大报道的深度和分量。我们正在筹建案例编写推广办公室,一方面深入采写各地区基层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实践,一方面提高《光明日报》新闻报道的发现能力、调研能力、采写能力、传播能力,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自身的工作,以生动的案例示范,使部分地方干部克服“不敢为”“不会为”的本领恐慌。
我们会为“主力军上主战场”提供更加坚实的软硬件支撑。软件是理念、是人才,是创新能力、是传播能力,硬件是技术、是设备,是创新产品,是传播平台。在这些方面,我们都还有很多薄弱的地方,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对此,我们前期已经做了一些筹划布局,在党中央的关怀领导下,在各有关部门的指导、支持下,我们会更加努力,加快全媒体影响力地域覆盖面、读者覆盖面、内容覆盖面的全程拓展、全息拓展、全员拓展、全效拓展,加速打造适应移动互联时代发展要求的中央新型主流媒体,在国家全媒体传播体系中,在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过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光明日报》走过70年,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光明日报》的工作,是党的政治工作的一部分。当我们从全党的高度、从全局的角度开展工作时,我们会发现,我们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