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丝网版画语言在版画发展中的研究与应用
2019-12-17鲁迅美术学院版画系
□张 娟 鲁迅美术学院版画系
一、丝网版画的兴起、发展及丝网版画的固有特征
(一)丝网版画的发展史
作为一种印刷方式,丝网版画在铜版、木版、石版几大版种中属于历史最为悠久的。早在公元5世纪,我国就在织物上使用漏孔版来印制花纹。我国的蓝布花工艺,就是采用漏孔版来印刷的。但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网版印刷技术真正的兴起相较于其他版种要稍晚一些,不过兴起之后,丝网版画在艺术领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安迪·沃霍尔、劳森伯格等为首的艺术家的出现,不仅使“波普”艺术得到了开创性的发展,也使丝网版画的网印技术达到了高峰。同时,也潜意识地造成了人们对丝网版画特征的刻板印象。
(二)丝网版画的平面性
20世纪60年代,网版印刷技术在艺术领域的迅速发展,使人们对丝网版画艺术形成了一种固有的印象,即丝网版画的平面语言特征。但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呢?
安迪·沃霍尔——波普艺术的代表性艺术家,他完全颠覆了西方传统绘画的语言形式,画面中屏弃透视、素描关系,重新归纳色彩,用概括、简练、纯粹和明艳的颜色赋予画面新的感染力。不过,他使观赏者印象深刻的是,除了画面的大色块以及反传统这一新鲜感外,还有他在选择丝网印刷的题材上,如玛丽莲·梦露名人头像创作,再加上丝网作品的平面性、重复性,使画面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同样在观赏者眼中,这种视觉冲击力造成了固定的反射弧,使观者形成了一种“青蛙现象”,也可见当时的波普艺术影响之大。另一位被载入西方波普艺术史的是日本艺术家草间弥生,她的平面性的波点和大南瓜已经形成一种符号。不过,虽然波普艺术出现之后,引来众多艺术家的关注和相继模仿,但也出现了很多在网版印刷技术上尝试新的语言探索和应用的艺术家,这不仅丰富了丝网版画的语言特征,也大大推动了网版印刷技术在艺术领域的发展。
二、丝网版画语言在版画发展中的多样性
继波普艺术之后,提到丝网版画,人们就会下意识地想到安迪·沃霍尔的玛丽莲·梦露,草间弥生的波点艺术和村上隆的太阳花虽然造成了“波普”风波,但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丝网版画在艺术领域的大门,在很多艺术家的研究和探索下,丝网版画除了平面性语言特征外,还有了更多发展的可能性。
(一)创作型丝网版画
丝网的平面性特征丰富了版画的形式感,波普艺术给丝网版画带来了革新。在版画艺术中,丝网版画的迅速发展,使之成为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随着网版印刷技术的逐渐发展,丝网版画在艺术创作上不断创新,在版画领域中呈现出独特的视觉效果和艺术内涵。
写实性丝网版画是与计算机数码软件结合,深入版画艺术创作的一种方式,利用计算机的分版技术,实行“照相制版”,再通过丝网机器曝光、网孔力压、上色的方式来完成作品。在创作写实性丝网版画的过程中,印刷、上色与计算机分版是同等重要的。网孔印刷始终是平面的,不同版代表不同的画面层次,每一版的印刷只能表现出一种色彩,为了更加丰富作品,补充画面层次,需要添加水性的透明媒介剂,增加不同版的版数,改变不同版的叠加面积来调整明度、色彩的变化,以达到画面的写实性。用添加水性透明媒介剂的方式同样可以创作出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效果,只是此时的水墨是洒在需要曝光的菲林片上,通过一种间接的方式不同层次和面积叠加出来画面的水墨效果,而不是直接渲染到纸上。
不管是丝网版画的写实性创作也好,水墨画创作也罢,并不是简单地要回归到传统的写实性绘画和中国的水墨画中。重要的是,这两种方式一方面更加丰富了丝网版画的语言;另一方面通过借助丝网版画的孔印技术来传承写实,继承水墨,在传承的同时,利用这些方式创作出属于自己新的独特的画面语言形式。
(二)复制型丝网版画
随着版画在艺术领域的逐渐发展,一些版画工坊也相继出现,其中丝网版画印刷在版画工坊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除了一小部分的创作外,丝网版画技术主要用来复制一些艺术家的作品,这些艺术家可以是各个领域的。主要技术是与计算机相结合,利用“照相制版”对艺术家作品进行还原。丝网复制想要保留作品的原真性,对技工来讲是一种技术考验,丝网版画的复制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一席之地。同时,更重要的一点是,丝网版画的技术复制增大了艺术品的可展示性,这与艺术的衍生品不同,一方面,版画技师身上有一种匠人的精神,他的制作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态度;另一方面,艺术家作品的增加也使更多的艺术爱好者能够看到自己喜欢的艺术家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普及了艺术。
版画特别是丝网版画,在艺术领域中逐渐发展,并且以其独特的语言特征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丝网版画的时尚性、包容性、多元化实现了其他版种无法实现的视觉冲击力和张力,不仅开拓了版画新的表现形式,履行艺术家的创作观念,还给艺术家带来了更多的艺术途径,同时也给艺术爱好者带来更多的惊喜、新颖的视觉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