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语言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探索
2019-12-17江孝辉德州科技职业学院
□江孝辉 德州科技职业学院
当今社会,视觉传达这一专业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随着网络的发展,许多新的多维视觉方式不断涌现,视觉传达设计形式也由二维平面语言扩展到三维和四维形式。图形和文字结合是最能吸引注意力、传递设计师信息的传播方式之一。设计不同于艺术,设计旨在针对不同的信息主体,营造一种能让传播双方理解的意义空间,最终帮助人们高效准确地在社会生活中沟通。而图形语言具有其他任何传播方式不具有的强烈视觉冲击,是无法用任何语言代替的。
图形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我们的祖先最早在岩画中使用图形记录自己的思想、活动和成就。例如,内蒙古阴山岩画、宁夏贺兰山岩画、甘肃黑山岩画等都带有美化生活环境的美学意义,具有明显的美观装饰情趣。通过长期的熟识默记,我们对所见事物的认知不断更新,抽象思维逐渐形成,形成了稳定的视觉认知体系,我们产生了基于人类自身的视觉符号和对图形的基本认识。例如,石器时代的彩陶图形由写实到写意最后过渡到象征图形,这其中大部分图形被认为是当时不同部落氏族的图腾象征,源于当时的生产生活。图形作为视觉传达最早的应用形式,“读图时代”的到来大大降低了文化交流的门槛,带动了人类文明和社会生活的传播,促进了新技术的加快发展,多种多样的视觉形式层出不穷。
图形不同于图案,我国重要的设计教育创始人和奠基者之一的陈之佛先生在《图案构成法》绪论中写道:“图案是一种美术,对于美的原则与制作方法等,具有自然的系统。”我们可以认为,图案是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艺术形式,它注重装饰性,如花卉图案、吉祥图案、动物图案等。图形和图案都强调艺术性,但不同的是,图案注重美学情趣、形式美,强调个性。在“图形”一词中,图指的是可视化的符号,形是指一种形式美感,图形是形式与内容的结合。对图形的审美和创作要比图案难得多,它需要设计师具有更多观念、想象力和创作理解能力。从原始社会图案的写实到图形的象征,人们不断培养自己在生产生活中的审美能力和设计中的形式美。在这里,图形具有比图案更深层次的意义,不再是随意的写实描绘周边物象,而是象征人们主观思想。正如我们设计教学所强调设计的通感,图形具有了图案所不具有的“品格”。因此,我们创造图形,推进图形创意等课程的教学,要强调图和形、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只有这样,图形才会富有生命力。
图形由于受到设计对象、设计目的与设计师的约束,要求图形语言简练、准确与通俗易懂,给人们最直观的感受。现代图形语言本质上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在国际广为传播,它能突破语言给人们的障碍,成为国际化的视觉交流语言。综观我国的现代设计教育,我们发现在很多设计专业教学中还停留在要求学生如实描绘物体,强调绘画的“像”。大部分学生停留在模仿层面,一味抄袭,缺乏想象力与创造力,这一现象在基础课中最为显著,学生对着一组石膏、罐子等物品绘画,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模仿的设计。艺术离不开模仿,每个人的创新都是前人研究成果的量变,但我们是否应该考虑从模仿中加入更多个人的思想,逐渐过渡到艺术创作中呢?在图形设计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艺术性。我们应努力挖掘本民族传统文化,加强文化自信,探求民族文化的内涵,形成属于自己民族的设计特点与作品气质。(2)趣味性。设计不是单调乏味的工作,我们应在作品中注入更多情感,如果再加少许幽默,一定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3)易读性。我们周围充斥着大量碎片化信息和图形,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是设计专业从业者应该思考的问题,我们要有高度的概括能力,尽量用最少的元素展现发人深思的内容。(4)两面性。适当加入隐喻的图形效果可以让图形带来令人过目不忘的深刻效果,提高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反观每个历史时期的图形设计,我们会发现,每一时期的图形都具有这一时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特征,特定的时代有属于那个时代特有的文化审美趣味,每个时代的设计思想也在图形中表现得淋漓尽致。1914年德意志联盟发生了关于标准化问题的论战,体现了那个时代设计思想由装饰唯美等形式向工业化和跨学科融合转变的必然。这次论战也为德国和世界现代主义奠定了基础。回到设计教育本身,我们应鼓励学生在图形语言方面的创新和用图形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在内容与形式上不断创新,用图说话,用图表示丰富多彩的内容,拓宽学生视野的宽度与广度,鼓励与建筑等学科进行跨学科融合,充分挖掘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