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独立』之名

2019-12-17编辑方凤燕

厦门航空 2019年3期
关键词:奴才新文化专制

编辑_ 方凤燕

一个人最难做到的事,是意识到自己并不是生活的中心,而只是在边缘。—— 毛姆

我也常常宣扬“女性独立”,但在艺术领域,我很难拿“经济独立”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无论男女。

理想照不进现实

宋涵|作家

是的,我们必须要有这样的常识:有的人留下的精神产品是无价的,是任何物质都无法与之等价的。为了经济独立,很多创作者一边打一份工,一边进行创作。比如写了《三体》的刘慈欣老师至今不敢辞去工程师的工作,而他感到焦虑的是“发现最近再也不能熬夜了,不能熬夜就意味着创作的终结”——因为他所有作品都是在工作结束后,熬夜完成的。你当然可以钦佩他们的毅力,他们拼命在世俗评价和精神追求中取得双重平衡,但你也不得不承认,这样的平衡对某些天才的伤害。

当然,许多人也并不在意“天才”,他们的想法仍然是:拽什么拽,没有群众,天才算个屁。这些人花钱去欧洲看凡·高的画,也会笑着评价:那个把自己耳朵割下来的loser;或者问:凡·高活该,他为什么不能一边画人像挣钱一边画向日葵呢?没有理解,没有懂得,何来慈悲?

男人更要独立

侯虹斌|作家

我想普及一下“独立”这个概念。现在谈“女性独立”,有点老土了。其实女性普遍都在工作了,她们的问题是,不要供养别人、不要给自己绑上太多拖后腿的人。

该提倡的,是“男人要独立”的观念。男人们要知道,没有女人,你们不会死。你们也可以做饭、可以洗衣服;一个人也可以过年。可以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不靠女人,你们同样有手有脚。不要离了父母和女人,就只会哭唧唧地觉得自己是废物。不娶媳妇,也能活下来。

无处安放的自我

武志红|心理学家

没有一个健康的自我时,就容易将自我寄托给一个外部的东西,如国家、民族等,而在中国,最容易寄托的对象就是家族、家庭。许多女性都感觉到,自己丈夫最不能碰的底线,就是他的父母。

若说他父母的缺点,就是犯了天条。这不仅是孝道的问题,也是内心空洞外在僵硬的他们,将家当成了自我。

读《弟子规》的人不会变成奴才

邵建|大学教授

就我个人而言,对包括《弟子规》在内的传统文化动感情,实乃源于从五四到文革我们长期以来对传统文化不分青红皂白的否弃。换言之,五四以来我们生造根本不通的词汇如封建专制等来污名传统社会,且成为一种广泛的知识无意识——比如我年年都能从学生的现代文学论文中看到封建专制、封建社会、封建思想之类的词,非常刺眼,改都改不赢——这就是五四所谓新文化的影响。也许偏见地说,现代文学是传播五四新文化的灾区之一,一边把传统社会用封建专制锁定,一边又用自由民主为五四新文化定格。我们今天对《弟子规》的反感,在于我们认为按照这样的训导,培养出来的只能是封建专制所需要的奴才。

读《弟子规》的人不会变成奴才,不能独立思考才是奴才。

房本加名那点事

薛兆丰|经济学家

结婚,就是办企业,就是签合同。办的是家庭企业,签的是一张终身批发的期货合同。双方一起出资来办企业,男女双方给出来的资源包,是不太一样的,有身体,有生育能力,有容颜,有家庭关系,有自己未来的增长潜力。

每个人给出来的资源不一样,它们发挥作用的时间节奏也不一样。有些人早一点,有些人晚一点。传统上,通常是女性早一点付出,生育、照顾家庭,从结婚就开始了。男性的付出,要晚一些,大器晚成,可能40岁以后才开始付出。

这就容易出现一个问题,一个人播种施肥,另一个人收割,后面付出的那个人就比较容易敲前面付出的人的竹杠。

所以世俗上,女方作为先付出方,问男方要一点抵押,把她名字加到房本上,不算有错。

安全感与独立

王人平|育儿名博

强迫一个婴儿在没有父母的呼吸声、没有妈妈的味道的地方睡觉,是以培养孩子独立能力>为由,对孩子施加的冷暴力。

父母过早地让孩子一个人睡,并不能使他独立,反而会让他产生被遗弃的恐惧感和对亲人的依赖感。

而法国心理学家费利奥沙告诫年轻的父母们,拥有足够的安全感,孩子才能走向独立。

猜你喜欢

奴才新文化专制
做奴才的不同境界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最怕奴才管人才
做最好的自己
新文化购买PDAL40%股权
《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
民主时代的新政治科学
新课程中如何实施英语课堂新文化教学
欧洲早期印刷业应对专制统治的方式与成功原因探析
铁锁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